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保護生命之源: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西溪模式
中國網 2024-05-22 18:29:54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福祉、健康地球和經濟繁榮的根本。我們需要的食物、藥材、能源、潔凈空氣和清潔水源、緩解自然災害、文化與休閒度假均依賴生物多樣性。儘管國際社會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達到了高度共識,先後設立了千年發展目標、愛知目標、2020目標,以及昆蒙生物多樣性框架指南等目標,但全球生物多樣性不斷下降的速度仍然在加速,且全球受威脅動植物物種的比例高達25%,其中100萬種將有可能在數十年內面臨滅絕風險,如果不採取有效行動,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將進一步加速,並將超過過去1000萬年物種滅絕平均水準的數千倍。

  根據IPBES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委員會評估結果表明:導致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驅動因子包括陸地與海洋的利用、過度開採與捕撈、全球氣候變化、污染及外來物種入侵等。然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生物多樣性保護從全球性的戰略到具體保護實踐的落地性及其效果一直不佳。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哪怕已經建立了近30萬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速度仍然加劇的事實表明:我們“打了很多勝仗,卻在丟掉整個戰役”。為此,2021年-2022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討論通過了昆蒙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總結過去幾十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驗與教訓,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變革理論,強調自然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必須同時融入可持續發展進程。

11.png

▲ 白尾海雕 范忠勇/攝于西溪濕地

  昆蒙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為今後10年行動提供了指南和方向。究竟如何將全球框架變為具體的行動指南,我們需要生動的案例和解決方案。回想20年前訪問西溪的情景,西溪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的不斷演化,讓我眼前一亮,西溪濕地保護修復實踐,不正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實踐嗎?他為全國、全世界提供了一套有價值、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

21.png

▲ 東方白鸛 施新新/攝于西溪濕地

  01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濕地公園建設模式

  2003年9月,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同志倡導和支援下,杭州市啟動了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為了確保該工程的成效,協調當地居民發展與濕地保護的關係,2005年2月,原國家林業局批復同意杭州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西溪濕地是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杭州市中心城區,總規劃面積10.38平方公里。作為大運河南端起點,延續了千年的桑基魚塘、竹基魚塘、柿基魚塘,河流及溝渠構成的複合生態系統,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隨著濕地公園的建設,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西溪自然與文化遺産得到了傳承,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與2005年濕地公園建設的基線數據相比,西溪濕地植被得到了顯著修復,維管束植物新增了544種,達到765種;昆蟲增加了441種,達到918種;鳥類增加了149種,達到了218種。

31.png

▲ 朱鹮放飛  俞肖劍/攝于西溪濕地

  西溪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及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自2005年5月1日開園以來,西溪濕地接待了習近平、江澤民等11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並先後獲得“國際重要濕地”“國家5A級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30余項國家級以上榮譽。在西溪濕地影響下,國家濕地公園這一濕地保護利用雙贏的西溪模式,成功在中國被複製借鑒。據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先後有17494批次前來西溪濕地公園參觀學習,有效支撐國家濕地保護戰略和全國濕地保護體系建設,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家濕地公園已達903家,省級和其他濕地公園794家。不僅如此,西溪濕地公園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經驗,被廣泛複製在全國各地城市規劃與建設之中,凸顯了濕地作為城市發展的關鍵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作用。

41.png

▲ 黑喉石鵖 錢斌/攝于西溪濕地

  02

  人與濕地和城市高品質發展的

  國際濕地城市模式

  西溪濕地範圍內原有11個行政村、5.3萬人居住(含4萬名外來人口),農民違章建房、養豬污染以及由於大量人口存在而産生的生活垃圾,使西溪濕地的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為了切實保護好西溪濕地的生態環境,西溪濕地保護工程對一、二期範圍內的農戶進行了全部外遷,通過協商達成補償協議,累計外遷農戶4000余戶,外遷企事業單位150余家,累計拆除建築200多萬平方米,有效地保護和修復了1066個桑基魚塘、竹基魚塘、柿基魚塘,確保其生態特徵(生態組分、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完整性持續發展,保護和修復人文景觀,讓歷史人文資源以及生態文化永續傳承。

  自開園以來,西溪濕地已累計接待入園遊客7373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26億元。近年來,入園遊客年均500萬人次,經營收入年均約2億元。除了可觀的直接經濟收入外,還取得了極其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西溪濕地成為了杭州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科技創新平臺,間接拉動杭州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51.png

▲ 紅尾伯勞 朱英/攝于西溪濕地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成就,為杭州西部科創大走廊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有效推動了貫通西溪濕地、 閒林五常水鄉、和睦水鄉、南湖、青山湖,整合周邊山水文化資源及道路,打造 100 公里濕地湖鏈生態屏障,在改善城市防洪能力、提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升杭州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吸引阿里巴巴全球總部落戶西溪周邊,為構建“智慧計算 —智慧感知與大數據智慧—智慧終端—應用場景”全産業鏈,加快發展智慧服務、自動駕駛、智慧醫療、智慧家居、類腦智慧機器人、智慧製造等人工智慧技術終端應用,進一步提升城市大腦、 智慧安防、智慧汽車等智慧産業業態,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高地,可望實現GDP超萬億,成為杭州市高品質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61.png

▲ 中華水韭 張巧玲/攝于西溪濕地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就得到了國際濕地公約的高度關注。2006年,濕地公約秘書長Peter Bridgewater博士考察後表示,“西溪濕地綜合保護這項宏大工程,已經為全球其他濕地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也為21世紀全球各地進行城市中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模式”。為了推廣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在建設融合人民福祉與城市發展的模式,濕地公約在2008年開始研究城市濕地保護修復政策與指南,召開了專門研討會,濕地公約于2012年通過了《城市級城郊濕地規劃與管理原則》的大會決議(決議XI11),2015年通過了《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標準》的大會決議,並正式在全球啟動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到2022年,已授予43個城市為國際濕地城市。儘管杭州市僅僅在2023年才提交了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材料,但不可否認,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及西溪濕地綜合治理工程是全球國際濕地城市認證的發源地,引領了全球城市濕地保護修復,將城市濕地建設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載體。

71.png

▲ 野蕎麥(金蕎麥) 張巧玲/攝于西溪濕地

  03

  建立西溪濕地智治中心,創建全

  民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模式

  西溪濕地位於城區,不僅是公園、景點,也與居民生活和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態與社會系統。單靠傳統管理手段,已無法科學高效解決當前濕地保護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及時、準確、全方位向社會、管理決策機構提供這一系統的生態特徵指標及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交互關係,有必要利用資訊技術、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生態特徵、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邊緣計算的最新成果,建立以西溪濕地智慧感知系統為基底的智治中心,提升濕地生態環境的精細化管理水準,為濕地公園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強大支撐。

81.png

▲ 菱葉繡線菊 張巧玲/攝于西溪濕地

  自2024年3月31日上線運作以來,智治中心依託西溪濕地13套聲紋設備加8套視頻設備共採集到20多萬條有效數據。其中,置信度大於90%的數據近2萬條,共記錄到鳥類22科48種。還依託網格佈局的水質、雨量、碳匯、土壤指標等連續自動監測設備,系統觀測生態環境資訊,及時了解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特徵參數及入園遊客、安全保障等狀況,為公眾參與國家公園管理、開展生態體驗、組織自然課堂、科學研究、志願服務提供最新資訊。同時為國家公園管理與決策機構提供適應性管理行動,生態系統預警、生態修復、安全保障提供科學依據。

91.png

▲ 只此青綠 西溪濕地 汪劍明/攝

  西溪濕地保護修復、國家濕地公園管理還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但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上三種模式可以和大家分享。

  本文作者:雷光春,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