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並對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號角。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強國的戰略定位。教育系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譜寫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新篇章。
夯實基礎教育基點,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搞得越紮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後勁就越足。
強化政府保障責任,持續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為切實辦好更加公平、更高品質的基礎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印發《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全民、優質均衡。7月2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品質基礎教育體系。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佈局、産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由此,農村教育將進一步發展,在鄉村振興中作出新的貢獻。
持續深化“雙減”工作,營造良好育人生態。“雙減”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自10月15日起施行的《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堅定不移強化校外培訓監管。要不斷完善制度、增強配套,推進校外治理與校內提質雙向聯動,在持續提高學校課堂教學品質上下功夫,在持續提高作業管理水準上下功夫,在不斷提升課後服務上下功夫。持續加大聲勢力度宣傳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推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生態。
持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轉變育人方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5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切實加強國家課程方案向地方、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的轉化工作。同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佈《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12月2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上海設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的有關情況。該研究機構將在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幫助所有人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素養中發揮重要作用。
深化産教融合,打造職業教育新一極
6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門印發《職業教育産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指出,持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人力資源支撐。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一極。持續深化以産教融合為重點、職普融通為關鍵、科教融匯為新方向,構建“一體兩翼”工作格局,加快建設融通融合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升級,為各類人才搭建發展成長的有效通道。
打造産教融合共同體,構築教育與産業深度互動新格局。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在於堅持以教促産、以産助教、産教融合、産學合作。《實施方案》指出,加快形成産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産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7月7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積極推進産教融合共同體和職業教育資訊化標桿學校建設等工作。
堅持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教融匯”概念。1月1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構建融通融合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科教融匯是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全新命題和挑戰,對職業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具有重要意義。5月14日,由110家全國“雙高”校和企業組成的現代職業教育科教融匯共同體在山東濰坊成立,並向全國高職院校發出“現代職業教育科教融匯倡議書”。科教融匯強調國家科技創新、産業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協同發展,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推動職普融通發展,暢通學生成才路徑。推進職普滲透融通是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更加公平、更高品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持續推進“職教高考”制度建設,為中職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提供更適合的多樣化發展機會。持續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大力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持續推動大學和高職聯動,培養全鏈條、各類型的拔尖創新人才。搭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不同類、不同層之間相互溝通的“立交橋”。8月30日,教育部印發《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以下簡稱《任務》)提出,探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具體路徑,有效聯通和整合教育資源,協同構建職普融通、産教融合、優勢互補的育人體系。
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品質”。今年,教育部推動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戰略工程,主要任務是“兩個先行先試”:一是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培養一頂一的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二是要在提高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與水準的“適配度”上先行先試,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和戰略先導力量。
進一步夯實基礎研究組織水準,提升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教育部近年來實施的“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加強前沿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圍繞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産業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新時代,高等教育要加強高水準對外開放合作,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和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實施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切實提升我國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有組織推動創新人才培養,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2月21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佔比進一步提高,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等。11月24日,教育部發佈《關於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以基礎學科、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為引領示範,有力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主動對接國家、區域發展需要,增強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高等教育要提升龍頭引領的高度,加深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深度,進一步引導高校主動與國家經濟領域對接,切實加強技術轉移轉化。引導高校主動揭榜國家的重大任務,錨定頂尖水準開展前沿攻關。6月12日,《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蘭州倡議”》指出,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7月22日,教育強國戰略諮詢會(粵港澳大灣區)在廣州召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強調,要以落實戰略合作協議為抓手,謀劃部署一系列重大任務、重大工程、重要平臺,推動開展教育改革探索創新。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積極承擔強國建設使命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全面深刻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並勉勵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自信自強、踔厲奮發,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教育家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精神動力。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升立德樹人成效。“三個牢固樹立”、“‘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經師’與‘人師’相統一”、“大先生”等,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提出的具體、明晰、豐富的要求。教育家精神不僅僅是對教師的要求,而是號召全社會、全體人民,勇於擔責,夯實立德樹人成效的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合作、同向發力,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佈《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只有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弘揚教育家精神的育人生態,才能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養大國良師。繼“卓越計劃”、“強師計劃”、“優師計劃”之後,7月25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國優計劃”),目的是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紮實的優秀教師,打造高水準大學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的榜樣,進一步吸引優秀人才從教,引領地方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國優計劃”將帶動一大批高水準院校發揮學科優勢舉辦教師教育,推動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不斷健全、優化。
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助力教育高品質發展。強教必先強師。為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基礎教育教師隊伍,8月3日,《教育部關於開展國家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試點的通知》發佈,決定在10個地區開展改革試點。為不斷加強職業學校教師校長隊伍建設,7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旨在培養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突出的雙師型名師(名匠),一批辦學理念先進、辦學定位準確、勇於開拓創新、精通現代職業學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長。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據新華社8月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援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為緩解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師資不足問題,7月14日,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通過建設高品質教師隊伍,保障各級各類教育事業高品質發展。
通過數字賦能教育變革,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
2月13日—14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其間,大會發佈了7項智慧教育平臺系列標準。近年來,我國教育數字化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標誌著推進教育數字化已經成為全黨全國普遍共識和重要戰略性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數字賦能教育教學變革,提高育人品質。發展數字教育,不斷豐富智慧教室、自適應學習、學情智慧診斷、智慧課堂評價、虛擬倣真實訓等場景應用,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改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創造性、體驗性和啟發性,推動課堂教學發生深層次變革。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資訊化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教育數字化大數據中心,使其真正地服務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教師的教育教學,服務學校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也服務新時代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方面研究能力的提升。
數字改變教育資源配置,助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資訊網路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依託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利用數字教育賦能鄉村教育,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互聯互通、及時高效、動態共用的特徵,把分散的優質資源聚合起來,突破時空限制,讓那些身處不同環境的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和渠道。
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任務》把教育數字化作為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倍增器”,調動社會上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打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環節,完善政府統籌、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周作宇係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杜瑞軍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撰稿:杜瑞軍 周作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