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引專家建針灸醫院 衢州衢江區用小銀針撬動康養産業
浙江日報 · 于山 通訊員 劉威 豐莉莎 徐秀萍 | 發佈時間2020-03-26 09:13:23    

   “哎喲,康醫生,這針下去有點麻!”“麻就有效果了,你這個頸椎病看起來不是一兩天了,平時坐得太多了。”3月17日,在衢江區中醫院(楊繼洲針灸醫院)3樓針灸科裏,針灸科主任康肖榮正在為病人施針灸。這位病人常年伏案工作,之前找推拿店按摩,現在慕名前來衢江區中醫院試試針灸。

  這是一家年輕的醫院,2015年在樟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並以中醫針灸作為特色項目,2017年掛牌成立楊繼洲針灸醫院。2019年,這家醫院全年接待病人近12萬人次,比4年前翻了一倍。

  一枚小小的針灸銀針,不僅讓這家醫院破繭成蝶,造福百姓推動基層衛生事業發展,而且還吸引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中的傳承人、唯一的針灸院士等一批高端人才入駐。而圍繞這枚銀針,當地大力發展健康養生産業,一個個億級規模的康養産業項目正在落地。

  區級中醫院設院士工作站

  提到針灸銀針,就不能不提到衢江的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數百年前,他寫出《針灸大成》,這本書成為我國針灸學經典著作,楊繼洲也因此被醫學界尊稱為“針聖”。因為他,2019年8月,已90歲高齡的張縉從黑龍江來到衢江區定居。張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中的“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同時,還確認程莘農、賀普仁、郭誠傑、張縉四位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張縉研究了一輩子的針灸,尤其深入研究了楊繼洲所撰的《針灸大成》。原著有30多萬字,張縉編著的《針灸大成校釋》和《針灸大成研究》分別達到了百萬字和70萬字。

  張縉心中對楊繼洲有著不尋常的情懷。“我現在變成了衢江的一分子!”他説,“30多年前我就來過衢州,專程探訪楊繼洲故里。後來又帶著團隊來過。一共4次。”對於張縉來説,弘揚針道,是他畢生的夙願。衢江區對針灸的重視,又搭建了傳承的平臺,張縉欣然選擇定居楊繼洲的老家,繼續對《針灸大成》的研究,和針灸技藝的傳承。他説:“我是衝著楊繼洲來的,在這裡研究《針灸大成》,傳承楊繼洲的針刺手法合情合理。”

  在衢江區的爭取下,世界針灸康養大會在衢江召開。2016年11月4日,在日本舉行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第八屆執行理事會上,衢江區獲得了2017首屆世界針灸康養大會的舉辦權,並且世界針灸康養大會永久性常設會址設在衢江。

  這次日本會議,衢江和張縉老人也結下了緣分。世界針聯主席劉保延在和衢江代表交流時,推薦了當時還在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任首席科學家的張縉,併為衢江搭橋牽線。張縉也來衢江區參加了首屆世界針灸康養大會,大會期間,舉辦了楊繼洲公祭儀式,在“針聖故里”的匾額下,張縉和來自海內外的中醫名家,向楊繼洲的銅像三鞠躬。張縉深感衢江區在中醫針灸人才方面的迫切性。“中醫針灸博大精深,針刺手法中就有許多絕活。這些絕活的傳承就更需要有人去學習和繼承。學會了這些絕活,才能擦亮這根針。”張縉説,要利用現有的人才和資源優勢,給衢江克隆出一批高水準的針灸人才。

  比張縉團隊更早與衢江區結緣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代中國針灸奠基人石學敏。石學敏通過各種方式參與了衢江區中醫院(楊繼洲針灸醫院)的建設工作。早在2013年,醫院建立還僅僅是一個想法時,來衢江參加座談會的石學敏就表態一定支援。當醫院開始籌辦時,他又在這裡設立院士工作站。這對於一個小小的區級中醫院來説,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傳承針灸絕學造福百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衢江區中醫院短短兩年就診病人數量翻一番,就是因為這裡有名醫坐診。不但張縉在他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會到中醫院坐診,而且他還帶來了一個團隊: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中醫的女兒張憶翎,還有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程寶書、天津中醫藥大學在讀博士劉高峰。

  2017年,當地政府收購了一幢爛尾樓成為醫院的新地址,現在已經是衢江區最繁華的地段,一街之隔就是商業綜合體。醫療環境更好,醫療水準提高,前來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一些疑難雜症也在老中醫的手上得以治好。衢江區高家鎮有位濕疹病人,病情一直反覆發作,還有久治不愈的牛皮癬。為了看病,這個病人一度病急亂投醫,還相信過電線桿上的小廣告,結果白白損失了錢,最終還是來到中醫院,被程寶書醫生給治好了頑疾。

  除了老百姓享受到名醫妙手回春的醫術外,這些專家還將技藝留在衢江,留下一筆無形的財富。2019年參加工作的何俏穎,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針灸專業的研究生,她給張憶翎當助手,覺得其施針手法很特別。“從前輩身上,能更直觀學到張縉一脈的針灸秘籍,這是在大學課堂上學不到的。”她感慨説。

  造福民生,也不僅僅是辦好一家醫院的事,這根銀針,帶動整個衢江的衛生事業發展。除了衢江區中醫院從無到有,衢江區婦保院開啟了新大樓建設,還組建了“衢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和“衢江區中醫院醫共體”兩家醫共體,總院專家下沉一線、定期坐診,分院醫生上挂總院、輪崗進修,提升全域醫療水準和全區百姓的滿意度。

  現在,在衢江區南部山區的嶺洋鄉,過去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到市區要花3個小時,現在到當地分院看專家門診,只要半個小時。

  當2019年進入尾聲的時候,衢江區通過全省公開招聘的鄉鎮衛生院院長走馬上任了。杜澤分院院長年薪35萬元,廿裏分院院長年薪30萬元……除了高年薪外,為吸引人才,衢江區開出了最高35萬的年薪,還要設立連續5年、每年500萬的人才培養資金池,連續4年、每年150萬的分院院長激勵資金池,推動醫共體建設。

  這些,都是楊繼洲、針灸和衢江區現在的故事。這些故事遠沒有結束,張縉研究《針灸大成》又有了新的成果,新書已經在聯繫出版社,他説:“我願意和衢江一道,把針灸絕學傳向世界。”

  撬動千億級康養産業

1585178835405_5e7be8d3159bb83e16c60f66.png

  衢江區烏溪江景色優美,康養産業正在這裡迅速發展。浙江新聞客戶端拍友邵秀清 攝

  引來專家院士,讓老百姓看病得實惠,再到拉動一個個以億計的項目,改變衢江區的産業結構,這根銀針雖小,力量卻大得能撥起千“金”。

  在衢州市2019年的統計年鑒中,2018年,衢江區第一産業19.19億元億元和2014年基本持平,第二産業76.68億和2014年相比小幅增長,第三産業達到78.75億元,不僅比2014年有近65%的增長,總量還與第二産業接近。改變了衢江區過去以第二産業為主的産業結構。而這其中,銀針撬動的千億級康養産業功不可沒。

  “過去,衢江區的發展偏重農業和工業。工業要搞,但僅僅靠工業肯定不行。”衢江健康産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周迅説。這家2018年成立的公司是衢江區專門為推動康養産業發展而成立的國企,專注健康産業投資,已經啟動了綠春湖運動和旅遊項目的建設。而在北京舉行的2019“一帶一路”國際商協會大會上,衢江區的“衢州有禮 康養衢江”城市品牌和新田鋪田園康養綜合體項目獲得“大健康産業影響力領軍品牌”稱號。全國僅6家單位獲此殊榮。隨著“活力新衢江康養大花園”的定位越來越清晰,康養産業成為衢江區新的增長點。

  針灸、《針灸大成》、楊繼洲,過去,這些和衢江區的關聯僅是史書上的記載,如今,衢江區為針灸引入了更多當代的元素。早在2014年,衢江區提出圍繞針灸發展健康養生産業的初步設想,兩年後,明確了圍繞“針聖楊繼洲”這個IP,打造以針灸為引領的康養之城的戰略部署。去年上半年,衢江區提出了“1136”戰略總綱,其中“6”就是衛生健康、項目推進等6個戰略抓手。

  如今世界針灸康養大會已經順利在衢江召開兩屆,第三屆正在籌備中。盛會不僅提升了“針灸聖地 康養衢江”的知名度,更體現了衢江區對傳統中醫藥針灸發展的規劃和期盼。楊繼洲博物館、楊繼洲針灸醫院、楊繼洲針灸學院、楊繼洲針灸研究院等相繼成立,為康養産業打下良好的基礎,還為衢州針灸康養事業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衢江區將針灸康養融入休閒、旅遊、醫療、養老、運動、養生等健康服務新理念,形成了一個多元組合、産業共融、業態相生的商業綜合體。初步估算,僅樟潭老街、楊繼洲廣場一處,就將帶動20億元的産業發展。接下來,衢江區將繼續圍繞“活力新衢江康養大花園”的目標,發展針灸康養、運動康養、民族醫藥康養等産業,整個康養産業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規模。

  【記者手記】一針一世界

  張縉老人雖已90高齡,但他依然有夢想。

  從青年時代初讀楊繼洲,到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張縉侃侃而談。他窮其一生都在研究針灸和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談得最多的,依然是如何發揚、傳承針灸之道。歷史似乎是一個閉環,500年前,衢州走出了一位楊繼洲,後來被稱為“針聖”,500年後,當代最懂楊繼洲的人,選擇楊繼洲的故鄉繼續傳承針道。

  名人故里確實是一個地區的優質文化資源,但大多都發展成了觀光景點,然而在衢江區楊繼洲故里這個典故,卻走出了弘揚針灸、發展健康養生産業的新路子。

  這也是讓張縉下定決心在晚年定居衢江的原因,雖然已耄耋之年,他還有很多事想做,有《針灸大成校釋》的第三版的出版,有為衢江區培養針灸人才,還有浙江能不能成為針灸聖地的思考和嘗試。

  針灸是屬於全人類的,張縉還在努力。衢江區也為弘揚針灸作出貢獻。由衢江區拍攝的紀錄片《針聖故里》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大螢幕,後來又登上西班牙國際旅遊交易會,在全球35個國家、1萬多家中餐館迴圈播放一年。

  更重要的是,在這裡有人傳承針刺手法,有人選擇針灸醫療,更有無數的人因此治好了身上的疾病。一枚小小銀針,帶來了一個大大的世界。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于山 通訊員 劉威 豐莉莎 徐秀萍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于山 通訊員 劉威 豐莉莎 徐秀萍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