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發展局 代仁良)
江西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經濟發展功能區,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和火車頭,高度重視教育對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在區域教育擴優提質上先行先試,做好“品牌賦能、創新驅動”兩篇文章。
一、揚優成勢、立足教育新定位
江西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7月成立,北臨長江、南倚廬山,,轄3街道1鄉,常住人口18.7萬。全區義務學校10所、學生2.1萬人。全區教育發展特點概括為“好、快、活”。一是區位好、政策好。該區位於廬山腳下、長江岸上、鄱陽湖邊上,長江二橋、三橋穿城而過,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享受政策優勢和區位的便利,得到人才青睞,人才聚集強;二是落實快、行動快。該區按企業化運作,績效化管理模式,工作效能高。同時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層級少,沒有部門科室概念,負責教育只有4名專職幹部,每個幹部既是戰鬥員又是指揮員,既要懂業務、又要會管理;三是機制活、體制活。創新是該區教育最顯著特點,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要求所有人不等不靠,敢想敢幹、能想能幹、會想會幹,幹就幹好。全區將教育定位為“最大民生實事、最優營商環境、最靚名片、最佳發展資源”,致力推進全市教學條件和教育品質“雙一流”目標,打造“學在經開”教育品牌,推進區域教育一體化優質均衡發展。
二、品牌賦能、開闢教育新賽道
該區先後將原20多所廠礦子弟學校和農村學校整合成10所學校,為破解教育發展不公平、不均衡問題,整合區域資源要素保障,凝聚區域教育智慧力量,推進區域教育一體化發展,2019年初,該區提出打造超級教育IP品牌,構建“學在經開”教育品牌體系。2023年“學在經開”教育品牌體系推進區域一體化均衡發展獲評為江西省教育十佳創新案例。品牌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基點在自信,該區構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文化”的“學在經開”校園文化體系。依託“學在經開”文化濕地、讀書會廣泛徵集、評比、提煉校園特色文化,確定目標定位,構建“特色文化IP”。區域特色類:港城中學、港城二小、一小瀕臨長江打造“長江文化”,西林學校位於廬山腳下打造“匡廬文化”;歷史傳承類:興中學校“家國文化”、濱興小學作為潘際鑾院士的母校打造“院士文化”、沿潯學校“抗洪精神”;文化底蘊類:鶴湖學校“悅生文化”,雙語學校“梅花文化”, 學洲小學“蘭文化”。港城中學“傳承長江文化、講好長江故事”,主流媒體廣為報道。品牌關鍵在人才,人才核心是公平,該區建立“百舸爭流、奮楫當先”的“學在經開”人才成長體系,建立了“學在經開”專家庫、講師團,挖掘人才潛能,“區外名師請進來、區內名師請上臺”,開展“學在經開”講堂線上線下100多期,參與1萬多人次。為讓人才在公平的賽道中成長,該區開展“學在經開”精英、挑戰、擂臺、邀請賽等系列賽事,凡是推選出去的必定是打擂臺出去的,以賽促研,以賽選才,已舉辦了80多場賽事,營造出良性的人才成長環境。
三、創新驅動、構建教育新樣態
該區圍繞擴優提質,在集團化辦學方面開展了大膽探索,
組建了鶴湖教育集團、雙語教育集團、九江示範學校聯盟三大教育集團,實現區內10所學校集團化辦學全覆蓋,並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對集團化辦學幾種模式進行研究。一為“緊密型”的總校+分校模式,歸納為“金線葫蘆”模式。該類型應用最廣泛,可快速打造名校,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但易出現同質化現象;二為“鬆散型”的同類學校聯盟模式,歸納為“百鳥朝鳳”模式。該模式通過互動交流,提升了辦學影響力,大量獲取辦學經驗和資訊,較好保留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該模式經開區作為一種補充;三是“融合型”的區域合作模式,歸納為“四水歸堂”模式。該區重點採用,並以鶴湖教育集團為例,依託地域組建,選取一所辦學影響力相對較大的學校作為集團中心校,採取優勢迭加、資源共用、揚長避短、取長補短的路徑,圍繞文化“春水”、人才“清水”、德育“泉水”、教研“活水”,探索出“四水歸堂”集團化辦學新模式,獲評為九江市基礎教育領域十佳典型案例,並在光明日報《教育家》線上論壇進行推介,成為“師生自信、家長放心、群眾滿意、社會認可” 的區域優質均衡發展新樣態。 近年來,“學在經開”教育品牌體系得到了中央、省級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學在經開”辦學模式和現象也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該區先後獲評2021年度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試點縣(區);2021年在江西省縣(市、區)黨政領導幹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工作中獲評“優秀”等次;2019-2022年連續四年獲評“江西省平安校園建設優秀縣(市、區),轄區內群眾對教育滿意度逐年提升,義務教育學生由2019年1.3萬多人增至2023年2.1萬人,成為“師生自信、家長放心、群眾滿意、社會認可”的區域優質教育新樣態。通過整合區域內教育資源要素,焦點IP品牌主題的區域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對於城鄉結合教育區塊聯動發展,推進區域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會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