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嘉興 > 要聞 新聞詳情
嘉興以“有愛”創造“無礙”,讓幸福來敲門
發佈時間 | 2023-02-20 09:21: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近幾年,嘉興始終圍繞助困、助殘、敬老等群眾關切問題,出實招、求實效,努力保障和提升困難群眾的生活品質,讓民生服務更有力度、更顯溫度。

  【民生實事·現場】

  馬桶兩側安裝上白色扶手,雙手借力可以獨立如廁;花灑正對著防滑墊,大大降低洗澡時意外摔倒概率;燃氣灶煥然一新,獨立開關安全可控;聲光門鈴雙重提示,不必擔心錯過訪客……

  昨天,記者走進南湖區南湖街道農翔社區的俞阿姨家時,她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家裏這些新改變:“我們老兩口身體都不太好,這些改造我們都需要用到,還是很方便的。”

  俞阿姨出生於1957年,很小的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從此,走路就成了她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惡化,加之基礎病的影響,讓她徹底無法站起來了。坐在輪椅上燒菜、做飯成了她的常態。

  “去年,幾個年輕人來我們家裏登記、測量、安裝,沒過多久家裏就發生了變化。”俞阿姨高興地説,“我説家裏地方小,想要扶手窄一點,還説平時炒菜坐在輪椅上,灶臺不能太高,他們都幫我滿足了,而且全程我沒花一分錢。”

  讓俞阿姨感到暖心的,還有很多“關鍵小事”。家裏輔具的輪子經常掉下來,她打電話給工作人員求助。“沒問題,馬上修好。”第二天,輔具就修復完好。

  在嘉興,不僅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朋友家庭裏進行了無障礙改造,不少社區也開啟了“無障礙”模式。

  “我的肩膀骨折了,現在正處在康復期,以前到醫院做康復理療距離太遠不方便,現在我從家步行3分鐘到社區的這個服務中心就可以做康復理療,還不收費。”前幾天,今年70歲的沈菊民感慨萬分,她是海寧市馬橋街道桐溪社區的居民,她所在的社區康復站,也正是桐溪社區在無障礙社區創建中打造的特色服務項目。

  桐溪社區成立於2013年2月,是海寧市最大的“兩新”工程安置小區,安置的農戶涉及全街道8個行政村,總人口達到1.2萬餘人,其中,老人、兒童、殘疾人的佔比也相對較高。

  為此,在無障礙社區創建過程中,桐溪社區的設計透出濃濃暖意:黨群服務中心、公園出入口、銀行、幼兒園、家宴中心等坡道都進行了改造,扶手材料冬不冷夏不熱,上面還刻有盲文;社區內鋪設了盲道,還有手寫板翻譯器,方便互相交流;無障礙衛生間配備自動開關門按鈕和呼叫報警按鈕;閱覽室內有盲文圖書,電腦上安裝了陽光讀屏……每一處細節都極大便利了社區居民尤其是殘疾人朋友的日常使用。

  海寧市殘聯工作人員董路説:“創建無障礙社區的時候,我們把社區的康復站和海寧市的醫院進行合作,社區有需求的居民都可以免費在這裡自行鍛鍊或者享受部分醫療服務。”

  【民生實事·熱議】

  海寧市人大代表、海寧市斜橋鎮斜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秀麗——

  海寧市馬橋街道桐溪社區的無障礙創建工作,我看了之後覺得很感動,設計非常週到貼心,尤其觸動我的是康復室,這個特別實用,因為殘疾人老人都很需要康復,去醫院康復畢竟麻煩,建在社區太方便了,家屬可以就近送到社區,又能得到專業的護理。

  社區提供輪椅租賃,對老百姓來説也確實是個大實事。不少腿腳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都需要借助輪椅,尤其在康復階段,有了租賃服務,可以方便老百姓,也能為他們提供便利。

  海寧市政協委員、海寧市人民醫院外聯辦主任姚娟——

  桐溪社區迭代升級一站式服務大廳,“變身”為居民會客廳,融入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理念,推出了無障礙服務台、弧形圓角傢具、軟包地墊、低位櫃檯等服務。此外,衛生服務站嵌入社區,大大方便群眾,尤其是老人、殘疾人的日常醫療服務需求。這個社區還實施全科受理、走動服務的零距離、親民式“全崗通”機制,配備了一名殘疾人專職工作人員,通過各類培訓不斷提升殘疾人工作者業務能力,更好地服務殘疾人。希望有更多這樣的社區,以“有愛”創造“無礙”,為殘疾人朋友正常生活和融入社會打造更友好的環境。

  群眾代表沈方燕——

  無論是家庭無障礙改造還是社區無障礙改造,這些人性化的點滴都讓群眾的生活更加便利,我發現,10點半以後來社區的老年人就逐漸多起來,下棋看書看看電視都有,活動內容挺多的。我是周王廟鎮星火村的專職網格員,去年參加工作以來,也感受到老人挺愛來村裏參加活動的,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我們會定期提供到府服務,讓更多群眾感受到關愛和溫暖。

  【民生實事·答卷】

  2022年,市政府把“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納入市民生實事。市殘聯以打造殘疾人“夢想家”為目標,統一思想、明確任務、規範標準、合力推動,積極探索“殘聯牽頭、社會參與、多方聯動、殘疾人受益”的運作模式,把該項目打造成社會化、品牌化的暖心民生實事工程。

  為了深化“一戶一案”“一人一策”精準化設計理念,市殘聯聘請專業團隊逐戶到府對改造對象殘疾類別、身體狀況、住宅實際等情況進行全面考慮,在功能性、安全性、舒適性上下功夫,入戶模擬體驗殘疾人生活場景,確保無障礙設施實用、耐用、好用。

  2022年市殘聯已完成642戶殘疾人家庭的改造驗收,以及市民生實事智慧督查系統資訊的錄入和審核,完成率110.69%,殘疾人家居環境煥然一新,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改善,讓殘疾人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大大改善了殘疾人家庭的生活、起居、出行狀況。接下來,市殘聯將進一步開展惠殘政策,通過數字賦能,借力“助殘嘉”應用平臺,精準採集需求,不斷擴大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的覆蓋面,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援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讓殘疾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2022年民生實事幫扶助困項目中,包含為全市2.3萬建檔立卡的低收入農戶免費購買醫療補充政策性保險。據了解,嘉興市為低收入農戶購買補充政策性醫療保險,切實減輕低收入農戶看病負擔。做到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全覆蓋,動態調整參保名單。本輪已有1648人次獲賠,每人平均減負1054元。

  記者了解到,嘉興低收入農戶醫療補充政策性保險項目一是降低住院醫療自付自費賠付要求,並承諾最低賠付比例達96%以上,實現費用賠付“零門檻”;二是保費資金全部由市、縣(區)兩級財政承擔,農戶不出一分錢,低收入農戶家庭參保實現“零支出”;三是針對特殊人群特點,不斷完善補充醫保賠付的程式方法,加強與醫保部門對接,在醫保系統中實時取數進行理賠,農戶不用準備任何材料,保費賠付實現“零次跑”。

來源:嘉興日報    | 撰稿:記者 楊穎慧 通訊員 陸霄霞 李 剛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