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學在中國 > 教育資訊 新聞詳情
青年投身“銀發經濟”是一種相互成全
發佈時間 | 2024-01-31 15:16:13    

  近期,展現養老院生活的系列短視頻“哏都養老院”在網路上刷屏,一群平均年齡超75歲的老人,把人生經驗用樂觀、豁達的態度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短視頻的製作者是90後青年陳卓,他畢業後回到老家天津,幫著叔叔打理養老院:“爺爺奶奶們吃喝不愁、身體健康,但不太開心。照顧老人的心理健康,確實需要動點腦筋。琢磨了一個多月,我決定開啟一項新試驗——拍短視頻。”陳卓正是眼下越來越多投身“銀發經濟”的青年中的一員。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相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近3億,而且還在不斷增加,老年人的需求是民生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經濟規模看,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大概7萬億元,佔GDP比重6%左右,專家預測,到2035年,其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佔GDP比重約10%。如此龐大的規模決定了“銀發經濟”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前,一些80後、90後青年積極對接“銀發經濟”需求,有的做起老年人照護師,幫老人翻身拍背、喂水喂飯;有的成為養老院裏的高級心理諮詢師、健康教練,給老人提供更週到的保障;有的成為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致力於為老年人創造舒適的康養環境;有的把拍段子等時下流行的娛樂方式引入老年人中,給他們帶來歡聲笑語……有了年輕人的參與,老年人的康養就有了更多青春氣息、更多生機活力。與此相對,在對接“銀發經濟”需求的過程中,很多青年也找到了創業的風口、事業的平臺、工作的意義,這種銀發與青絲的彼此互動,實則是一種相互成全。

  一段時間以來,“銀發危機”引發很多人的擔憂——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強,勞動力減少、社會保障壓力增大。但從情感和倫理上講,哪個老年人不是從少年、青年、壯年一路走來?一個社會如果把大半生作出貢獻的老年人視作一種負擔、當成一個問題,顯然欠缺溫度。相反,積極直面“銀發經濟”,積極回應老年人期盼,是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應有的態度。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也是“銀發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看到政策契機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一些現實的問題。“銀發經濟”規模雖大,但絕不能單純地將其看作一門生意。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須注重社會效益。心懷公益,一切以服務為重,著力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發展“銀發經濟”才能不失方向和意義。

  在鼓勵更多青年為城市退休老人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農村老人的類似需求。相對而言,這個群體沒有太大的購買能力、消費能力,表達訴求的渠道也更單一。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這種客觀存在的城鄉差距,以更大力度進行頂層設計、政策扶持、資金保障,更好體現公平正義。此外,即便是用市場和政策的辦法,調動更多青年投身“銀發經濟”、增加養老的市場供給,也並不意味著為人子女者就可以當“甩手掌櫃”。眼下,一些老年人沉迷手機難以自拔,被各種養生騙局圍獵等,其實都與缺乏子女陪伴有關。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子女多些關心關懷,相關部門多些溫情以待,社會上多些可靠的養老服務,一代代年邁的父母,乃至終將老去的你我,才能安享幸福晚年。

  (作者:李思輝,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 撰稿:李思輝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