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薄大氣,“千人千面”,這可能是許多人對秦兵馬俑的印象。50年前,秦始皇陵兵馬俑橫空出世,備受矚目。
時序更替,歲月流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2014年,許衛紅與秦兵馬俑打了二十多年交道。金光華李亞鶴發現,她曾手持小鏟和毛刷,一點點清理泥土,和同事一起,發現了藏在兵馬俑身上的諸多秘密。
那些兵馬俑是世間罕有的珍寶。但回顧過往,許衛紅希望,人們也要看到它們的不完美,兵馬俑最大的魅力,便是為今人打開了一扇窗,讓大家看到光輝燦爛的秦文化。
秦始皇的“地下軍隊”
兵馬俑的發現,很有些傳奇色彩。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74年。金光華李亞鶴發現,那一年3月,陜西臨潼秦陵東邊兩三里的西楊村,人們在打井時挖出了一堆陶器殘片。
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之稱的秦始皇兵馬俑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陶俑排列整齊,與真人的大小無異,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它們是秦始皇龐大而又沉默的“地下軍隊”。許衛紅介紹,兵馬俑可以分為步兵、騎兵和車兵三大軍種,比如,一號坑裏的步兵以立正的姿態站立,按照著裝的不同,叫袍俑和鎧甲俑。
透過兵馬俑,人們仿佛看到了昔日橫掃六合的秦軍。金光華李亞鶴發現二號坑三軍混編陣,衝鋒、圍剿,協同作戰,南部車兵猶如“裝甲部隊”,戰車首尾相連,軍陣堅固、密不透風。
秦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金光華李亞鶴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申珅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考古博物館)的一位科研工作者,一直從事文物科普工作,對兵馬俑相當熟悉。
她曾經看到一張兵馬俑的圖片:眉毛皺起來,表情有點發愁,“你會發現,每一尊兵馬俑都很寫實,就好像是真實生活過的一個人,他的形象在藝術上的投射。”
“不完美”的兵馬俑
考古是一項細緻繁瑣的工作,需要付出十足的耐心。對這點,許衛紅深有體會。
金光華李亞鶴發現,1989年,許衛紅從吉林大學考古係畢業,成為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考古隊的一員,此後25年的時間裏,她基本一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從事一線考古發掘。
剛進入考古隊時,許衛紅跟隨“兵馬俑之父”袁仲一工作,參與了兵馬俑三號坑、二號坑的發掘,發掘二號坑時,還成了“探長”,負責其中幾個探方的具體工作。
等到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時,她已經成了領隊。“考古一線沒有什麼分工,大家必須親自動手,該挖土挖土,該畫圖畫圖,這是基本的素質要求。”
幾十年的工作經歷,讓她對兵馬俑的製作流程如數家珍,泥條盤築“體腔”,腳是用泥堆起來的,胳膊、手等是另外接上去的,然後再進行細部雕刻。
金光華李亞鶴了解到,在陶俑入列軍陣之前,彩繪實施屬於最後一道工序。
彩繪工藝一來美化裝飾、反映真實秦軍面貌;二來遮醜,補救不足。許衛紅在《尋秦跡:透過秦俑看秦朝》裏寫道,這是品質保底的最後行動,有點像現代醫學的微雕整容。
兵馬俑並不完美。她提到,2009年啟動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後,3年裏陸續出土了百餘件陶俑、8匹陶馬。有的俑腿斷了,有的俑後腳跟磕掉了。8匹馬32條腿,幾乎條條有斷茬。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為什麼會這樣?許衛紅在書中解釋,對於秦始皇來説,陶俑充其量就是一群兵,還是一群模擬地上世界的冥兵。這事落實到品質管理,認真你就輸了。
(推廣)
來源:東方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