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嘉興 > 要聞 新聞詳情
開往春天的101路公交
浙江日報 · 記者 沈燁婷 李茸 共用聯盟南湖站 羅益娥 徐卉 | 發佈時間2022-04-21 11:35:52    

zjrb2022042100001v04b015.jpg

   嘉興農村新貌。 拍友 陳勁 攝

  人間最美四月天。嘉興火車站的“1921老站房”前,500多棵樹鬱鬱蔥蔥;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三星村,200多公頃的水蜜桃幼果初成。

  嘉興101路城鄉公交每日穿梭城鄉兩地,一趟趟往返間,時光悄然流逝,見證著沿線起高樓、造公園、興産業、美鄉村,感知著城鄉跳動發展的脈搏。

  乘上這趟公交,我們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18年來,嘉興牢記習近平同志的殷殷囑託,久久為功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去年,嘉興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6.98萬元和4.36萬元,收入比1.6:1,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8年列全省第1;所有村集體年經常性收入都在120萬元以上。

  圍繞城鄉一體、區域均衡、服務普惠、人民共富,嘉興一筆一畫勾勒出城鄉居民同向同行奔向共同富裕的輪廓。

  城鄉之變

  拔節生長“加速度”

  早上6時,在嘉興市區大新路公交樞紐站,首班101路公交車迎著朝霞緩緩駛出站臺。

  “這條線路全程20多公里,途經火車站、南湖景區、學校、公園、鎮政府等,一趟下來差不多60分鐘,日客流量大約5000人次,年客流量近200萬人次。”嘉興市國鴻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員工莊正新是101路公交線的司機,今年54歲,1994年就開始駕駛城鄉公交。説起線路情況,他如數家珍。

  嘉興是全國首批開通城鄉公交的城市,老百姓的生活也因為這一趟趟連接城市與農村的公交車有了更多改變,金麗君正是受益者之一。原本是鳳橋鎮莊史村村民的他,後來當上了城鄉公交售票員。當年習近平同志乘坐101路公交時,他就在車上賣票。

  “現在我開起了滴滴,城裏農村兩地跑,眼看著城鄉差距一天天縮小。”金麗君説,同齡的村民也走出農村,“多條腿”走路,從事各類職業。“我如今的月收入過萬啦,前些年在鎮上也買了房。”説起新生活,金麗君臉上笑意滿滿。

  2008年,嘉興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公交”;2009年,實現城市公交、城鄉公交票價一體化;2021年,基本實現全市域公交一體化。

  “現在開車,暢快。”每天開車五六個來回,莊正新親眼見證了這些巨變。這份暢快來源於迭代升級的公交車輛,來源於越來越寬敞平坦的城鄉道路,更來源於飛速發展的城鄉一體化進程。

  7時,莊正新駕車出發,陸續上車的乘客有不少是熟面孔。

  81歲的市民徐祖福穿著深色夾克衫、背著白色布袋,他的目的地是體育公園。徐祖福家住南湖社區,早起出門散個步是他每天的生活習慣。

  “和18年前比,這裡大變樣啦!以前火車站附近這一帶都是老房子,破破爛爛的。現在,重建了1921年的老站房,還是一個森林中的車站……”談及城市的變化,在這一片住了大半輩子的徐祖福滔滔不絕。

  一座城市的蝶變,是群眾期待的幸事,但並非易事,2018年11月,嘉興正式吹響中心城市品質提升的衝鋒號;2020年,又迭代升級打響了“品質嘉興”大會戰,城市建設得到全面、系統推進:兼具歷史文化和現代氣息的南湖天地成為城市新地標,融古城遺跡與紅色記憶為一體的獅子匯渡口重現風采,有著1790年曆史的子城芳容再現……一年一個樣,3年大變樣,徐祖福感嘆不已。

  行進間,車窗外傳來了“咣當咣當”的聲音,只見一輛銀白色的有軌電車駛過。去年,嘉興市有軌電車一期工程示範段正式開通,成了市民出行新選擇。

  為了更好地講好紅色故事,嘉興以火車站為起點,建設新時代“重走一大路”,突出“不忘初心地”和“走新時代路”主題,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全景重現中共一大南湖會議重要節點。復建1921老站房、改造宣公弄、重建春波門……每一個節點都有出處、有可追懷的記憶。

  這是城市拔節生長的“加速度”。老城區綜合改造整體推進,公共配套服務設施提檔升級,業態、文態、生態、形態統籌提升,一批城市標誌性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著力於城市品質提升,嘉興日益成為人們夢想中的幸福家園。

  産業之變

  轉型升級“綠意濃”

  “前方到站中央公園。”車子穿過中環南路,入目是滿眼的綠。

  “以前啊,我家就住這一片,本來是城鄉接合部,後來拆遷整治,變成了公園,我們也住進了樓房。”鄰座的許大媽感慨。2010年5月,中央公園建成開放,成為嘉興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

  綠色是城市的底色,也是嘉興産業發展的底色。近年來,嘉興堅持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不斷探索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環境高水準保護的有效途徑。

  街邊的咖啡店裏飄出醇厚的咖啡香氣;東柵當代藝術中心滿墻的爬山虎煥發生機;電子商務園區裏則跳動著數字的節奏,敲打鍵盤發出清脆的聲響,網路主播在鏡頭前揮灑青春……與中央公園一條馬路之隔的嘉興國際創意文化産業園,周邊文創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

  很多年輕人或許不知道,如今時尚感滿滿的文化創意街區,過去是南湖區東柵街道工業功能區。“8年前我剛剛來這工作,旁邊都是那種傳統製造業的廠房。慢慢地,像我們這樣的文創電商企業多了起來。這裡越來越安靜,也越來越美了。”張徐麗所在的嘉興聚水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至今,員工從9人發展到了全國4000多人,客戶從不到800家增長到100多萬家,“去年我們的營業額破億元,目前通過我們系統處理的日均發貨量達到3000萬單。”

  2007年底,抓住嘉興城市“東進南移”戰略和“文化名城”戰略實施的契機,南湖區對園區實施“退二進三”,定位於設計與傳媒、文化與藝術、創新型網際網路三大産業。

  一退一進天地寬。一組數據是最好的佐證:2008年,園區企業近250家,産值約22億元;如今園區已累計引進文創、電商及配套企業850余家,去年實現總産值105億元。

  這背後,是嘉興在全省率先實施的“畝均論英雄”改革,如今這一評價應用體系已升級至4.0版。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和畝均增加值分別為28萬元和172.1萬元,較2016年分別提高了66.1%和118.8%。

  城市逐“綠”而興。眺望遠處,高樓林立的嘉興科技城匯聚著1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100多名海內外高端人才,引進了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端科創平臺載體。

  一張“綠色發展”的答卷,正在不斷書寫。近年來,嘉興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系統建設:以“産業大腦+未來工廠”為重點,全力推進智慧光伏、現代傢具、合成纖維和化工等4個省級産業大腦試點建設,建立起“産業規劃+産業地圖+産業政策+産業基金+産業峰會”的“五位一體”新興産業培育機制,積體電路、人工智慧、氫能源、航空航太、生命健康産業迅速壯大。

  在嘉興,綠色愈顯勃勃生機。

  生活之變

  日子過得“美滋滋”

  公交車駛出城區後,進入余新鎮。遠遠地,記者就看到背著書包的學生朝氣蓬勃地走進余新鎮中學。

  食堂、千人報告廳、藝術教室、學生宿舍樓……雖然是鄉鎮學校,目之所及絲毫不遜色于城區的學校。“你看,我們學校每間教室都配備了希沃教學一體機、科技樓裏還配備了天文臺。”余新鎮中學校長胡驍介紹。

  科學館4樓教室裏,學生們正盯著一塊電腦螢幕,凝神聽著螢幕另一端的老師講解大氣壓強。2020年起,北京師範大學南湖附屬學校和余新鎮中學的“網際網路+教育”城鄉同步課堂正式拉開帷幕,“一塊螢幕”打破了城鄉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均等。

  “上學要去城裏”“看病辦事要去市區”……這些年,這些問題在嘉興被逐個破解。2008年,嘉興在全市範圍內取消了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從此,所有人有了一個統一的身份:嘉興市民。人的流動更加活躍,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更加趨於均等。

  “坐公交看病,只要一張卡就夠了。”車上,乘客富權林給記者展示了他的市民卡。憑著這張卡,村民可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保障待遇,還可以領養老金、坐公交、繳水電費等。富權林準備在余新鎮政府站下車,去鎮政府一樓的政務服務中心大廳辦理水電費繳納。“以前辦事都得去區裏,去一趟要花上好長時間,現在坐幾站公交就把事給辦了。”

  “過去做夢都想當城裏人,現在感覺自己的生活跟城裏人沒啥差別。”離余新鎮政府站不遠,就是唐志雲現在住的小區——余南小區。10多年前,唐志雲一家從余新鎮余北村搬遷到余南小區。春日裏家家戶戶門口鮮花盛開,賞心悅目。

  和唐志雲一樣,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幸福感特別強:現在坐在家裏每月就能領到2000多元的養老金,出家門就是菜場。除此之外,每戶人家閒置房屋的租金收入每年也有一兩萬元。

  “我有一方小院,不算大卻盛滿人間清歡。”在余南小區的公告欄裏,這句話成了居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每個週末,唐志雲會帶著孫子,步行10分鐘去余新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參加親子手工、垃圾分類遊園會等各種活動。

  穿過余新鎮,就到了鳳橋鎮。一眾乘客裏,一個拎著水蜜桃包裝盒的中年男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我是去城裏找設計公司幫忙設計水蜜桃包裝盒的。自己開車去停車不方便,索性坐公交車了。”這名男子叫應華興,是鳳橋鎮三星村的一名桃農。

  2003年,村裏通了公交車後,應華興常常和村民坐著這趟公交,挑著擔子去城裏賣水蜜桃。“現在不用啦,桃子都不愁賣了,城裏的客人都自己到府來採摘。”應華興説,如今城裏的遊客坐著這趟公交,一撥又一撥地往村裏涌,賞花、買桃、吃農家樂。

  村民們嗅到了商機。三星村圍繞打造水蜜桃IP,開發桃花酥、蜜桃宴、蜜桃酒、鄉村遊、桃花節等延長産業鏈。年輕一代的新桃農則動起了電商的腦筋,豐收季村裏光物流點就有十多個。去年,三星村水蜜桃畝均産值達到1.5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達4.5萬元。靠著水蜜桃産業,應華興把孩子送進了大學,家裏還蓋上了三層小洋房,買了小汽車。

  這一天,記者乘車穿行嘉興,窗外的景觀不斷在眼前切換:左手繁華都市,右手美麗鄉村。城與鄉,如同並蒂蓮,花開兩朵,各有芬芳。

  深夜10時,晚歸的村民上了最後一班公交,懷揣著希望,奔向春天,奔赴下一站幸福的風景。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記者 沈燁婷 李茸 共用聯盟南湖站 羅益娥 徐卉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記者 沈燁婷 李茸 共用聯盟南湖站 羅益娥 徐卉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