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文旅 新聞詳情
以常態化演出促進崑曲繁榮 “風華萬代”代代傳
發佈時間 | 2024-07-22 08:55:59    

  7月21日晚,夜幕低垂,位於之江文化中心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剛送走白天的熱鬧人潮,又迎來了從四面八方專程趕來的戲迷——由浙江京昆藝術中心(昆劇團)優秀青年演員帶來的昆劇《西廂記》,在三樓表演藝術廳閃亮登場。

  老戲,新人。

  舞臺上,一襲水袖丹衣,一曲醉人驚夢,一張張年輕的面孔顯得格外青春靈動。

  新生代,正青春

  翻看節目單,張唐逍飾演紅娘,吳心怡飾演崔鶯鶯,席秉琪飾演張生……當晚挑大梁的,都是浙昆的“代”字輩演員。

  “代”字輩是什麼意思?這得從浙昆的歷史説起。

  浙江是新中國崑曲的發祥地。浙江昆劇團作為上世紀50年代最早創建的昆劇團,也是當時全國唯一的昆劇表演專業團體,1956年排演的《十五貫》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長期以來,浙昆創作了許多好戲,涌現了諸多名家,秉持著代代相傳的藝術傳統,浙昆定下了“傳世盛秀萬代昌明”的八個字輩。

  目前的“代”字輩,是浙昆傳承至今的第六代,也是最新一代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2至23歲。2013年,浙昆聯手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招收一批“代”字輩50名學員,包括崑曲表演40名、崑曲音樂演奏10名,于2019年畢業入團。而前一輩的“萬”字輩,是在1996年招生的,兩代演員相距17年。

  戲,是靠磨出來的。浙昆的排練廳裏,從早到晚,都能看見“代”字輩學戲、練功的身影。老師手把手地教,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身姿,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每一句唱詞,甚至大臺走幾步小臺走幾步,都是老師們一遍遍親身示範,在舉手投足間傳授崑曲是講究細膩的藝術;一把折扇、一把武旦刀、一副髯口,教會“代”字輩如何演繹生旦淨末丑;一個鼓、一面鑼、一根笛、一把琴,教會“代”字輩如何演奏出崑曲婉轉動聽的水磨調;一字、一腔、一顰、一笑,在檀板慢拍間,絲竹樂音中,一唱三嘆,教會“代”字輩唱盡閨閣離愁、家國興亡,更教會“代”字輩崑曲一脈相承的藝術思想、演戲的藝德、做人的品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經過6年藝校專業學習、5年劇團演出歷練,如今的‘代’字輩不僅嶄露頭角,在全省和國家級重大賽事和藝術節中也都有著不俗的佳績。”浙江京昆藝術中心主任顧炯表示,這一代青年演員陣容齊整,扮相靚麗,值得期待。

  如今,“代”字輩已經能主演《牡丹亭》《西園記》《玉簪記》《雷峰塔》《壯哉少年》等大戲,參與出演《十五貫》《風箏誤》《獅吼記》《蝴蝶夢》等大戲,傳承經典摺子戲數十齣。

  “今晚的《西廂記》,情節緊湊,詼諧幽默,關鍵是演員靚麗,服化道也美,充滿視覺享受,看完心情舒暢!”浙昆的粉絲小林不僅專程從杭州城北趕來看戲,還製作了貼紙等物料,寫著“風華萬代,未來可期”。

  可以説,“代”字輩的表現,讓觀眾看到了浙昆的未來。

  傳統戲,話傳承

  傳統戲劇如何傳承,是個老話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戲劇更需要與時俱進。

  以近期來説,無論是越劇青春版《梁祝》的一票難求、沉浸式演出《新龍門客棧》的持續火爆,還是婺劇在德國、西班牙、安道爾掀起熱潮,闖出文化出海新路子,都是浙江戲劇走出“舒適區”、擁抱市場的積極探索。

  浙江昆劇要走一條怎樣的特色發展之路?

  首要,仍是傳承傳統。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有著600多年的歷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在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藝術家的栽培下,浙昆的演員陣容曾出現“傳、世、盛、秀”四代同堂的興盛局面。傳幫帶中,精品頻現。

  第二代“世”字輩和第三代“盛”字輩曾合作演繹《西園記》,1985年拍成同名電影;第四代“秀”字輩和第五代“萬”字輩的代表作《公孫子都》,2008年也拍成同名電影,榮獲國內外許多大獎。2020年,承載著代代崑曲人辛勞的《十五貫》入選“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重點扶持作品。

  如今,“萬”“代”兩輩人作為劇團的中堅力量,逐步肩負起傳承傳播使命,努力實現新時代崑曲保護、藝術生産、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發展使命。

  其次,要勇於突破。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崑曲有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的特質。但一切有生命力的藝術,又總在尋求新的突破。

  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認為,昆劇長青,就須常新,尤其要善於貼近年輕人的審美需求進行創新性表達。要借鑒兄弟院團及其他舞臺藝術領域的探索經驗,更加注重與科技結合,並勇於率先原創,採用符合現代審美的敘事技巧、表演節奏、粧容形態和呈現方式,使藝術創作既合乎昆劇的古典韻味,又突破傳統舞臺形式的限制,更能引發新一代觀眾的共鳴。

  所以,要走近觀眾。

  伴隨著《西廂記》這場演出,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在省非遺館推出的“風華萬代——昆劇經典劇目專場”常態化演出項目,拉開帷幕。

  按照計劃,從7月至12月,幾乎每個週末,在省非遺館表演藝術廳都會有一場昆劇經典劇目的專場演出,演出時長不少於90分鐘,形成崑曲常態化演出態勢。

  劇透一下,演出內容包括《牡丹亭》《蝴蝶夢》《玉簪記》《風箏誤》等傳統經典大戲,以及經典摺子戲。演員將匯集“萬”“代”字輩兩代崑曲傳承人,通過在省非遺館的崑曲表演展示,為觀眾打開一扇近距離感受戲曲藝術韻味與魅力的窗口,展現“文化活態化、非遺生活化、戲劇場景化、展陳多樣化”的戲曲表演空間創意。

  “傳承是根,出新是魂,突破是門,關鍵是人”,從浙昆“傳”字輩藝術家1921年入學昆劇傳習所,到浙昆第六代昆劇傳人“代”字輩登臺,一個世紀來,一代代人篳路藍縷、繼往開來,為中國昆劇開拓創新,培育新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闖出傳承發展新路,讓昆劇藝術綻放出與時代相映生輝的光彩。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陸遙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