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學在中國 > 教育資訊 新聞詳情
選導師像“開盲盒”?舉報導師還能順利畢業嗎?
發佈時間 | 2024-01-22 14:29:04    

   近年來,高校不時爆出教師學術不端和有失師德的事件。一些在校期間想更換導師的碩博學生表示,選導師就像開盲盒,要看運氣;而換導師阻力很大,多數時候能忍則忍。因為擔心導師打擊報復,他們不敢向學院和學校舉報導師存在的問題。

  在研究生擴招的大背景下,導師和學生的合作模式和相處方式也引起了學界思考。去年,華東師範大學一篇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在網路上爆火,論文題目為《她為什麼換了導師——一項導生關係的案例研究》。研究指出,在導師制的設計上,導生之間合理流動空間狹小,這在面子觀念深重的我國無疑是加劇了制度本身的停滯。囿于不和諧的導生關係,學生敢怒而不敢言,而導師也礙于面子按下不提。導生之間的學術交流缺少了和諧的氛圍,研究生教育的學術性和教育性均面臨嚴峻挑戰。

  如何避免選導師像開盲盒?如何設立暢通有效的投訴機制?如何維護舉報者的正當權益?澎湃新聞對話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教授劉世清。

  【以下是對話內容】

  澎湃新聞:通常來看,針對教師涉嫌學術不端的舉報,學校和學院的調查流程應該怎樣做才正規合理?

  劉世清:從調查流程來講,程式公正需要涉及到幾個方面:第一,要客觀中立,如果涉事方還兼著行政的職務,可能會影響到調查的公正性。在事件調查清楚之前,涉事方和相關利益方不能干擾到調查專班的工作。第二,要有專業判斷,涉及學術不端的舉報屬於專業性的領域,需要權威性的專業人員來作出判斷。第三,收集多方證據,除了舉報方提供的證據之外,還需要問詢雙方當事人以及相關人員,從多方的證據來判斷,拿出讓公眾信服和認可的調查結論。

  澎湃新聞:您怎麼看待學生説“選導師就像開盲盒”這種觀點?

  劉世清:學生有這樣的感受,表明當下的導生關係確實是值得重視的問題,需要辯證看待。導師和學生出現的“錯位”矛盾,一方面是導師和學生的成長年代有區別,雙方之間有代溝,對於彼此的期待跟現實有落差,需要互相寬容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在碩博擴招的大背景下,原來的精英型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1999年,擴招政策正式出爐,這一年全國招收研究生9.22萬人,其中博士生1.99萬人,碩士生7.23萬;而2022年研究生招生124.25萬人,其中,博士生13.90萬人,碩士生110.35萬人。碩博研究生規模急劇增長,導師的數量也相應擴增。在龐大的數字背後,個別導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問題和合作問題不斷顯現,以及一些導生關係的惡性事件曝光,引發了廣泛關注。第三種情況是,導師和學生的學術水準和綜合素質都沒問題,但專業興趣不相匹配。不同學校分配導師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有的學生被錄取之後就直接分配給指定的導師,在不了解不熟悉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開盲盒碰運氣”的情況。

  澎湃新聞:各方應該如何提高資訊透明度,讓學生在選導師過程中減少差錯,提高雙方適配度?

  劉世清:首先,學校和院係需要把導師的資訊盡可能多地呈現出來,包括把教師的履歷介紹呈現在院係網站和學校的招生網站上,讓學生充分了解資訊,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其次,在選導師過程中,學院可以給學生預留一段時間彼此接觸了解。例如我們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一般會讓學生在入學之後的一個月,通過專業課程學習認識了解導師,開展一系列的師生見面交流以及學生入學適應活動,再讓學生來選擇導師。為了避免學生過度集中選擇某幾位導師,系裏讓學生選填三個志願,從第一志願往下排。優先尊重學生的第一志願,如果多個學生第一志願選擇了a導師,經過a導師同意再確認想要招收的學生。如果學生的第一志願沒有得到滿足,則依次考慮第二志願,依此類推。如果一個月的適應期比較短,也可以再延長到半個學期甚至一個學期。

  還有一種情況,一般會分為導師個人指導或者導師組集體指導。一些學校採取組建導師小組的形式,例如我的專業方向是教育政策,在這個研究方向有4位導師,這4位導師組成一個導師組,指定其中一位導師作為該學生在日常學習上的名義導師,但在學生的開題、預答辯和年度審核等等環節,都由導師組集體進行。這樣的話,即便學生跟某位導師産生矛盾,也可以徵詢其他導師的意見,不影響到學生的學業發展。

  第四種情況就是,在導師個人指導制之下,學校應該在碩博士培養當中建立更換導師的規章制度。如果雙方匹配不了,應該允許導生之間有合理流動空間,學生有更換導師的渠道。

  澎湃新聞:從近幾年發生的高校學術不端的案例來看,有的高校實驗室不具備實驗的條件,而且導師也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來做研究,導致有的學位論文是通過編造數據、虛假實驗來完成的。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劉世清:確實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非升即走的績效機制之下,高校研究者為了自身的利益,通過學術不端的捷徑來換取更多資源,違背了學術的公正性。在沒有被揭發的情況下,獲利者可以發佈更多“成果”,申請更多項目和經費。由於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情況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應該嚴厲制止。一方面可以通過自查來糾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立學校或學院學風與學術道德委員會,一旦出現類似的舉報,要嚴肅處理。

  澎湃新聞:在高校,導師和學生往往是利益共同體,學生舉報導師學術不端的後果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畢業。請問應該怎麼保證學生作出正義舉報的同時也可以維護好自身的權益?

  劉世清:碩博研究生的培養涉及到多個環節,只要順利通過這幾關,學校就會通過審核頒發學位畢業證書:一是完成規定的課程學分,二是開題報告經過導師組同意,三是中期檢查過關,四是完成碩博士學位論文,五是通過論文審核和答辯。

  導師在這個過程中是比較關鍵的角色,但如果導師跟學生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學院也可以採取導師組的方式來協調,規避風險。如果中途學生更換了導師,經過多方的溝通協調,只要學生通過了以上的環節,也可以順利畢業。當然,碩博一般有正常的就讀年限,例如學碩3年、博士4年。舉報的學生經歷了這麼多波折,可否在正常的時間內順利畢業,是大家比較關心的。

  如果舉報涉及到學術不端或者有失師德的問題,一旦調查事實確定了,院係就可以儘快啟動學生更換導師的程式,徵詢是否有願意接收他們的導師,讓學生拋開顧慮繼續已有課題研究或者稍微轉換研究方向,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溝通和協調。學校對舉報的學生在畢業時間上可以稍加寬容和理解,幫助他們順利畢業。

  澎湃新聞:我們曾採訪多位在校期間提出想更換導師的碩博學生,他們坦言更換導師阻力很大,多數時候能忍則忍,而且因為害怕導師打擊報復,他們不敢向學院和學校舉報導師存在的問題。您認為學校應該如何設立暢通有效的投訴機制?

  劉世清:不少高校也出臺了碩博研究生申請更換導師的規章制度,是比較常見的操作。但現實中,更換導師的阻力,一方面來自於當事的導師可能不同意“放人”,那學生可能沒辦法走入下一步程式;其次,意向的新導師可能出於同行的面子問題,不願意出面接收,擔心影響同事關係;第三,理工科的研究一般跟實驗室緊密關聯,如果換了導師,學生的研究課題也可能需要更換,涉及到時間和精力成本。

  至於投訴機制,一般來説,學校的投訴機制是比較暢通的,學生可以直接到院係跟院繫領導溝通彙報,也可以通過校長信箱、書記信箱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反饋。關於投訴是否要署名的問題也值得討論,一般來説署名必查,不署名的可能會産生歪曲事實的投訴,浪費人力物力來核查。學生的投訴也應該謹慎和客觀,避免投訴的擴大化。學校在維護學生權益的同時,也應該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

  除了完善投訴的渠道和機制之外,學校還要把工作落實到日常。例如院係有分管學生工作的輔導員,是否應該增加一些談話安排,儘早發現苗頭,及時跟院係溝通彙報,院係再跟導師溝通交流以作出改變。這應該被放入一項正式的工作流程當中,避免事態發展越來越嚴重,影響到學生們的切身利益。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吳怡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