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國製造”向“大國智造”轉變的時代浪潮下,藍領職業發展更應受到重視。唯有從職業發展、權益保障、社會認同等各方面發力完善其就業環境,“月入兩萬五”的工作才能真正“吃香”。
“月入2.5萬元的瓦工”,你願意做嗎?據媒體報道稱,一位瓦匠以“月薪5000元包吃住”的條件招收學徒,而學成後的瓦工月收入可達2.5萬元左右,這一收入水準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
據業內人士説,近年來,泥瓦工收入呈直線上漲,原因何在?這與總體人力用工費用上漲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供不應求。近年來,“本科生滿地跑,技術工無處找”的供需不平衡現象增多,建築裝修行業招工難、“用工荒”等新聞頻頻引發關注。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以及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2022)》,雖然我國藍領群體規模達4億人以上,但近年來我國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超過1.5,即每150個崗位只有100位求職者,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缺口可達千萬人。從業人員數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也成為瓦工收入提高的大背景。
“月入2.5萬元”的工作為何還沒有成為“香餑餑”?高薪之下仍然缺人,恰恰反映出傳統技術工種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一方面是勞動付出與收入回報的“性價比”不高。比起多數白領工作,以建築工人、水電工為代表的藍領工種往往需要付出更多體力勞動,長時間處在臟污、噪聲環境中,容易面對風險、積累傷病,因此即使很多藍領收入超過白領,二者仍呈現出供需錯配現象。另一方面,如泥瓦匠、電工等需求缺口較大的職業工種具有一定技術門檻,高收入對應的是高技術水準與行業經驗,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培養過程。“月入2.5萬元”並不是所有藍領工種的普遍常態,純粹體力勞動的“普藍”與技能型“深藍”、有高級專業技能的“銳藍”之間,也存在較大收入差距。學徒期幾千元的收入往往比不上外賣員、快遞員等職業,讓許多年輕人不願意選擇從事傳統建築行業,而職業教育對市場需求的反映也存在一定滯後性,使一些傳統技術工種“供血”不足,産生斷層。
更進一步説,上升通道狹窄、權益保障不夠、社會認同不足等成為傳統技術工人從業意願的深層次阻礙。部分傳統藍領工種沒有足夠的晉陞、轉職、創業渠道,職業難以成為事業;建築工人、泥瓦匠、水電工等大多具有工作強度大、風險較高、收入不穩定等特點,其權益保障問題更應得到關注。此外,雖然目前全社會尊重關愛農民工的氛圍越來越濃厚,但仍有個別人對傳統技術工人存在“低收入”“低門檻”“不光鮮”的偏見,客觀上也影響了他們的職業獲得感和價值感。
近年來,相關部門通過大力推動職業教育、加強技能人才職稱評定、強化平等就業服務和權益保障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改善了藍領就業環境。下一步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其職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要在提升藍領收入水準的同時,加大力度提升其職業獲得感和認同感。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寬職業上升渠道,推動藍領工人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能型、智慧型轉變,加快職業技能標準開發,增加職業教育培訓機會,在技術工人職業晉陞方面給予更多支援。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揮工會組織等作用,更好滿足藍領群體在生活、社交、情感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
另外,職業教育也要及時跟上。充實藍領人才隊伍,需要“造血”,也需要“供血”。要健全職業教育培養體系,培養更多兼具技術理論、應用操作能力以及管理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更好滿足産業發展需求,提升藍領工人就業增收能力。還要引導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讓職業教育隨著産業發展和藍領收入提升也變得越來越“吃香”。
在“大國製造”向“大國智造”轉變的時代浪潮下,藍領職業發展更應受到重視。唯有從職業發展、權益保障、社會認同等多方面發力,“月入2.5萬元”的工作才能真正“吃香”。
來源:農民日報 | 撰稿:劉知宜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