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幅畫——
很明顯,畫上是一男一女在親親。家長看到孩子的這件“作品”,會有什麼感受?如果孩子是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女生呢?
顯然,感到焦慮的媽媽感嘆號連連。“救命!我的女兒才三年級為什麼會畫這些東西啊!我好擔心她會早戀啊!!!!”幾天前,這位媽媽將自己的疑惑發到了網路上,結果短短幾天,就有近三萬條留言評論。
參與討論的家長很多,有人説小孩子會畫這些很正常,回想自己小時候也畫;還有人曬出自己孩子的畫作,甚至有的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畫面上是男女在結婚。
小朋友的這些創作,代表了他們早熟嗎?該如何看待?
近三萬條評論,討論起三年級女生的一幅畫
截至記者發稿時,距離媽媽發出帖子大概過了一週,底下已經有2.9w多條留言,3萬多個點讚。
一幅畫能引發這麼多條評論,還是挺讓人吃驚的,這也説明,家長們對於這個話題都很關心。
有些網友的回復蠻理性,覺得孩子可能就是畫著玩。“我小時候也這樣,畫的比這個還過分。”
還有網友説,女孩子正常,她們對兩性的關注比較早。“不需要焦慮,我女兒8歲,不久之前才問過我,她説她不想結婚但是想照婚紗照,我就説沒關係寶貝,不結婚也可以照的哦。”
很多網友還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這有啥,我三年級畫圖,把生殖器官都畫出來了(從小學畫畫),然後被我爸媽發現,傷心難過的我離家出走了一整天,晚上因為怕鬼又回去了。”
“沒事,我三年級就開始看言情小説,天天幻想偶像劇,不妨礙在河南考上985,母胎單身到20歲。”
“我聽閨蜜説,她兒子六年級班裏有女同學寫‘言情小説’,還用來賺錢,一塊錢傳閱一次。”
“女孩子很早熟,我兒子五年級被表白,説的話那叫一個肉麻。”
網友的這些回復,顯然並沒有讓這位媽媽淡定下來,“正常在哪?才三年級,操碎了老母親的心。”
也有一些有經驗的網友建議媽媽,如果實在擔心,不妨心平氣和地問一問女兒,為什麼要畫這幅畫。
“問過了,笑嘻嘻地問的,女兒説是因為看著別人畫所以自己也想畫。”知道緣由讓媽媽心裏的石頭落了地,“主要是現在娃娃很早熟,很怕出現早戀的情況。”
小孩子也有性敏感期,不僅畫畫還寫小説
網上的媽媽是個例嗎?我們也找了杭州一些小學老師問了問。
“這種畫肯定有,不僅畫,還偷偷地寫,我女兒就寫過,言情小説,也不知道後來有沒有結局。”有小學班主任説,看到小朋友畫或者寫這種,老師一般不會特地去拍下來,“怕他們難為情,一般看過也當沒看過。”這位老師説,到了小學五六年級,有些小朋友已經開始發育了,會有一點性意識,會畫這種也挺正常,“倒不一定是早戀,就是一種萌動。”
在老師看來,寄託于小説和圖畫的,其實反而讓孩子有了情感宣泄,“實際行動不太會有。”
還有老師反映,自己雖然沒看到班裏同學畫這種圖畫,但確實會有“八卦”,“小學班級裏,男女界限太近,八卦就起來了。”
在很多人看來,小孩子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對什麼都好奇,再加上日常看手機、電視裏,多少都會有類似的畫面,他們會模倣和嚮往。
對於性意識、早戀等話題,不僅老師,現在不少家長、網友,知識儲備都挺豐富,很多人都意識到,喜歡美好事物是人之本能,重要的是做好正確引導。
看到媽媽的焦慮,有網友會安慰:“為什麼要擔心是早戀?戀愛這件事本身沒有早晚。”這位網友説,自己之前帶過一個三年級小男孩的家教,男孩經常邀請女孩子來家裏玩,一起寫作業,還説這是他老婆,自己要扛起責任對她負責,“他能提早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裏要扮演什麼角色,總比他二三十好幾,還不知道自己什麼角色什麼責任好吧?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是你要怎麼做好性教育,性和戀愛不是洪水猛獸,你要去引導她,告訴她真正的戀愛是什麼樣子,是兩個優秀的人互相吸引,是兩個人一起變得更好,是共同進步,為對方著想,像爸爸和媽媽那樣互相擔起責任,不是戀愛腦你死我活,在戀愛中受傷。”
這樣的觀點,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性教育很重要,女孩子最主要的就是保護好自己,與其擔心她早戀,你更要擔心她會不會受傷害。你要告訴她,如果一個男性對她做了不舒服的事情,不管是誰,要讓她馬上説出來。”
還有家長分享了自己女兒的故事。女兒七歲時,幼兒園有個小男孩和她互相喜歡,家裏人很擔心,後來春遊仔細觀察,真的是美好而單純的情感。
“閨女比較靦腆膽小,排隊被人一直插隊,那個小男孩幫她擋著,後來因為有這個小男孩的保護,我閨女也勇敢了些,知道跟人理論不能插隊,現在上小學了也就忘了,不用過度擔心,下一個護花使者也已經出現了。”這位家長説,只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正確的引導,“在不同年齡段的異性關係確實不是啥洪水猛獸。”
如何看待這幅畫?要根據年齡和內容層次來判斷
在這位媽媽的帖子下,很多網友也曬出了自己孩子的畫作。有幼兒園小朋友畫的,是男女在擁抱、求婚;有5歲小朋友畫的,是自己的“結婚照”;有二年級學生畫的,用拼音寫著“我neng(能)qin(親)你嗎?”;還有五年級小朋友畫的連載漫畫……
畫作裏有兩性的表達,是不是意味著孩子有了性色彩,甚至等同於早熟、早戀?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畫作的內容層次來判斷。”杭州拱墅區教育研究院心理研究員、市級青春健康教育師資羅芳老師從不同年齡來介紹孩子心理的一些特點。
比如幼兒園或小學中低段的孩子,畫作的內容偏向於婚姻、婚嫁,雖然也涉及到男女,但“性”的色彩比較少,“特別在幼兒園,小朋友喜歡玩過家家,老是把‘長大後要娶媽媽’之類的話挂在嘴邊,正是因為他們處於婚姻敏感期,都是正常的反映。”
如果在青春期前期,也就是小學中低段,畫作涉及到性色彩,不管老師還是家長,最好也不要上升為“帶有性色彩”。“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生理年齡還沒有到發育階段,會有這些創作,可能跟周圍的環境有關,比如視頻、媒體、言談或者生活中所見所聞,他們會帶著好奇模倣。”
到了小學四五年級,有些同學已經開始發育,性意識萌芽,不過在羅老師看來,這種性意識還是懵懂的。“家長所擔心的兩性意識,是成熟的性意識,會有性衝動等等,四五年級的孩子,他們的性意識還停留在生理性別階段,比如發現男女生原來是不一樣的。”
羅老師坦言,關於兩性話題,態度越科學,孩子們越不會有好奇心。
“有些家長老是説,你現在還小,長大了就知道了,這句話反而讓孩子更好奇。”羅老師常常到學校進行一些相關知識的科普演講,為了讓小學生們理解隱私部位,會帶上卡通版圖卡,“不同學校差別還是挺明顯的。有的學校五六年級的孩子,聽到我們講這些內容,孩子們會很亢奮,因為之前從來沒有人跟他們科學地講過,有的學校孩子們就比較淡定地看待這件事。”
小學就談性,羅老師説,其實很多家長接受不了。“我倒是建議,發現孩子畫這種畫,可以趁這個機會,多進行一些兩性知識的科普。”比如男性、女性生理特徵的不同,要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也不要去侵犯、窺探他人的隱私,把科普知識的概念宣傳給孩子。
羅老師説,現實中有孩子會反問家長,既然是隱私部位,為什麼電視上的人或者身邊的叔叔阿姨會親親抱抱?“可以告訴他們,這是成人世界情感的一種表達,是完全成熟之後,確立了親密關係後,才能有的舉動。”
羅老師強調一點,家長要記得把“這些事”打上“成熟、健康、美好”的標簽。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麗珍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