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公佈《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第二章為“網路素養促進”設立專章,明確了培養未成年人網路素養的關鍵。
如何凝聚各方合力,健全網路素養促進機制,讓《條例》儘快落地落實?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網路素養教育當前存在哪些問題
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包括網路安全意識、文明素養、行為習慣和防護技能等。
“網路素養是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問題的內核和第一重防禦機制。只有先建立起這樣的內在屏障,才能讓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由平臺技術助力的外部屏障發揮更好的防護作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蔣俏蕾説。
從當前情況看,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教育仍有較大提升和完善空間。
“一些學校沒有開展網路素養教育,有的學校嘗試過開設類似課程,但因為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只得以放棄告終。”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表示。
他認為,究其原因,一是缺乏開設相關課程的強制性要求,無法對網路素養教育的目標與內容進行有效規範,部分學校把網路素養教育短暫地安排到班會課中;二是現有師資的網路素養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相關教學內容與案例往往比較陳舊,脫離學生的實際經驗。“目前部分學校和教師對網路素養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鐘柏昌説。
蔣俏蕾認為,當前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教育的品質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教育內容碎片化,缺少系統性設計;教學方式停留于道德説教或靜態知識的傳遞,缺少批判素養的培養”。
同時,未成年人網路素養促進不是學校一個單位的責任。“《條例》明確了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相關主體及其責任。這個主體不僅包括監護人和學校,也包括為未成年人提供相關網路平臺服務者,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軟體和智慧終端産品的設計者等。”蔣俏蕾説,家庭、平臺和社會的力量需要更多地投入到這一問題上。
網路素養教育可以怎樣開展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流行語?”“這樣做是否會導致網路謠言的産生與擴散?”2023年8月,廣東省少年兒童網路素養“進校園、進家庭”活動舉辦現場,兒童代表在報告中向現場孩子和家長提出問題。
活動中,中小學生和專家互相交流,共同參與“網言傳真”和“文明投壺”等輕鬆、有趣的遊戲。孩子們通過體驗式學習,切身感受到了識別網路資訊真偽、抵制網路謠言的重要性。
據了解,今年是廣東開展少年兒童網路素養教育“雙進”活動的第6年,廣東也是全國較早將網路素養納入地方課程的地區之一。
“開展好網路素養教育,關鍵是政府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鐘柏昌説,依託地方課程,按照有教材、進課堂、定課時、會教研的工作部署一體推進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經驗。廣東省委網信辦聯合全省各地網信及教育、金融、工青婦等相關部門,推出了經省級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網路素養》地方課程教材,策劃了大型兒童網路安全教育多媒體人偶劇等科普活動。“這些活動覆蓋青少年網民1380多萬人,有效凝聚起了廣大青少年網民參與構建清朗網路空間的強大合力。”鐘柏昌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中小學將網路素養教育納入日常課程,在保證課時安排的同時,高度重視師資培育工作,要求每名資訊科技教師在課堂中均要引導學生綠色上網。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網路安全周’和網路文明志願者服務等校園實踐活動,還將網路素養教育單設為大單元課程,並融合進資訊科技與心理學科課程,進一步為學生普及相關知識。”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科學城中學校副校長楊健介紹。
校內外如何聯動構建良好生態
“全面提高網路素養,必須堅持學校、家庭和社會育人的同向而行、同頻共振,校內外聯動構建網路素養教育生態體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郭毅説。
蔣俏蕾建議:“完善配套政策,進一步明確具體標準和評價體系,建立正向推動的激勵機制,為各個主體採取行動助力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提升提供驅動力,也便於評估相關主體參與青少年網路素養建設的效果,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未來,應將包含網路素養在內的資訊素養、數字素養視作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納入更多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安排與教材當中,開齊開全開好資訊科技課。”鐘柏昌説。
同時,家長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也需要提高自身網路素養水準,如管理自己使用網路的時間、增強對網路資訊的分析鑒別能力等,為未成年人做出良好示範。
“社區和學校等可以為家長提供相應支援。”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方增泉建議,一是由基層社區牽頭開辦網路素養家長課堂或學校,指導父母加強青少年網路素養教育;二是大中小學舉辦線上網路素養教育講座和研討會,為學生家長提供討論與分享如何指導孩子使用網際網路的線上交流平臺;三是高校與社會科研機構等共同開發定制家長網路素養教育課程與指導手冊等。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部長岳偉表示,下一步,各級團組織將按照《條例》相關規定,廣泛開展青少年網路素養教育。包括依託12355青少年服務台開展防電信網路詐騙、防網路暴力等自護教育專項活動,持續開展全國青少年學法用法網上知識競賽,深化“青年網路文明志願行動”主題活動,連續製作推出《團團網路素養公開課》等網路教材。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撰稿:見習記者 胡若晗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