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穩面積提單産促豐收 今年夏糧産量比上年增2.5%
發佈時間 | 2024-07-18 10:22:45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保持穩定,單産有所增加。夏糧産量2995.6億斤,比上年增加72.5億斤,增長2.5%。夏糧産量佔全年糧食産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夏糧取得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産,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司長王貴榮介紹,各地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生産條件,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糧食單産提升工程,多數省(區、市)夏糧單産增加。

  穩面積 保底盤

  面積穩,糧食生産的底盤才穩。我國人多地少,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必須穩定和提升播種面積。今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3.99億畝,比上年增加6.8萬畝,總體保持穩定。冬小麥是主要的夏糧作物,今年小麥播種面積3.46億畝,增加47.5萬畝,增長0.1%。

  “藏糧于地”的重要抓手是建好高標準農田。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種植生産條件,是小麥大面積單産提升的關鍵因素。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史鵬飛表示,“田塊平整、集中連片、道路通達”能夠促進種植結構向機械化水準更高的糧食作物調整。

  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範區原武鎮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季豐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申繼鋒管理的648畝制種田喜獲豐收,平均畝産達1230斤。“我們種的是‘偉隆169’小麥,直供種子企業。”申繼鋒説,小麥制種對純度和品質要求較高,高標準農田地勢平坦、集中連片,便於小麥去雜和精細化管理,促進了單品種標準化生産,畝産從過去的900多斤提高到1200斤左右。

  平原示範區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科科長鄭曉凡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田頭的“六情預測監測站”可在農作物全生育期對“氣、水、土、病、蟲、苗”等多要素進行生態實時監測,提高了田間管理效率,進而提升産量和品質。

  除高標準農田建設外,王貴榮分析,責任層層壓實、政策支援有力、播期墑情適宜是夏糧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原因。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通過開發利用冬閒田、調整種植結構等方式,充分挖掘面積潛力。同時,國家繼續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加大産糧大縣支援力度,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此外,去年秋冬播期間,冬小麥主産區土壤墑情總體適宜,大部地區實現適期播種,實現了冬小麥播種面積穩中有增。

  提單産 挖潛力

  目前我國糧食播種面積處於歷史高位,增産潛力主要在提單産。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把糧食增産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産上。

  去年秋冬種以來,我國選擇一批區域代表性強、基礎條件好、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小麥主産縣,分片區、分類型、整建制開展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以提高小麥整地播種品質為核心,以培育壯苗構建高産群體為重點,抓住耕種管收各環節,鞏固提升水澆地小麥單産,大幅提升稻茬小麥和旱地小麥單産。

  近日發佈的夏糧單産數據表明,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初見成效。據統計,今年全國夏糧單産375.2公斤/畝,比上年增加9.0公斤/畝,增長2.5%。其中,小麥單産399.1公斤/畝,增加10.0公斤/畝,增長2.6%。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農業農村部堅持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在增加種植密度、提高播種品質、水肥精準調控、減少産量損失4個方面下功夫,全環節、全過程、全要素挖掘單産潛力。同時,今年中央繼續實施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政策。主要是保穗數、攻粒數、增粒重,促進小麥單産提升。

  安徽省渦陽縣種糧大戶張林森是小麥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的直接參與者。張林森介紹,自己的農場在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等單位的指導下,已連續5年單産超850公斤。今年克服生長後期的幹熱風等困難,高産示範田裏種植的“安農98”小麥最高畝産達878.6公斤。

  重服務 強保障

  為保證夏糧顆粒歸倉、豐收到手,各地全力做好各項夏收服務保障工作。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麥收呈現機具供給足、服務保障強、收穫進度快、機收損失低的特點。

  今年夏收期間,各地共計投入聯合收割機60多萬台,隨小麥梯次成熟,引導跨區作業機具自南向北有序轉移。麥收高峰期有9天單日投入聯合收割機在20萬台以上、最多達25萬台,小麥機收佔比超過98%。

  在保障跨區機收方面,據農業農村部統計,今年夏收期間,各地共設立高速公路綠色通道2970多條、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近3500個,有力保障了農機跨區通行順暢。開通農機作業服務保障熱線電話1340多個,接聽電話11300多次,及時解答有關政策諮詢、幫助解決麥收困難問題。氣象部門定期分析天氣形勢,及時發佈預報預警資訊,為小麥機收和農機轉場提供參考。各地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開設農機優先優惠加油通道5200多個,在機收高峰期間開展“送油到田”服務。

  “我種的500多畝麥子,4台收割機1天就全部收完了。”安徽潁上縣新莊村種植大戶李偉説。在安徽、河南等地麥收一線,中國供銷集團所屬中國農業生産資料集團有限公司調度200余名收割機手組成跨區作業隊,夜以繼日開展小麥機收作業。

  今年,更多高效低損收穫機具投入生産一線。9公斤—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已經成為跨區作業主流機型,進一步提升了機收效率,基本做到成熟一片、收穫一片,沒有出現“糧等機”的情況。各地在搶抓機收進度的同時,廣泛組織開展機收技能培訓和減損比武,麥收期間派出技術骨幹加強田間巡迴指導,切實提升機手作業水準。

  夏收之後,做好烘乾晾曬、夏糧收儲至關重要。在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房村鎮東楊莊村的岱岳區供銷合作社所屬岱供為農服務中心,儲糧2.5萬噸的糧庫緊挨著一座近28米高的負壓式烘乾塔。據了解,烘乾塔啟動後每日可烘乾糧食400噸,有效解決了周邊農戶濕糧的烘乾問題。岱岳區供銷合作社主任李東濤介紹,該社通過“土地股份合作+企業全程託管服務”的形式,已流轉土地5000余畝,並服務4萬餘畝的土地,助力顆粒歸倉。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李和風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