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morning,doctor!”早上7:45,李邦偉和隊員們來到診室門口,長凳上已經坐滿了等待治療的患者。
今天是第15批援奈米比亞中國醫療隊踏上非洲大陸的第100天。
他們的針灸推拿門診已經完成了近3000人次的治療。
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臉
醫療隊到達奈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的第一天
2023年3月的第1天,中國第15批援奈米比亞醫療隊到達了奈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初來乍到,一切都顯得那麼新鮮,無垠的藍天、廣袤的土地、乾燥炎熱的氣候、巨大的仙人掌、熱情黝黑的非洲人民。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好好感受非洲風情,當地生活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停水了。
雖然他們早就聽醫療隊的前輩們説過停水停電是當地的常態,但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停水還是讓剛剛到達的他們感到措手不及。當地的停水有時能長達1周,無奈他們只能向當地友人求助。沒想到不僅有許多當地華人同胞邀請他們去自己的家裏居住,還有中國醫療隊的忠實“老粉”給他們送來一桶桶生活用水,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非洲地區土地肥沃,但是氣候炎熱乾燥,雨季時間短,所以蔬菜很難種植。超市裏蔬菜種類少且價格昂貴,在中國餐桌上最常見的韭菜,當地就很難買到。這個現狀讓醫療隊解鎖了一項新技能——種菜。醫療隊在院子裏開闢了小菜園,種植一些需水量較少的蔬菜,加上當地友人贈送和集中購買的蔬菜也能應付日常所需。為了維持大家的“綠色”供給,隊員們請教了國內的朋友,將吃不完的綠色蔬菜一部分清洗晾幹切好後速凍,一部分做成了菜包子、菜餃子速凍,不僅解決了蔬菜儲存的問題,還順便搞定了大家的早飯。
醫療隊在駐地種菜解決蔬菜供給問題
除了陌生的生活環境,給他們帶來困難的還有那些“陌生的臉”。姚丹是醫療隊中的一名護士,日常主要負責醫療隊內的護理、患者資訊登記和院內溝通轉診等工作,“來門診的90%以上都是黑人,剛開始完全記不清誰是誰。”“異族效應”讓姚丹在門診患者的識別和人際溝通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本身語言交流上也有一些吃力,再加上‘臉盲’,真的是難上加難,在確認患者資訊時我必須要強迫症般的反覆核對,就怕自己出錯。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人生地不熟’的‘人生’是什麼意思。”姚丹回憶起初來時的慌亂時光。
一次偶然的相遇治好了她的“臉盲”。因為診療需要,姚丹來到所在醫院的急診科辦事,但是急診科“慢條斯理”的非洲特色讓她焦急不已,無奈之下她隨手拉住一位急診科的護士,向她表明中國醫療隊的身份並説明瞭來意,對方很熱情,全程協助辦完了所有的事情,而姚丹也記住了這個帶著閃亮珍珠發圈和珍珠耳環的漂亮女士。有一天姚丹在治療室門口發放口罩時突然聽到一聲“Yolanda(姚丹英文名)!”,她仔細一看正是那天幫助過她的“珍珠”女士,雖然只有過一面之緣,兩個人卻有著一見如故的親切感,從那以後兩人互留了聯繫方式,姚丹去急診科溝通辦事也方便了許多。“當有一個人真正走入你的世界時,好像突然就推開了一扇門,我開始能辨認出當地人的樣子,也能欣賞他們的美了。”
姚丹與“珍珠”女士(右一)的合影
神奇的中國醫生 神奇的中醫魔術
醫療隊工作的卡圖圖拉醫院
醫療隊的工作地點是當地首都溫得和克的卡圖圖拉醫院。這是一家當地的公立醫院,來就診的大多都是當地的普通民眾和貧民。醫院醫療條件一般,工作量大。得益於前續援納醫療隊員在當地所做的大量工作,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奈米比亞人民願意接受針灸推拿治療,體會到了針灸推拿的神奇療效,甚至愛上針灸推拿。
李邦偉為當地居民治療
每天一早就有很多患者等候在診室門口,他們中有些曾受益於針推,有些是家人朋友介紹的,甚至有患者從七八百公里遠的地方趕來尋求診治。就診患者中大部分是因為疼痛過來的,有些人長期遭受病痛折磨,止痛藥已經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又缺乏其他的醫療手段,當他們接受完針推治療後感覺到身體疼痛減輕甚至消失,他們的臉上會浮現無比幸福的笑容。一天,有一位長期背痛的患者在接受了李邦偉醫生的針灸治療後感覺到疼痛明顯減輕了,離開診室前他在留言簿上寫下了一段話,希望醫療隊能待久一點。
當地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後的留言
有時當地觀摩的醫學生和實習護士會問,你們的針是什麼做的?裏面含有什麼特殊的藥物麼?為什麼療效如此神奇?
諸波醫生會開玩笑:“哦,這是中醫魔術,我們中國醫生都會變魔術,呵呵呵……”轉而,他又會主動“揭秘”針灸的“神奇魔法”,也會告訴他們中醫治病的手段是非常多的,針刺推拿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還可以運用拔罐、刮痧、氣功等零藥物方法治療疾病。
“We need more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面對這樣的認可,作為中醫醫生,作為中國醫療隊隊員的諸波感到無比自豪。
諸波在診室帶教當地醫學生
出色的療效、溫暖的關懷,讓中國醫療隊在當地備受信賴,有的年輕媽媽來做治療,甚至會把襁褓中的小嬰兒託付給診室裏的醫療隊隊員看管,“如果是我,不會這麼放心把孩子交給別人的。”朱慧琴明白自己的責任,也感動於當地居民的信賴,她更清楚“中國醫療隊”在當地意味著什麼。
朱慧琴成了非洲寶寶的“臨時媽媽”
在溫暖的西南大地上播種
當地媒體對第15批援納中國醫療隊的報道
作為我院第一批整建制派出的援納醫療隊,隊長李邦偉有一種有別於以往援外的體驗。他們是一個團隊,但更像是一家人,在異國他鄉相互支援。他們也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就是讓我們的“中醫藥文化”在這片西南大陸像藤蔓一樣生長。
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多次走進孔子學院教學校園,走上講臺為當地中學生作中醫講座,開展中醫技術體驗活動。他們以人體穴位模型、針灸針、艾條、火罐等為教具,講解中醫知識,傳播中醫藥文化,孔子學院師生們現場體驗針刺、艾灸、拔罐等傳統中醫療法,對中國傳統醫學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受,一個個豎起的大拇指和寫滿驚嘆的表情,是對中醫最好的褒獎。一位參加活動的高中生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説:“今天一天的學習更多是關於中醫的,很有趣,很有用,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孔子學院的首都教學點謝菲迪中學校長卡奇翁瓜親身體驗了針灸、拔罐等傳統中醫項目後表示這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成為常態,讓同學們在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同時也能親身體驗中國傳統醫學的魅力,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在當地學生的心中種下中醫藥文化的種子,開出絢爛的花。
當地學生親身體驗拔罐
除此之外,醫療隊還參與了中國駐奈米比亞大使館主辦的2023年奈米比亞“國際中文日”活動,在中國文化展的現場精心準備了中醫知識展臺,向參加活動的嘉賓及眾多奈米比亞大學生展示中醫療法,講述中國故事。
醫療隊參加“國際中文日”活動推廣中醫藥文化
醫療隊第一次走進孔子學院教學點給孩子們講課
中醫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卡圖圖拉”在奈米比亞赫雷羅族語中的原意是“我本不屬於這裡”,但是每一位接受過“中國醫療隊”診治的當地居民都希望他們能永遠留在這邊土地,希望神奇的中醫“藤蔓”能在這片土地生生不息地生長。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週年。看不好的病,找中國醫生!這在非洲很多國家已成為一種共識。一批又一批中國醫療隊薪火相傳、接續奮鬥,為非洲人民的健康帶來福音。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19批援中非醫療隊回信中勉勵隊員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百姓,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第15批援奈米比亞醫療隊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接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賽”,為“中國醫生”這個光榮的稱號增添光彩,用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實踐,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鐫刻更多“中醫貢獻”。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陳瀛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