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醫改再出發 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會關注浙江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寧 鄭文 見習記者 李嬌儼 | 發佈時間2020-09-21 08:36:41    

   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步入“深水區”“攻堅期”,相關部門、公立醫院如何交出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高分答卷?

  近日,2020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會暨中國衛生發展高峰會議在杭州召開。在觀點交鋒、智慧碰撞的18場論壇上,醫改先行先試省份浙江的實踐與經驗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醫療機構經受住了“大考”、顯示出了專業能力和水準;面對老百姓日益上升的健康需求,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速度、跑出了群眾滿意;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三省一市交流互鑒,為深化醫改貢獻智慧。

  防控體系如何更完善

  平戰結合常態化

  資源利用要合理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公共衛生體系直面“大考”。當人們為“一圖一碼一指數”精密智控、“四早”“四集中”全力救治等科學舉措“點讚”時,思考也隨之而來——

  常態化防控的大背景下,公立醫院應該如何構建更加完善的疫情防控體系?非定點醫療機構應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平戰結合”的理念,應該如何融入醫院建設當中……會場內外,與會嘉賓們碰撞出火花。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是全省最早設立省級新冠肺炎定點診治單位,也承擔著全省最多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務。

  “醫院搶救的危重型與重型患者佔總收治例數的75.2%,最高峰時曾有11位患者依靠ECMO維持生命。”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認為,實踐證明,“四個集中”很好地體現了“以非常之策應對非常之事”的理念。以集中救治為例,浙大一院制訂重症、危重症病例“一對一”的救治方案,進行分類集中施治,同時對所有病例治療開展原則指導。截至2020年5月,該院累計治愈率達到100%,實現所有醫護人員“零感染”、疑似患者“零漏診”、確診患者“零死亡”。

  一場戰“疫”,也令非定點診治醫療機構經受了歷練。

  疫情發生以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實現了“三個無”的目標——“無一位醫護人員因治療患者而感染,無一位高危可疑患者漏診,無一位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延誤”。對內,醫院推出“十大功能組”防控舉措,各個功能組分工協作、權責清晰。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在浙江分論壇上分享道:“如流行病學調查與隔離管理組,負責對醫院各類人員進行流行病學史篩查,準確掌握髮熱門診/隔離病房的患者情況,實時制定和調整流行病學調查和居家監控的規範等。”對外,醫院向省內外的防控“戰場”派出骨幹隊員,一組朗朗上口的院感防控口訣,時刻提醒醫護人員規範自身行為,落實防護措施。

  疫情無國界,為幫助世界各國抗擊疫情,浙大二院將近6000名醫務工作者的抗疫心得凝結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醫院應對策略》中英文版,為全球醫務人員提供實用建議和參考。

  疫情防控的過程,也凸顯了公共衛生體系的短板弱項,會議中,這也引發了不少與會嘉賓的思考。

  “必須要有平戰結合的理念。”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曾參與一項省政協的調研,調研時他發現不少公立醫院的傳染病大樓在平時“派不上用場”,每年産生高昂的維護費用。“我們需要改造公立醫院病區的佈局、功能、設施和藥品配置。保證資源合理利用的同時,做到‘戰時拉得出’。”目前,“平戰結合”理念被實地運用到醫院五期工程建設當中。

  在浙大邵逸夫醫院,一個全鏈式疫情防控創新體系貫穿了疫情的前、中、後期,方便百姓就醫的同時,也提升了公眾防控意識。“我想這是一家醫院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僅治病救人,還要引導公眾。”蔡秀軍説。

  疫情期間,浙江省人民醫院承擔著浙江援鄂醫療隊的物資保障工作:為全省2018人的援鄂醫療隊配送藥品、防護物資、生活物品共計130余萬件物資。

  作為這一工作的全程親歷者,杭州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東勝對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物資配備有了新的思考。“經過這次疫情,大型公立醫院應該建立起平戰結合的疫情防控體系,從人員培訓、設施改造、物質儲備、應急流程、隊伍建設等方面綜合推進,真正做到平戰結合、常抓不懈、常備不疲、有備無患、快速響應、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確保非常時期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就醫效率如何再提升

  加速資訊化建設 推進“雙下沉、兩提升”

  提及浙江,“最多跑一次”是繞不開的熱詞。這項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試水近三年的改革,也引發出更多的民生訴求。 “看病難”“看病煩”的問題能否進一步緩解?除了就醫流程,醫院內就餐、停車能否更加高效?

  效率,讓浙江的公立醫院面貌一新:相較2018年,2019年全省城市醫院高峰時段排隊平均時間縮短近四分之三、三甲醫院平均住院日從7.68天降到6.98天、二級以上醫院門診智慧結算率從不足30%提升至77.92%……

  在蔡秀軍看來,未來的醫院還將更加高效:醫院裏不再有掛號收費的窗口;紙質報告也將不復存在,檢查檢驗結果將第一時間推送到手機裏;患者不用再為了取藥排隊,藥品能夠配送到府,到點了手機還會提醒吃藥……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便利,這樣的夢想正在照進現實。”蔡秀軍通過手機向記者展示著醫院智慧掛號、院內智慧導航、“雲膠片”、醫保移支付、智慧藥師服務等系列新功能。蔡秀軍感慨道,“未來醫院”的理念,源於曾經令他十分憂心的場景——2014年前後,浙大邵逸夫醫院的日均門診量達到8000多人次,無論清晨還是深夜,醫院門口都有不少患者排著長隊。“身為一名醫院的管理者,我有責任讓來院患者花更少的時間、跑更少的路,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放眼浙江,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動力同樣源於壓力。在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樂看來,就醫體驗的改進就是要抓住老百姓“最不滿意”“抱怨最多”的點,抓對了,改革的突破口就有了。這項發端于2018年的民生改革,每年都會以任務清單的形式向全社會公佈與百姓就醫體驗息息相關的改革舉措。今年以來,任務清單的重點也從傳統的就醫環節,轉向了 “醫院圍墻外的問題”。

  “比如停車,就是典型的‘圍墻外問題’。”俞新樂在浙江分論壇上介紹,經過調研發現,不少浙江患者對醫院停車問題表示不滿,收到的投訴也不少;今年,這一難題被列入任務清單。經過與多部門的協調、借助資訊化手段之後,患者們發現,曾經的“老大難”問題不再難了:以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例,改革之前車輛排隊最長距離達350米,泊車最長耗時90分鐘;改革後,等車時間縮短至2分鐘左右。當前,智慧停車在全省醫院的使用比例達65.47%,車位週轉率明顯提升。

  如果説,在城市醫院,資訊化建設是實現患者“少跑腿”“不跑腿”的原動力;那麼在基層,效率如何得到提升?

  浙江省人民醫院共託管5家“雙下沉”醫院,在副院長何強看來,總院和分院之間資訊互聯互通、人員能上能下,改革的紅利逐漸釋放。“早在2017年起,省人民醫院就已經將網上號源優先向基層100%開放。”何強介紹,目前與海寧、淳安、桐鄉等醫院開通遠端會診服務,制度上的改革與資訊化建設有效融合,大大提升了當地百姓的幸福感。

  “工作做好必須要有政策保障。” 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馬偉杭感觸頗深,近年來浙江在強基層方面邁出了兩大步:第一步是推進“雙下沉、兩提升”工作,讓省級醫療資源下沉到縣級;第二步,則是通過醫共體建設盤活縣域內醫療資源。“‘兩步走’的最終目的很明確,就是讓浙江的基層百姓不再為了看病就醫四處奔波,而這也正是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初衷。”

  長三角如何手牽手

  醫療服務上“雲”端 看病就在家門口

  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三省一市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哪些可借鑒、可互通之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三省一市的醫療衛生領域將如何步入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

  會場內,“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引發了不少共鳴。由4個子平臺和1個雲知識庫構成的上海“健康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

  這項集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于一體的“健康黑科技”,集納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讓醫生可以在健康資訊網數據中篩查高危人群,從而促進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的自主登記;依託健康雲平臺的支撐,在上海,融合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的新型醫防體系構建了起來。

  無獨有偶,浙江“健康醫保卡”打破數據壁壘、集納健康檔案,也成為了老百姓的“健康管家”。“這張‘看不見’的虛擬卡片,大大精簡了就醫流程。傳統的院內就診環節從8個減少到3個,繳費排隊次數從原先的至少兩次減少至零。”浙江省衛生健康委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説。

  去年,“服務+監管”一體化的浙江省網際網路醫院平臺上線。俞新樂説,自平臺上線以來,已有600多家醫療機構上線,為省內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借助網際網路,浙江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療服務也將覆蓋長三角三省一市,甚至更大的區域。

  長期以來,“基層不強”成為制約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的主要短板,也是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最大制約。會議期間,“強基層”也成為三省一市與會嘉賓共同關注的醫改方向。

  在江蘇,一座座建設在“百姓家門口”的社區醫院成為一道靚麗的民生風景。2017年9月,江蘇在城市社區和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確定了6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首批社區醫院試點單位。通過社區醫院的建設,江蘇實現了居民10多種常見病慢性病的基層首診、精準分診,絕大多數的市實現了90%的患者看病不出縣的目標。

  “江蘇建設社區醫院不僅僅是增挂一塊牌子,而是以構建整合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導向的。”一位來自江蘇的與會嘉賓告訴記者。

  在安徽,一種成熟定型的縣域分級診療模式正在逐漸成形。2014年,安徽提出縣域醫共體的制度設計。近年來,隨著縣域醫共體在全省75個縣市和農業區的全面覆蓋,安徽進一步明確了縣域綜合醫改的方向,要在37個縣市試點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下一步,安徽將實施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百千萬工程’,進一步夯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基礎。”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説。

  浙江與會嘉賓也貢獻了基層分級診療的實踐經驗。馬偉杭在論壇現場“曬”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浙江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以來,縣域內的醫療資源得到盤活,最終獲益的是基層百姓。目前,全省目前共組建161家醫共體,每月5000多名縣級醫院醫生到成員單位排班坐診;縣域就診率達88.3%。

  “2017年9月,浙江省先在11個設區市,各選擇一個縣(市、區),開展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長期以來,浙江以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強化醫療、醫保、醫藥的聯動改革,不斷創新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的改革。”馬偉杭説。

  “把脈開方”新醫改

  經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深刻認識到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未來我們通過打通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臨床應用和産業化的創新鏈條,不僅能夠促進醫院高品質發展,早日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有臨床特色的研究型醫院,還能夠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以及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産業自助研發能力做出貢獻。

  ——譚蔚泓(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

  醫療技術的創新突破,服務能力的提升,要通過大量的尖端臨床人才去實現。但與從事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研究的研究型醫學人才相比,臨床型人才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亟須建立一套多維度的人才評價機制,圍繞臨床診療關鍵技術創新、臨床貢獻度等指標對臨床人才進行評價,為人才引進和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

  ——俞新樂(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要提供“價值醫療”。“價值醫療”是指如何在一定成本下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衛生經濟學家將其稱為“高性價比的醫療”,倡導從傳統醫療服務轉型為“以人為本的一體化服務”,實現供給側(醫保支付方、醫療機構和廠家)與需求側(患者與健康人群)利益的平衡。

  ——黃東勝(杭州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借助醫院“高峰”影響力,增加健康服務深度和廣度,醫院才能進一步有“厚度”。目前,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日益完善,前往省級醫院就醫的患者中,疑難急重症比例逐漸增加,對於省級醫院整合醫療資源能力、提升疑難危重救治能力的要求愈發凸顯。加上城市框架不斷拉大,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強。省級醫院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更應集中力量發展疑難急重症的救治,讓更多百姓享受醫改紅利。

  ——洪朝陽(浙江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記者 陳寧 鄭文 見習記者 李嬌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記者 陳寧 鄭文 見習記者 李嬌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