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綠維文旅:交旅深度融合,看交通旅遊化五大轉變!
發佈時間 | 2023-11-03 09:22:11    

綠維導語:近年來,國家多次發佈政策紅利,不斷推進“交通+旅遊”融合發展。2017年首次提出了構建“快進”“慢遊”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後續幾年旅遊專列、旅遊風景道、旅遊航道、自駕車房車營地、遊艇旅遊、低空飛行旅遊等不斷得到推動,客運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等領域也出現了很多典型案例。交通旅遊化的開發有哪些模式,交通旅遊化有哪些轉變?

一、政策導向交旅融合

2016年7月,交通運輸部發佈《關於實施綠色公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因地制宜建設旅遊風景道。

2016年9月,《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提出打造25條國家生態風景道。不過目前國家還沒有出颱風景道的標準體系。

2016年11月,《關於促進自駕車房車旅遊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建設交通主幹道、重點景區與營地的連接道路,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改造升級。

2017年2月,交通運輸部、國家旅遊局等六部門發佈《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快進”“慢遊”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網路。統籌規劃、保障快進、豐富慢遊、功能拓展、需求導向、産品創新基本概括了發展框架。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家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深化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推動旅遊專列、旅遊風景道、旅遊航道、自駕車房車營地、遊艇旅遊、低空飛行旅遊等發展,完善客運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交通設施旅遊服務功能。

2022.1國家印發《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旅遊風景道、旅遊主題高速公路服務區、旅遊驛站,推動地方政府和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建立平臺,合力打造主題旅遊列車,推進旅遊和交通融合發展。

2023.4六部委《關於開展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典型案例推薦遴選工作的通知》 ,提出遴選出一批對區域旅遊業發展基礎性支撐作用明顯,的標誌性交旅融合成果,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好經驗、好模式、好做法旅遊資源富集、産品知名度高,交通設施旅遊服務功能突出。

二、交通旅遊化五大轉變

1、通道變遊道

通道變旅遊,如通道變成風景道、自駕道等。“風景道”由“景觀大道”引申而來,是指一種路旁或視野之內擁有審美風景的、自然的、文化的、歷史的和增進遊憩價值的景觀道路。旅遊風景道應該有統一的標識系統,其中標識系統設計應該要與當地的文化特色相結合,這樣才能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其個性特徵,做到獨特。

2、運輸過程變旅遊過程

交通和旅遊最大的共同點在於,交通是建立了客流與物流的通道,旅遊建立的是“消費搬運”的通道。

旅遊的本質是對人的“搬運”,通過交通和運輸完成對人的“搬運”,“搬運的消費”構成了以旅遊為中心的多個要素的整合。現在自駕遊、騎行遊已經成了一種旅遊形式。

人們不再願意固守傳統的旅遊方式,而是追求自由、自主、個性化的旅行。他們選擇自駕營地,享受戶外野趣;尋找小眾景點,感受純粹和親近自然;擺脫排隊和擁擠的景區,體驗真正的寧靜和自在。

3、運輸工具變旅遊産品

現如今,運輸工具已經變成旅遊,如郵輪、專列客車、觀光巴士等變成旅遊産品。郵輪旅遊在疫情前發展勢頭迅猛,中國增加了很多條郵輪航線,疫情導致郵輪遊一度停滯。伴隨疫情過後,郵輪遊也將逐漸恢復,此外內河航線也備受關注。專列客車、觀光巴士、景區小火車等都成為搶手的旅遊産品。

比如武漢知音號,是真正的把運輸工具變産品的典型。《知音號》以知音文化為靈魂,以大漢口長江文化為背景,故事取材于上世紀20-30年代的大武漢。導演團隊在武漢市兩江四岸核心區打造了一艘具有上世紀20-30年代風格的蒸汽輪船及一座大漢口碼頭,船和碼頭即劇場,今後的演出以在長江上漂移的方式進行,活現大武漢當年文化。

4、節點變景點

當下,交通樞紐也在致力於打造成為目的地。一般,客運交通樞紐是人流匯聚的結構,稱之為集散中心、集散樞紐、轉運節點。過去樞紐更多的目標是安全、有效、順利保障交通運輸,然而當前,我們增加了對於交通樞紐的新的要求:希望通過提供多樣化服務、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來産生消費,這就涉及到多種産業的整合。

5、旅客變遊客

伴隨著上面四個改變,原來的旅客變成了遊客,以前只是從A地到B地,現在實現了從A地到B地過程中娛樂、休閒、遊覽的多種消費。

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和多對多大數據下的智慧化旅遊體系以及萬物互聯的結構下,交旅發展有了新需求:實現交通文旅一體化發展,無處不是目的地,“途旅分離” 轉變為“途旅一體”。

    從在地消費到在途消費:遊客已經不滿足點到點的旅遊,也希望希望途中有景可觀、有休閒、可消費。隨著自駕旅遊的穩定增長,短程為主的家庭自駕客群、以長線為特徵的結伴自駕客群對在途旅遊消費都有一定需求。

    途中深度導航導遊需求:自駕出遊對智慧導航便利性、服務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樞紐服務需求:遊客對交通樞紐認知發生改變,希望在交通樞紐區域也能更舒適。隨著“邊旅邊遊” 已經成為潮流,這就對交通樞紐設施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通建設與旅遊開發

整個交通建設與旅遊開發的關係,應該是用區域投資開發的理念整合交通旅遊融合,形成交通旅遊開發建設運營。近十年,有越來越多的交通企業運用區域綜合開發模式。未來,交通樞紐、旅遊目的地、綜合體開發都可以運用區域綜合開發結構,進行投融資整合。基於交通建設開展文旅開發,基於旅遊交通建設的單一模式形成綜合區域開發運營模式是整體思路。

交旅融合區域開發結構中的綜合收益結構的平衡問題,是每一個投資企業面對的複雜問題,如何評估和整合,綠維文旅有一套數據分析的辦法,但是,目前沒有絕對的數量化評估。

基於交通建設,開展文旅開發需要基於旅遊交通建設的單一模式,整合資源,形成綜合區域開發運營模式。綠維文旅總結有5種綜合開發模式:交通系統中的風景道開發建設、快進中的景區休閒化節點開發、慢遊服務體系開發、TOD理念下的文旅綜合體開發、全域旅遊下的綜合開發。

1、交通系統中的風景道開發建設

一條最美的公路可以實現全域的升級。全域旅遊理念下,一條普通的交通道路,轉變為融合了交通、旅遊觀光、旅遊體驗、休閒度假、運動養生為一體的主題體驗道。“慢遊” 沿線上的業態,包括:

① 大尺度的景觀節點:田園景觀、自然景觀、民俗村落景觀、特色小鎮景觀

② 服務節點:集散/諮詢中心、跑步中心、山地自行車運動中心、自行車租賃站、與生態廁所結合的休憩站

③ 休閒度假點:自駕/房車/休閒營地 、驛站、民俗村及民宿

④ 軟性活動組織:自駕/房車遊覽、自行車運動/賽事、慢跑、馬拉松賽事、徒步穿越

2、快進中的景區休閒化節點開發

快行中的景區式開發是依託交通建設工程,通過“借景”、“融景”、“造景”等方式,形成主題型觀光節點、景點、景區、街區、綜合體。

融景:基於道路交通工程,結合地域環境特點和需求,通過設置支線或平臺等方式,增加或延伸景觀車道、景觀步道、停車帶、景觀平臺、驛站等,形成慢行通道服務節點。

造景:依託公路服務站/區、旅遊集散中心、港口或碼頭等準公共交通設施工程項目,圍繞其龐大客流,充分借助當地人文元素、特色産業,整合周邊土地資源,建設具有旅遊集散、會展、眾創、住宿、餐飲、娛樂等主客共用複合功能的主題型體驗景區、主題公園、免稅購物區。

兩個結構形成“拿地-用服務區延伸做項目”的結構,與旅遊集團和地産企業聯合開發綜合體,是未來發展最好的價值。

3、慢遊服務體系開發

慢遊體系主要由集散中心、驛站和營地組成。

集散中心:自主旅遊時代背景下,散客群體、特殊專業群體、自駕群體有著不同的慢遊集散需求,需要打造創新型的慢遊集散中心,提供多元化定制服務,來滿足自主深度遊的客群需求。

碎石子路、生態公路等這些更小的體系可以構成非常好的全域旅遊下幸福産業聯動發展的結構,這些路是不收費的,單靠公路收益是不可行的。地方政府有錢的時候修路,沒錢的時候要用置換結構。公路要發展,可以做營地、驛站等。驛站更多的是服務結構,營地可以是住宿的結構,兩類結構結合可以構建多樣化的服務。

“慢遊”遊客服務體系的遊客結構變化是很大的,既要有遊覽服務,還要有基於電動車、代步車等運輸新型工具的租賃服務、多樣化生活服務、運動康養型服務。這些服務構成了對散客人群、特殊專業群體、自駕遊客等的多樣化服務的整合。綠維文旅與江西婺源服務站研究中,提出打造整個婺源(最美鄉村)慢行系統服務體系,形成核心服務區和延伸服務站點的架構,以此延伸成為全國縣域慢行系統架構,構成慢行體系,營地化、驛站化、交通活動服務一體化的服務結構。

4、TOD理念下的文旅綜合體開發

TOD是指以交通建設及交通樞紐建設為依託,聚集旅遊休閒功能,引導觀光、 遊樂、 休閒、運動、 會議、 度假、 體驗、居住等多種旅遊功能,形成帶狀發展和聚集發展。

TOD理念下的文旅綜合體開發從打造“核心吸引中心”、構造“休閒聚集中心”、創造“延伸發展中心”三層結構。以交通為引導核心需要形成聚集,從小聚集聯動到大聚集,從帶狀開發到核心區域開發,核心區域開發難度最大,但是價值最高。

TOD理念下的文旅綜合體開發六大收益結構:

5、全域旅遊下的綜合開發

全域旅遊PPP或F+EPC+O模式是交通企業轉化為交通區域經濟綜合開發,以路衍經濟為抓手,以綜合開發為主導,用PPP或F+EPC+O模式去整合服務開發,是大型交通企業轉型的主導模式和方向。

(推廣)

來源:信陽日報    | 撰稿:綠維文旅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