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40多萬人次線上圍觀良渚博物院 文物雲直播火了
錢江晚報 · 馬黎 | 發佈時間2020-03-06 09:13:32    

   炒完一盤芹菜炒肉,坐下來,快晚上8點了,王祺程才吃上晚飯。

  疫情之下,和全國所有博物館一樣,良渚博物院(以下簡稱“良博院”)沒有開館。但這位沒有觀眾的講解員,卻比平時還要忙。

  3月3日上午10點,王祺程和同事施舟英在良博院第三展廳“玉魂國魄”,做了一場近兩小時的直播。兩台4K高清錄影機、兩位攝像師,跟著男女主角跑——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有劇組在良博院取景拍電影。

1583453581263_5e61958d159bb83e16c4a6f7.png

  這是良博院在疫情閉館的特殊時期,做的第三場直播。除了VR看展,這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陸續打開了一扇新窗——做直播。前兩場在淘寶“雲春遊”開直播,第一次19萬人觀看,第二次17.44萬人,加上這第三場,良博院觀看人次達到40多萬。

  “以後一定要來良博院看良渚玉器!”“原來良渚人這麼厲害。”看到這樣的網友回復,王祺程覺得,直播的目的達到了,不枉前一晚失眠到3點。

  下面,來聽聽當了6年講解員的王祺程説説,直播前夜,為何失眠(以下為王祺程口述)。

  連續講了兩個小時

  講得沒有力氣了

  很多人看展,期待值就會很高。

  這次直播在良博院第三展廳,觀展線路是開放式的,平時講解就是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但換成做直播,就有點尷尬了,需要提前綵排踩線。

  平時在展廳,如果給普通觀眾講,三個展廳一般講70分鐘,而這次直播,光一個展廳就講了快兩個小時。

  前一天下午,我和施舟英商量展線究竟怎麼走,從哪個點跳到哪個點。兩位攝像老師就按照我們的線路安排,商量好機位什麼時候切換,跟著我們拉到哪個地方要停。

  我從來沒有像那天直播這樣,講到丹田都累了(笑)。後來,旁邊同事説,感覺你講到最後一句時,快要哭了。其實不是的,是我講得沒有力氣了,氣有點接不上來了(笑)。

  講解要用“胸腹聯合呼吸法”,就是丹田發聲嘛,講很久,嗓子也不會疼。但這次是直播,還戴著口罩,就要用比平時戴耳麥講解更大的力氣來講話,保證螢幕那頭能聽得清楚。

  還有腰痛,這是職業病,因為經常要站著。

  那天連續講了兩個小時,再加上可能一個多月沒有講解了,一下子不太適應。

  直播的時候,有網友説,小哥哥喝口水吧。其實,我們平時講解的時候不喝水,因為會把“氣”打斷。有時候觀眾會遞給你一瓶礦泉水,我們都是講完了回辦公室再喝。

  看不到的觀眾

  怎麼講你們才愛聽

  直播能和更多的觀眾互動,但對講解員來説,眼前沒有觀眾,為誰而講,怎麼講?這也讓我很糾結,也是失眠的原因。

  良渚的玉器,不僅僅是看表面的紋樣多麼漂亮,更要了解背後的深意,才能真正明白良渚玉器為什麼這麼厲害。

  可能你會問,平時線上下,講解員不也是重復講同樣的內容嗎?

  事實上,作為一個講解員,你和觀眾面對面時,交流的不光是展品的資訊,還有很多情感的互動。

  比方説你是杭州人,我會把很多杭州的發展變化和良渚聯繫起來。我還可以通過你的言行舉止,判斷出你對文物有多大的興趣和了解程度,我就會選擇給你講什麼樣的東西,讓你産生興趣。

  直播時,面對海量的網友,我的講解可能就只是撓癢癢了。

  當然,直播時,有些網友問的還蠻專業的。

  有人問玉礦在哪兒,有人問普通居民的墓地和王陵墓地選址有什麼不同?

  如果是面對面的交流,我會拓展開來給他講,他理解了或者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時,就會産生碰撞的火花,這是直播無法替代的。

  因為直播時,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沒有讓網路另一端的他聽明白,他是不是還一直跟著我,他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

  當然,既然要做直播,我就要克服最大的困難,盡最大的努力,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去思考,究竟對面是什麼人。

1583453582281_5e61958e159bb83e16c4a6f8.png

  文物和講解

  都是有氣場和情感的

  很多人不了解講解員,以為我們只是“背書”。我們也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人肉”講解員會不會被替代?我經常想,王祺程,你講良渚講得可以,那麼未來會不會有個人比你講得好呢?

  肯定會啊。

  但你不能被替代的是什麼?是風格、氣質、個性。

  我每次講解的時候,內容是一樣的,但如果換個人按照錄音再去講一遍,別人一聽就會發現,太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是無法取代的。

  我直播的時候,是同事幫我拿著手機,告訴我網友提了什麼問題。我不能拿著手機邊講邊看,聲音、感情都會分心,會影響觀眾的情緒。

  如果我們只是帶貨,那就無所謂,但在我看來,博物館講解員是有使命的。

  話説回來,“講解員”這個名字其實不對,我們應該叫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講解只是其中很基本的一項工作。

  這一個多月宅在家,我也沒有閒著,良博院負責撰寫的科普書《良良的陶器世界》出版後,馬上要出第二本,我一直在家寫腳本大綱。

  一個好的講解員要做好社會教育,對我們自身才有幫助,對社會才有意義。

  比如面對疫情,我怎麼講解文物?

  我那天晚上失眠的另一個原因,也在這裡。

  疫情之下,為什麼要通過直播的方式“走”進博物館?

  當你透過螢幕看到這些文物時,看到的是它背後承載的歷史,以及那些創造歷史的人。他們在思考什麼,是不是也會遇到同樣的磨難,他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放到良渚時期,五千年前的人在沼澤地裏建城,面臨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那些玉器、漆器,也都是很難做的。他們還是咬著牙,過來了。

  歷史上的先民先輩們,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今天也應該更有信心,博物館是可以給人精神力量的。

  那麼,當疫情結束,博物館開門,我們又為什麼要真正走進博物館?

  因為直播對博物館來説,是很好的一個窗戶,但要看到真正有魅力的東西,不能爬窗戶,還得走大門,還是要踏進博物館的。等到疫情結束,我在良博院等著你。

  只有走近文物,你才能感受它的不一樣。文物和講解,都是有氣場和情感的。

來源:錢江晚報    | 撰稿:馬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錢江晚報    | 撰稿:馬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