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故閉店 退費困難 強制轉課
校外培訓機構跑路,錢都去哪了?
“上了不到10節課,現在找不到人,錢也要不回來。”北京家長趙佩談到跑路的培訓機構時氣憤地説。
因為聽信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報得越多優惠越大”的説法,趙佩給孩子一口氣報了160節早教課程,可還沒上夠10節課,機構便突然停課跑路了。
近段時間,多家知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疑似爆雷,員工工資停發,家長退款無門引發廣泛關注。
2023年3月13日,教育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針對校外培訓的提示,提醒注意繳費安全,通過“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完成培訓繳費,切勿通過轉賬或現金等方式將培訓費用支付給除預收費資金監管賬戶以外的任何賬戶。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非學科類培訓市場上,不少家長採用信用卡或電子支付的形式轉賬,有的甚至從未聽説過“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而相關培訓機構在收費時也並不會專門提及該監管平臺,這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少潛在的風險。
機構跑路無法上課
剩餘課程費沒著落
2023年12月26日,早教機構美吉姆北京多家分店被曝關店停業,涉及常營華聯中心店、昌平悅薈、清河萬象匯、望京等店。不少家長反映,先前曾為孩子報了長期課程,預付費用多在上萬元,店面關停之後,孩子無法正常上課,剩餘的課程費也尚無著落。
小斐(化名)于2019年12月進入北京某地區的美吉姆擔任課程老師,因機構跑路、拖欠工資、不交社保,2023年11月從美吉姆離職。“2022年6月至8月的工資是正常的,但是沒有交社保。從2023年2月開始欠薪,到了9月錢已經徹底拿不出來了。”小斐説。
面對培訓機構的跑路,不少受訪家長表示“很受傷”,有的是突然接到了被轉校區的通知,有的甚至都沒有接到此類通知,直到去上課時吃了“閉門羹”。小斐告訴記者,的確很多家長沒有接到通知,甚至不知道要去找誰詢問情況。
不過,接到轉校區通知的家長,心情可能更是一波三折。“去年9月因為機構運營問題,接到通知説要轉到姚家園校區進行上課。但是12月初的時候,姚家園校區也關停了。”北京市民吳希(化名)告訴記者,她選擇了最小數量的課時包,70多節課程的費用大概在1.7萬元,“到現在課時包才用了差不多一半,還剩八九千元”。
吳希説,還有家長交費1.8萬元,事發前孩子僅上了3節課;有家長和孩子在年底參加了門店的聖誕活動,當時老師還預約了27號的課程;還有家長剛剛從其他分店轉過來,課還沒上,就得知了停店的消息。
有尚在正常經營的美吉姆門店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目前頻繁收到諮詢電話,“大多是怕機構也跑路,搞得我們很頭疼”,還有就是大量諮詢轉課的。如果想要將關閉門店的課程轉過來,需要相關門店負責人出面,與他們進行協調處理。
該工作人員坦言,轉課的前提是“把剩餘課時費轉給我們”,但是目前不少關閉門店的情況是,連員工的社保都無法繳納,“如果是這樣,估計很難實現轉課”。
有律師表示,美吉姆與消費者之間形成合法有效的教育培訓合同關係,對於其閉店的行為,消費者有權解除合同,並要求美吉姆退還相應款項。根據相關法規,美吉姆總部應當監督加盟商的服務品質。若美吉姆總部未盡到相關監督義務,應當在過錯範圍內承擔一定的責任。
機構跑路、錢款難尋的事例比比皆是。
在社交平臺上,諸如“下午還在上課,晚上就跑路”“繳費上萬元,半個月後機構跑路”“完全找不到人”等投訴隨處可見。
不僅是美吉姆,線下早教培訓機構金寶貝、線上早教培訓平臺小步在家等,也均出現突然閉店、退費困難等問題。
根據家長們反映,針對剩餘的課程,一些閉店的校外培訓機構表示會委託第三方客服平臺進行轉課,但對於家長的退費需求,大多表示“只能轉課”,或直接明確表示“解決不了”,建議家長走法律途徑。
收費多是電子支付
資金安全無法保障
那麼,錢去哪了?
據小斐了解,家長繳費一般都是通過公司財務專門申請的公司專用二維碼進行掃碼轉賬,也有在涉及金額比較少的情況下,部分家長直接轉給銷售人員,然後再由銷售人員轉給公司。此外,根據小斐所在校區的銷售主管的表述,正常情況下家長會交錢到公司賬戶,用來維持本校區的房租、物業、水電等費用,還有一些員工的工資。
海澱區教育環境綜合治理中心主任宋瑞勇稱,校外培訓機構所收的錢應當存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繳費要做到全程監管。同時,繳費的標準也需按照相關政策執行,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且不得超過5000元。
2023年7月24日,“雙減”實施兩週年之際,“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正式上線。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推出“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的目的,除了便於家長選擇具有合法資質“證照齊全”的校外培訓機構外,也有利於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管理,確保交費安全、退費方便、投訴舉報渠道暢通。該平臺入駐機構的培訓預收費已納入監管,可保障家長資金安全,有效預防“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風險隱患。
對於“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小斐和其曾所在校區銷售主管均表示從未聽説過。
國家規定的校外培訓繳費平臺使用情況如何?是否有效減少“退費難”和“卷錢跑路”等風險?近日,記者在海澱區、西城區隨機挑選20家非學科培訓機構進行調查,其中涉及少兒舞蹈、繪畫、演講等多個科目。
當被問到課程費用的支付方式時,多家機構聯繫每人平均表示,支援信用卡或電子支付,線下門店也有支付二維碼,直接付款即可;賬戶是公司的對公賬戶或是由公司申請的專用二維碼。
其中,有兩家口才培訓機構的顧問提到了“監管賬戶”,稱“我們使用的是銀行監管賬戶,上一次課程銀行會打一次的錢,目的也是為了保障家長的權益”,同時表示“支援課程退費,會根據課時進展進行退費”。
在記者調查的20家機構中,有10家機構明確表示,後期不支援課程退費。也有機構稱會按照比例進行退費,剩下一半的課程會按照1/3的課程費進行退費。
記者採訪了30位來自北京的家長後了解到,家長在繳費時多通過微信或支付寶的方式電子支付,至於國家規定的校外培訓繳費平臺“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他們幾乎都表示“沒聽説過”、機構工作人員“也未曾對此有過介紹”,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轉哪了”。
監管賬戶有待完善
法律依據尚不明確
教育部等部門2022年底發佈的《關於規範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中要求,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培訓收費實行指定銀行、專用賬戶、專款管理。培訓機構收費應全部進入本機構收費專用賬戶,不得使用本機構其他賬戶或非本機構賬戶收取培訓費用,收費賬戶應向社會公開。
記者注意到,在教育部、中國消費者協會此前發佈針對校外培訓的提示中還專門提到,要注意繳費安全,通過“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完成培訓繳費,切勿通過轉賬或現金等方式將培訓費用支付給除預收費資金監管賬戶以外的任何賬戶。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姚金菊告訴記者,“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由教育部主辦,由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進行網站運維,2023年7月24日正式上線。目前,地方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已經能夠線上對入駐平臺的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日常監管、風險核查、實時跟蹤和線上調度管理。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告訴記者,目前該平臺已經收納了一定數量的校外培訓機構,進入白名單的機構也和相關的銀行簽訂了協議,“但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校外培訓機構的參與度”。
“目前整個校外培訓監管的法律依據其實不太明確,甚至是存在爭議的。”蔡海龍表示,因為上位法的依據並不充分,各個地方基層在具體執法的時候很難找到充分的法律依據,因此也面臨著執法機制不健全、執法力量得不到保障、執法流程不通暢的問題,在與其他相關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
“非學科機構的監管問題較為複雜。”宋瑞勇稱,非學科機構的監管涉及多個主體,同時在涉及比較深入的標準、程式和進度上,全國各地實施情況都不太一樣。
蔡海龍向記者分析,2021年教育部出臺的有關預收費管理的相關文件之中曾提出“屬地管理”的原則。因上位法依據不足、執法力量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各個地方屬地監管的流程和進度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青海省“雙減”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表示,全省5個市(州)18個縣(市、區、行委)的127家在全國監管平臺內的校外培訓機構,全部實現監管賬戶100%通過核驗,資金支付渠道100%開通成功。
“其他地方可能在基層執法力量的配置和監管流程的建立健全到執行,都還存在一些漏洞。”蔡海龍説,比如對於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來講,執法機構、執法力量和執法監管的流程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題,“一些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很少,而對於目前市場眾多且複雜的培訓機構來講,日常化監管、增加監管頻次密度都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同時,在受訪專家看來,目前銀行對於監管賬戶管理的法律規範實施細則不明晰,也是監管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對於資金監管賬戶的監管是由銀行來負責,但銀行根據何種規則對資金進行監管,培訓機構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提取資金等問題,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並不明確。”蔡海龍稱,在資金監管和資金提取相關的規範性文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培訓機構可能會鑽漏洞,在缺乏監管機制的情況下將監管資金提取使用。
加大宣傳強化監管
規範培訓收費行為
據了解,“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還正式推出“校外培訓家長端”App,提供全國統一校外培訓官方購課服務。家長可在手機應用市場搜索安裝,享受購課、消課、退費、評價、投訴“一站式”服務。
“其實很多家長不知道,甚至都不清楚有‘校外培訓家長端’App,該平臺在具體實施落地的過程中存在宣傳不到位的問題。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宣傳力度,告知家長在選擇校外培訓機構時的風險和問題,做好相關知識的普及,同時家長也要提高選擇和甄別機構的能力。”姚金菊説。
如何才能進一步規範培訓收費行為,強化校外培訓預收費資金監管?
據了解,目前“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還在逐步完善和建設。宋瑞勇表示,目前該平臺的許可審批事項正在進行中。平臺上的很多機構已經開設賬戶,但是錢款流通可能還不通暢。全國各地的許可審批進展也各不相同。
姚金菊分析稱,培訓機構在該平臺上進行備案也有一定的規範和標準,入駐培訓機構相關資質、資金、人員、材料、場地、課程等資訊需要經各地主管部門審核備案。“很多機構可能無法達到平臺備案的標準,導致無法進入”。
熊丙奇認為,有關部門要服務、引導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規範經營,了解家長和孩子的培訓需求,不能通過簡單關停來解決問題,監管措施要做到善治,應該從法治角度思考什麼才是好的規範、好的監管、好的社會治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長並不都通過平臺選購培訓課程,明知某些開展學科類培訓的機構是不具備相關資質的機構卻仍然選擇,那這些機構就會繞過平臺的監管,繼續野蠻生長。”熊丙奇説。
蔡海龍認為,在落實國家政策的過程中,應當重點強化對培訓機構收費行為本身的監管,可以通過改進監管方式手段、增加監管的頻次密度,實行教育督導與行政執法相協同等方式,建立健全對培訓機構的常態化、過程性監管體系。
“應當明確相關主體的監管責任,建立以教育部門為主導的多部門聯動協同執法的體制機制,特別注意發揮市場監管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的作用。”蔡海龍建議,積極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的修訂,為相關主管部門開展依法監管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
姚金菊建議,各地區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在執法的過程中推薦家長和機構使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通過平臺進行收費。
蔡海龍説,校外培訓機構執法的啟動剛剛展開,在執法過程中,政府部門未來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探索,不斷地健全機構人員,在長期的執法過程中總結經驗。
在受訪專家看來,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監管不斷收緊,良莠不齊的校外培訓機構將進一步得以規範,而按照培訓費用的限額和時段要求,培訓繳費風險也將進一步降低。
來源:法治日報 | 撰稿:趙麗 實習生萬鵬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