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萬事利絲綢品牌 > 世界級盛會上的萬事利 新聞詳情
深度|以張謇為鏡 萬事利絲綢走出了“新絲路”
中國網 · 記者 張淵 李斌 | 發佈時間2020-11-24 08:48:40    

  絲綢行業從古至今都不乏讓國人引以為豪的故事。2000多年前,一陣駝鈴從西安帶出繁華,一代名商張騫和他的駱駝成就了絲綢之路的故事。2000多年後,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萬事利絲綢”)以精湛的技法,成就讓世界驚嘆的故事。

0.jpg

圖説:位於杭州天城路的萬事利絲綢總部

  在國內絲綢行業領域,萬事利集團是一家老牌企業,前身為杭州筧橋綢廠,創辦于1975年,萬事利絲綢是萬事利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7年,從2017年起變更為股份公司,從事將中國傳統絲綢文化與創意設計、數位印花生産工藝相結合,研發設計、生産與銷售絲綢相關産品的業務。

  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對絲綢企業經營、絲綢文創産業等領域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萬事利的故事、絲綢的文化,在李建華看來,這一切所得都歸結于“對絲綢的一種愛,對絲綢傳承的一種責任,對絲綢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保存下來的一種精神”。

  技術變革,一條絲巾背後的數字創新

  記者在萬事利絲綢位於杭州下沙的數位印花車間內看到,一台臺經過改造升級的雙面數位印花機正高速運轉。

  公司在2010年左右即開始佈局數位印花生産工藝,經過多年研發與生産經驗的積累,目前已總結形成了數位印花數字化色彩圖庫,實現成品呈現的顏色與輸入顏色基本一致,形成了數位印花色彩管理核心技術,做到“所見即所得”。

  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應用,萬事利絲綢形成了前處理、精準定位噴印和印後處理環節的關鍵工藝,開發出雙面同花同色、同花異色、異花異色等雙面數位印花新産品,解決了絲綢布料的彈性和滲透問題。該技術融入了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化手段,高效解決了業界普遍存在的色彩正反面透色不均勻問題,有效克服了手繪等複雜圖案無法精細呈現在布料上的技術難關,使産品花型得到更為個性化、多樣化的高品質呈現。

1.jpg

圖説:萬事利絲綢用雙面印花技術做出的絲巾

  簡而言之,萬事利絲綢的這項“獨門絕技”能輕鬆讓絲巾的正反兩面出現同花同色或同花異色。看似簡單的技術即便是一線奢侈品牌,也無法完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面印花,在世界範圍內都屬行業領先。

  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説,從最初只靠引進國外技術、設備為國外品牌做廉價貼牌加工到如今反向輸出新技術、新品牌,這是中國絲綢時尚産業崛起的一個標誌性開局。

  事實上,在由傳統製造業向文化創造轉型的過程中,萬事利絲綢充分意識到數字化帶來的推動力。從2010年起,企業深耕智慧技術、移動互聯、大數據分析等資訊化領域與傳統絲綢的結合,把數據思維貫穿于運營管理、生産、設計、行銷等方面。

1.png

圖説: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授與李建華人工智慧創造實驗室專家顧問

  2020年4月,李建華被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選為人工智慧創造實驗室專家顧問,他在絲巾設計計算構圖演算法、元素的工程呈現和顏色心理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和認知,萬事利絲綢也已開始依託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定制化專屬絲巾設計及新零售生態鏈。

3.jpg

圖説: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向客人操作“西湖一號”人工智慧絲巾設計平臺

  “未來絲綢的設計是完全智慧化的,AI與人類設計師協作,更能洞悉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滿足個性化定制。”在今年萬事利絲綢打造的一款名為“西湖一號”的人工智慧絲巾設計平臺的支援下,每一條絲巾都可以有專屬紋樣、為絲巾賦詩、載入歌曲、專屬定制、專屬生産,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消費者很快就能拿到量身設計打造的專屬産品。

  萬事利絲綢一向重視研發創新。截至2019年末,該公司專利數量達124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萬事利絲綢係全國絲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單位,截至2019年末,萬事利絲綢主持和參與制定的主要國家、行業、團體標準合計27項,均為絲綢相關領域,體現了公司在絲綢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李建華説,未來,萬事利絲綢將通過核心技術研發、新零售模式創新、産業互連等舉措,不斷探索絲綢産業的無限可能,讓絲綢真正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族品牌,不缺席國家每一場世界盛會

  作為絲綢文化的傳承人,李建華在絲綢文化的傳播上不遺餘力。

  他曾作為首位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企業家,主講了紅樓夢與絲綢的文化基因,他還通過新媒體《絲路密碼》,講述絲綢之路上不一樣的故事,他作為主編出版了絲綢文化系列叢書,成為絲綢業界的寶典。

4.jpg

圖説: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先後兩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欄目傳播絲綢文化

  “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絲綢的基因,有絲綢的情結,所以我潛心研究絲綢,不斷寫書、上節目。我們有這個願望,要把絲綢做成中國的文化,要成為杭州的標誌,要成為走向國際的品牌。”李建華的每一句話,讓人感受到一種特有的衝擊力,充滿激情,直逼人心。

5.jpg

圖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萬事利絲綢以一襲青花瓷旗袍驚艷了世界

  “在中國的每一場盛會,萬事利都沒有缺席。”確實,從APEC會議,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南京青奧會,再到杭州G20峰會……萬事利絲綢一次又一次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了絲綢文化的唯美內涵,成為一個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窗口。

6.jpg

圖説:2010年廣州亞運會,萬事利絲綢首創萬米高空絲綢秀;圖為萬事利集團董事長、萬事利絲綢股份董事屠紅燕女士為南航班機乘務人員佩戴亞運“志願彩”

7.jpg

圖説:2016年杭州G20峰會拉加德女士佩戴萬事利絲巾出席

  2016年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上,每一角度都可以看到絲綢的作品和萬事利的影子。直播現場、會議現場後面的背景畫是絲綢,峰會招待客人的桌上用的産品也是絲綢。G20峰會萬事利絲綢開發了8000多件絲綢産品,包括給各個參會國家的邀請函、宴會上的功能表、國家元首下榻酒店用的寢具、送給各個國家元首的國禮等等,萬事利把中國絲綢代表性産品都在G20峰會一一呈現。

  “這是我們絲綢人的一種自豪感的流露。”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會心一笑,“我們在講盛會上的萬事利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想説的是我們對絲綢的一種愛,對絲綢的一種責任和絲綢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保存下來的一種精神,那是中國5000年文化留給我們的特有的精神。”

  “這件事跟錢、商業沒有一點關係,因為遵守天道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內涵。我只是想我們杭州人應該要有這樣的能力、能量,在全世界都關注的時候,大家眼裏不能沒有絲綢。”在李建華眼裏,中國的文化自信正是源自於這裡,不是講一塊絲綢的布料,也不是講絲綢一個花型,而是我們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理解。

  深耕文創,讓傳統文化時尚起來

  與一場場國際盛會的美麗邂逅,讓萬事利看到了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創意的絲綢原來是那麼受歡迎。“這種邂逅讓我覺得,絲綢,不再只是一種布料。”李建華説。

  “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西湖與絲綢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兩張歷史名片。李建華隱隱覺得,萬事利該撐起“振興中國絲綢”這面大旗。

  萬事利絲綢去全世界找最古老的絲綢文物,不惜代價尋找即將失傳的絲綢繡娘和老藝人,即使不産生經濟效益也把他們“養”起來,這些不計回報的事,只出於李建華對絲綢文化的熱愛,“我只希望把老祖宗的文化傳承下去。”

  可如何跳出絲綢做絲綢?萬事利絲綢摸索出一條“傳統産業+文化創意+高科技=新興産業”的轉型升級路徑。在走這條路的過程中,萬事利絲綢進入了文化創意産業領域。

  “文化創意”,看似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對於萬事利絲綢來説,可謂標注出最為閃亮的一筆。萬事利絲綢大膽試水“絲綢+”的跨産業合作。絲綢+扇子、絲綢+茶葉、絲綢+陶瓷……這些年,萬事利絲綢已將絲綢消費與文創旅遊産品結合。

10.jpg

圖説:萬事利絲綢與故宮文化聯合推出了一系列年文化禮品

  2019年11月,萬事利絲綢與故宮文化聯合推出了一系列年文化禮品,基於雙方“讓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時尚’起來”的共同理念。從外包裝到産品設計都體現出濃郁的中國年文化特色。雙方相繼推出印有葫蘆元素的“故宮紅”真絲圍巾、帶如意鎖的筆電、精緻的絲綢紅包等“萬福如意”系列套裝。對此,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絲綢是祖先的智慧結晶,將傳統文化與絲綢結合、走向世界,是眾人所期待的。

11.jpg

圖説:人民日報文創與萬事利絲綢股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出多款聯名産品

  2020年8月,由人民日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的人民日報文創與萬事利絲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推出“中秋國潮禮盒”和“美好生活蠶絲被”等多款聯名産品。

  “絲綢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從來沒有斷過的文化,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經久不衰,除了要有傳承,更要有創新。”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表示,過去四五十年,萬事利絲綢完成了從“産品製造”到“文化創造”的突破,實現了從“傳統産業”向“文化創意産業”的轉型,正通過現代化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賦予絲綢新的生命力。

  力抗疫情,展現浙商擔當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當時舉國上下都投入“抗疫“,作為杭州的名片,中國的民族品牌,萬事利絲綢第一時間展現出一家優秀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應變能力,臨危受命,兼職做起了口罩。

12.jpg

圖説:萬事利絲綢的口罩無塵生産車間

  接到任務後,萬事利絲綢決定對原本生産服裝的生産線進行調整,臨時改為生産口罩。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談及這次疫情的應變能力,眼神中仍帶著光,“根據臨時任務的要求,萬事利絲綢每天要組織生産50萬隻口罩。”

  “我們當時上下齊動員,從生産絲綢品到生産一次性民用口罩,只用了短短幾天時間就完成了生産線改造、工人培訓、口罩打樣……口罩日産能很快就突破了100萬隻。”回想起當時的場景,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依然使命感十足。

13.jpg

圖説:疫情期間央視採訪萬事利絲綢董事長李建華

  當時,萬事利絲綢將投産的首批5萬隻民用口罩走下生産線,經過嚴格質檢、包裝後捐贈至杭州市江幹區紅十字會,用於疫情防控第一線。疫情期間,萬事利絲綢緊急調撥了價值50余萬元的蠶絲被等保暖物資,通過江幹區紅十字會送往武漢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用於醫護人員、隔離群眾的應急值守、日常使用等疫情防控基礎工作。此外,萬事利絲綢股份還在疫情期間向援鄂醫護人員捐贈了自主研發的小分子蠶絲蛋白護膚品及絲巾。

  鄉村振興,深耕蠶桑産業全鏈條

  2020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勝之年。

14.jpg

圖説:萬事利絲綢在浙江開化建設集約化、規模化的特種蠶産業示範區

  從2018年開始,萬事利絲綢就率先在開化建設集約化、規模化的特種蠶産業示範區,通過對寺塢村、溪東村及周邊村土地進行流轉和返租、桑園新建與改造、農具機械的開發改造、小蠶共育室和養蠶大棚建設、數字溯源系統和品質監控等舉措,建立規模化自動化養蠶基地培育黃金繭、絲膠繭、抗菌繭等高附加值特種蠶繭,從源頭佈局綠色優質産業鏈體系,在保障高品質原材料的同時,提高農戶收益,幫扶當地經濟發展。

15.jpg

圖説:萬事利絲綢引導蠶農們科學、規範地飼養特種蠶

  開化縣溪東村是市級“一村一品”蠶桑專業村,蠶桑作為當地的支柱産業,支撐著村裏90%農戶的生計,全村276戶中有200多戶依靠種桑養蠶為主要收入來源。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衝擊,截至2017年底,開化縣桑園的規模從原有6000多畝跌至2000多畝,養蠶利潤逐年降低導致大量年輕勞動力外流。

  而萬事利絲綢基於對市場的精準把握,提出了“健康絲綢”的概念,並依託強大的自研技術陸續推出了黃金蠶絲被、絲綢面膜等主打純天然、綠色環保的高功效絲綢産品,深受市場歡迎。由此延伸的特種蠶經濟也為溪東村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為了引導蠶農們科學、規範地飼養特種蠶,萬事利絲綢在溪東村進行小蠶共育室和養蠶大棚的建設,將舊宿舍改造成“蠶寶寶”的“託兒所”,蠶種進入共育室兩周後,蠶寶長大了,再由蠶農領養,一方面減少戶戶建溫室的麻煩,二來科學共育也提高了蠶寶寶存活率和抗病防疫的屬性,從而提升産量和品質。

17.jpg

圖説:在萬事利絲綢的帶領下小蠶共育模式的推廣,讓特種蠶存活率大大提升

  李建華對萬事利絲綢未來的發展構想十分宏大,“萬事利絲綢會緊緊抓住做絲綢的這根絲,運用現代科技實施智慧化生産,創造更好的絲綢産品,開闢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回報國家回報社會。將前沿的科技和古老的絲綢文化結合在一起,讓絲綢更時尚、更藝術,也以更有創意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讓文化傳承,讓生活美好。”

  編後:萬事利集團創始人沈愛琴在締造“萬事利”的時候有“一本經”,就是要讓萬事利絲綢成為行業領跑者,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張金名片,在她的帶領下萬事利走過了市場鼎盛時期的輝煌;作為二代的傳承人屠紅燕和李建華“念”著這本經,讓中國絲綢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真正走向了世界,在新的絲綢之路上亮出更錦繡的色澤,交出更輝煌的成績。正是因為萬事利人有著張謇這樣的家國情懷,有著對中國文化的尊崇,有對國家法治的尊重,有對商道深刻的理解,才會念好産業報國、實業保國,文化為國,科技興國這本經,這樣的民營企業才是國家需要,人民需要,市場需要,世界需要的企業。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記者 張淵 李斌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記者 張淵 李斌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