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面對疫情,吾心安處是吾鄉
杭商編輯部 · 馬曉才 李潔 攝影 徐青青 | 發佈時間2020-01-31 19:35:44    

  春節前,有近500萬人離開武漢,他們中有近30%的人離開湖北,他們或出差、或進行計劃許久的旅行,或回家過年。

  1月23日,武漢封城。對於這500萬人來説,一邊是回不去的故鄉,一邊是落不下的他鄉。伴隨著疫情的加劇,他們成了一群“不被歡迎的人”, 浪跡在四方。

  在全國部分地區,因為湖北或者武漢的身份,人們找不到可以居住的酒店,有人露宿街頭,有人在車中勉強度日;有些地方並不是疫情中心,卻使出各種名樣的封路招數:有的用大石塊、大貨車、挖掘機等設置路障,有的乾脆將道路挖斷……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封住的是救命通道,隔離的是道德與良知,暴露的是城市或城鎮管理者無能。我們認為,這一定不是什麼硬核抗疫,而是理性缺乏的粗暴、野蠻、不負責任的行徑。

  與疫情相比,在外疫區人“無家可歸”的窘境,值得我們深深反思。許許多多“無家可歸”的疫區人是無辜的。患難之中顯真情,如何善待我們的同胞,如何讓他鄉變吾鄉,勠力同心,眾志成城,這實際是擺在我們每一位城市管理者、每一位市民面前的一個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此時此刻,我們想起了上海與猶他人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對猶太難民關上了大門。大批從納粹屠刀下逃生的歐洲猶太人遠涉重洋來到上海。上海成了猶太難民的“諾亞方舟”。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門連同自己的心扉向猶太難民打開,中華民族寬容、禮讓的傳統美德,使得來到上海的猶太難民得以遠離敵視與迫害,在寬鬆的環境中生活。那些戰爭結束後離開上海返回家園的猶太人,那些因為上海而延續的猶太人的血脈,一直將上海當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當做“上海牌”猶太人。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猶太難民及其後代來到上海,探尋這塊曾收留過他們祖輩的土地。

  我們無意將此刻流落他鄉的疫區同胞與二戰期間的猶他人相比較,而事實上,時代不同了,他們間也沒有多少可比性。但是,二戰期間上海對猶他人的接納與相助,這無疑是人性的光輝,這樣的光輝,可以在至暗時刻把世界點亮。

  就如杭州。

640.jpg

  疫情發生以來,面對乘坐國際航班到達杭州,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在武漢封城前來杭州的武漢人,杭州選擇的不是驅離,而是尊重科學,敬畏生命,多部門聯動,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杭州的做法是,嚴格管控、該隔離的隔離,該醫治的醫治,並且在生活上給予了處處關心和照顧。

  他們相信杭州,能帶他們平安回家。正如一位湖北籍隔離者在朋友圈中寫道:“杭州的工作人員不停寬慰我們,對我們誠懇、和善,不停詢問需求。疫情無情人有情,杭州人民暖人暖心,讓我這個流浪在外鄉的湖北人深受感動,如見親人,如回家裏。”

  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突如其來的不幸,也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更會擁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在此前杭商傳媒公眾微信號發佈的有關新型肺炎疫情的文章中,眾多來自湖北、來自武漢的讀者留下真摯感言。讀者幸運星留言道:“我的家人被杭州接納。向南,深深鞠躬:謝謝杭州!謝謝有杭州!”這句話,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這也是對杭州作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最好詮釋。

  是的。恐慌和各自封閉不能幫助我們抗擊病毒,人與人之間的齊心協力,相互包容,才更能讓我們渡過難關。

  我們無權譴責流落在外的疫區人,我們也沒有資格要求其他城市必須接待他們,但我們依舊渴望相互理解。或許疫情讓人們一時亂了陣腳,冷靜靜思,當我們以善意對待他人時,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關懷。

  這場疫情,讓不少人重讀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諾貝爾獲獎作品《鼠疫》。加繆在書中寫道:“在一場鼠疫中,人們承受著孤獨、焦慮、痛苦與掙扎。在全城絕望的境地,所謂英雄就是每一個微不足道,堅守著正直與善良生活的人。”

  有人曾説,當人們講“I' m home ”的時候,其實是在表達,我現在感到很安全,很有歸屬感。

  吾心安處,就是吾鄉,愛在哪,哪就是家!面對疫情,我們要隔離的病毒,要安撫的是人心。疫區人是無辜的,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我們今天對疫區人的接納和救助,都是一種善行和福報。

  1月31日,大年初七。武漢封城第9天。願每個人都懷抱信仰與善良,願依舊漂泊在外的疫區人民,都能早日平安歸家。

來源: 杭商編輯部    | 撰稿:馬曉才 李潔 攝影 徐青青    | 責編:黃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 杭商編輯部    | 撰稿:馬曉才 李潔 攝影 徐青青    | 責編:黃曉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