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2年衛生部的統計報告,甲狀腺癌已快速上升至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3位。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科研資金的持續投入、專科隊伍的發展壯大以及各大指南、共識的完善,我國甲狀腺癌的規範化診治進程得到了切實的推進。但在精準醫學時代,甲狀腺癌的診治正面臨更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近日,由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專業委員會(CATO)主辦的第七屆全國甲狀腺腫瘤學術大會在貴陽召開,來自浙江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的葛明華教授在會上圍繞“精準醫學時代甲狀腺癌診治的挑戰與思考”這一主題作了精彩報告。
如何降低甲狀腺癌的發病率?
據介紹,甲狀腺癌發病率的快速增長與診斷技術的發展有一定關係,但疾病本身的因素同樣不容忽視。葛明華教授團隊進行的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發現,童年期電離輻射暴露和遺傳因素是甲狀腺癌發生的確定風險因素,而甲狀腺腫、甲狀腺良性結節/腺瘤、肥胖也是高度可能的風險因素。
近些年的發現也表明,橋本氏甲狀腺炎(HT)與甲狀腺乳頭狀癌(PTC)的發生密切相關,但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是共存亦或是因果關係仍不能明確,因而對於HT合併PTC的治療方式以及如何降低HT與PTC的發病率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如何處理微小癌?
甲狀腺微小癌指腫瘤直徑<1cm的甲狀腺癌,但這種體積上的微小並不意味著侵襲性的微小,目前的低危也並不意味著永遠的低危狀態,因而其治療策略存在一定爭議。
2014年,日本學者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對於低危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TMC)可以在遵循患者意願的基礎上考慮僅進行積極隨訪,並且其中大部分實現了長期生存,這也是促進2015版ATA指南修訂的重要因素。
今年4月,CATO在南京發佈了PTMC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在PTMC治療策略的選擇上,共識同樣推薦滿足特定條件的部分PTMC患者可以建議密切隨訪。
如何救治高危癌?
高危甲狀腺癌包括但不限于碘抵抗分化型甲狀腺癌(RIR-DTC)、低分化甲狀腺癌(PDTC)、未分化甲狀腺癌(ATC)。這些高危癌不僅生存率極低,而且治療手段相對匱乏,因而高危甲狀腺癌診治技術的有效突破是當前和未來甲狀腺癌診治研究的重中之重。
分子靶向藥物在RIR-DTC的治療中有一定前景,不過,儘管一些靶向藥物明顯延長了PFS,但這種獲益並未最終轉化為OS的延長。除此以外,尚無可以準確預測靶向治療效果的可靠分子標誌物,RIR-DTC的未來治療仍需要仰仗更特異、更精準的新型靶向藥物。
ATC是所有甲狀腺癌死亡原因的首位,但目前對其不良預後的機制仍未完全明瞭。近期發表于Eur J Cancer的一項研究指出,術後放療能夠改善ATC患者的生存;而葛明華教授團隊的研究也提示,積極的化療同樣展現了一定療效。靶向治療是ATC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臨床不妨積極推薦ATC患者參加各種靶向藥物的臨床試驗,而更多ATC突變位點的發現也為我們進一步深入開展轉換醫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如何精準診治策略?
高解析度超聲、細針穿刺活檢(FNAB)以及分子標記物的檢測使甲狀腺結節診斷精準程度日趨完善,指南對於甲狀腺癌手術切除指證和RAI治療指證的推薦也越來越精細和趨於個體化,對於甲狀腺癌術後的風險預測亦越發豐富,治療策略方面也更注重平衡獲益和治療帶來的危害。
但是,縱觀歐洲、美國、日本和國內的各大甲狀腺癌診治指南,在甲狀腺切除範圍、預防性頸清掃以及131I治療適應證方面的爭議仍未平息;此外,儘管各種分子標記物的檢測愈發廣泛,卻並未真正將之應用於篩選治療手段,目前並沒有任何一部指南推薦任何分子標記物用於指導治療策略的制定。
如何構建中國數據?
美國的SEER和NCDB兩大臨床數據庫為科研探索和指南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反觀國內,儘管擁有大量優質病例資源和臨床,但臨床中心之間數據互通和共用的缺乏使大量臨床資訊處於孤島狀態。
對醫療大數據的分析是臨床精準醫療的基礎,浙江省已經率先開展了甲狀腺腫瘤診治臨床數據的整合和共用,我國科學技術部也在國家戰略上提出建立精準醫學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存儲、利用與共用的平臺,以期為疾病防治方案的精準化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援。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陳曉華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陳曉華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