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智家庭教育:孩子的壓力到底有多大,把一家人的夢想壓在孩子身上真的正確嗎?
信陽日報 2024-01-22 09:15:27 閱讀量 : 0

很多人都覺得,無論是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面對父母的指指點點。

只要沒有達到父母期望,就會受到父母的冷嘲熱諷,這樣緊繃的家庭關係讓自己壓力很大,甚至不想回家。

這讓我想起,家庭關係中很火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詞:鬆弛感。

鬆弛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淡然態度,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以平和的情緒來解決問題的從容和淡定。

而對於孩子來説,擁有一對自帶鬆弛感的父母,無疑是最大的福氣。

1、緊繃的家庭關係,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想起去年有一個雜誌向讀者展開了一次徵集:“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意識到,原來這樣也沒關係?”

許多網友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一個家,可以沒有指責、沒有焦慮、沒有內耗,只有徜徉在彼此間的愛。

【在北京上學時,因為和同學發生摩擦起了一些衝突,結果被學校請了家長。1000多公里的奔波和折騰,爸爸卻沒有罵他一句。

反而在處理完事情後對他説:

“要不是因為你打架,我還沒有機會來北京,你好好接受教育,我明天去頤和園轉轉,別多想了。”】

一句話,溫暖了他很久很久。

沒有疾言厲色的説教,只有潤物細無聲的滋養。這其實就是家庭氛圍的差距。

充滿緊繃感的家庭,在小事上不斷內耗,讓孩子變得焦慮壓抑。

2、擁有鬆弛感的父母,養出“大心臟”的孩子

活得鬆弛的人,一般都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的事情沒有按照預期發展,他們也能理解和包容。

英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比昂曾説:

“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容器功能。父母有空間去涵容孩子,孩子也會發展出一個空間去涵容別人,這個能力就是涵容力。”

鬆弛感,它不是佛係,更不是擺爛,而是一種以高涵容力為前提的淡定氣質。

家庭關係的鬆弛感,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情緒穩定和互相包容,體現出父母對孩子犯錯的容錯能力,也體現出家庭的凝聚力與抗風險能力。

有鬆弛感的家庭,才能養出“大心臟”的孩子。

3、放鬆下來的教育,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心理學上有個費斯汀格法則:

指的是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也就是説,當事情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時候,我們是任由情緒爆發怨天尤人,還是去控制糟糕的情緒,其實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如果想要打造有鬆弛感的家庭氛圍,不妨嘗試下面幾個方法。

01緩解自己的情緒

所謂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及時緩解壞情緒。

02和孩子説沒關係

面對失誤或者失敗,與其攻擊孩子,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部分。

父母給予孩子的理解和包容,也許看似平常,但日積月累下來,終能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莫大力量。

03給孩子留有獨立空間

哲學家叔本華曾提出“刺猬效應”,指的是刺猬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為了避免互相刺傷,他們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跟孩子相處,也要學會保持適當的距離,你靠得太近,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還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給孩子的生活適當留白,允許他們能在獨處的時光裏認識自我,他們就能以最舒適和放鬆的狀態去實現自我成長。

鬆弛感,是在一次次被接受和被允許中慢慢養出來的。

薩提亞女士曾説: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欣賞我已經做到的,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給自己的生活一點鬆弛感,不為難孩子,也不為難自己,就是人生中最難得的事。

(會員投稿)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