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犧牲時都還是孩子,平均年齡只有20.5歲。”日前,“巍巍太行,英雄呂梁——方山南村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在復旦大學光華樓志和堂開展,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任重書院院長陳尚君觀展後表示“難掩內心的波瀾和感動”。
巍巍太行,英雄呂梁。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南村國際和平醫院第七分院舊址,長眠著49名在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無名烈士。今年1月,呂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正式邀請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課題組對方山南村烈士進行系統發掘和分子考古鑒定。科研團隊依靠學科融合和科技創新手段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此次展覽通過發掘過程、DNA尋親、烈士死因、復原照片、個體生活史等資訊復原呈現的方式講述英烈故事,紀念和傳承烈士精神。
課題組由5名青年教師和11名學生組成,他們首先需要將骸骨從墓葬裏發掘、提取出來,進行清洗,並轉移到帳篷內進行解剖圖擺放、體質測定、病理分析、人骨三維立體掃描等檢測,然後開展實驗室研究工作:建立烈士DNA數據庫、完成烈士體質分析、還原烈士個體生命史、復原烈士真實面貌。
“師生們幾乎是一邊流著淚,一邊完成挖掘工作。”展覽現場,文少卿介紹説,在發掘現場,考古隊員們看到了無數令人扼腕嘆息的景象:一具遺骨的頭骨眼窩上方有個穿透式的彈孔,而從牙齒的磨損痕跡判斷,這位烈士年紀尚小;一具遺骨右腿股骨處有平整的切痕,應該是在當時簡陋的環境下接受了截肢手術;還有的烈士墓裏擠著兩具骸骨……
這次挖掘是文物與博物館學系2022級碩士生王克第一次參與真實的考古挖掘。3月15日,當他小心翼翼地鏟出墓裏人骨的輪廓,掃凈每根骨頭上的浮塵後,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一具未完全發育成熟的骸骨靜靜地躺在墓穴裏,從膝蓋處骨頭顯示出的特徵判斷,這名烈士的生命大約停止在16歲。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自己16歲時還在高中讀書,還很幼稚,有時偷懶,有時無所事事。而幾十年前,同齡的他們卻在戰場面對槍林彈雨,甚至失去了生命。”一瞬間,王克百感交集。
除了常規挖掘工作,2022級碩士生許怡冉還負責和烈士親屬聯繫,見證了不少烈士親屬尋親的動人故事。
2022年底,祖籍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崔家灣村的崔玉岐來到方山縣峪口鎮南村尋找其三叔崔海治烈士的墓。通過查閱史料、走訪村民,呂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現方山縣峪口鎮南村一塊佔地面積約3—4畝的坪垣上,埋葬著國際和平醫院第七分院多名因搶救無效犧牲的烈士,崔海治烈士極有可能被埋葬在這片烈士墓地中。
7月9日,經過DNA比對,課題組確認方山縣烈士墓地M19個體即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烈士,這場漫漫尋親之旅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此前,課題組在烈士DNA尋親方面已有多年技術積累及成功案例。在新技術支援下,課題組已完成572具烈士遺骸的鑒定工作,基於國家英烈DNA數據庫,他們確認了平遙遭遇戰中犧牲的原八路軍某團政委鄒開勝的遺骸,了卻了鄒開勝73歲女兒的一生尋親之願。
和骸骨一起被發掘的,是一段段催人淚下的革命往事。科技手段復原著當時的抗戰和生活場景,英烈的精神震撼著每一個人。
“烈士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人物,而是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一個個生動具體的人,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甚至年紀比我們更小的鮮活生命。”許怡冉深有感觸地説。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撰稿:任朝霞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