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始保護暗夜星空了。
不久前,深圳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西涌社區掛牌了中國首個國際暗夜社區。那裏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山體對城市光污染起到了很好的遮擋效果,加上擁有深圳最長的沙灘以及最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達90%,有人説“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螢火蟲都越來越多”。
在中國經濟最發達區域之一、擁有8000多萬人口的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車程內就能欣賞到美麗星空,令不少人嚮往不已。
但其實對浙江人來説,近在衢州開化,就有一個暗夜公園,站上山頂甚至不用相機,用手機就能拍下璀璨的星河。
然而,這些美景也引發了網友熱議:現在看星星已經這麼難了嗎?黑夜也需要我們保護?
一
抬頭看看,你有多久沒見到佈滿星星的夜空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1994年1月17日淩晨,美國洛杉磯發生6.7級地震,城市電力系統癱瘓,夜裏漆黑一片。逃出建築物的人們驚恐地發現,空中有巨大的“銀色光暈”,有人驚呼,“天哪!那是什麼?”其實,這是無數星星組成的銀河。
網上有人説,多久沒見過星空,才會對這一再尋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如此陌生?
的確,在歷史上,星空很常見。旅途中的杜甫深夜抒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多情的李商隱對夜咏嘆,“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在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我們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境。
對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人來説,對星空的觀察和仰望,是一種傳統文化,有關星空的優美詩文也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記。人類幾千年仰望星空的歷史和文化不應在我們這一代失去。
試想一下,如果城市上空再也看不到遼闊的星河,我們的下一代再難和這些美麗的詩句共鳴,那該多遺憾。
暗夜和星空需要保護,可能是很多人沒想到的。當人類發明電燈,把城鄉的夜晚照耀得如同白晝時,我們為科技帶來的便利而欣喜,殊不知,光污染也正向我們逼近。如今的城市高樓大廈早已遠不止“百尺”,卻難再見“手可摘星辰”的美景。
“元兇”並不是空氣污染,而是光污染。上世紀30年代,國際天文界提出光污染的概念。科學研究表明,光污染侵害地球生態系統平衡,會對生物的生命週期産生不良影響,使人類患癌率上升,同時影響天文觀測。
大多數人了解空氣污染、水污染,但對光污染所知不多。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不知不覺間,越來越嚴重的光污染正讓我們頭頂的星空逐漸“消失”。
據有關數據顯示,全球光污染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地球上8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的天空之下,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看不到夜空中明亮的銀河。
不僅如此,我國眼科專家表示,我國高中生近視率達60%以上的主要原因,並非用眼習慣所致,而是視覺環境受到污染,光污染對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傷害,引起視疲勞和視力下降。
還有一些人的失眠和神經衰弱,也不都是自身原因,就像生長在路燈旁的植物晚上也會“失眠”一樣,“黑夜不黑”就是誘因之一。
早在2007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等機構在首屆世界“星光大會”上,就指出了暗夜星空保護的意義——
它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和遺産,是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全球需重視應對日益嚴重的光污染,使各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夜間環境得以維繫,使人類世世代代能夠觀測和享受星空的魅力。
二
“春夏之交,夜幕四合的夜晚,這裡成了一片神秘的‘暗黑世界’,抬頭望遠,我看到了一片久違的、美到令人窒息的星空。低頭細聽,我發現有很多我叫不上名的動物、昆蟲在樹林裏、草叢中叫著,我能想像它們在黑夜中快樂奔走飛翔的樣子。”
這是最近杭州網友“小牛”到開化的暗夜公園遊玩後,在微信朋友圈寫下的一段話。很多人留言:“太有畫面感了”“很震撼”……激動、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小牛”去的地方位於錢江源頭,是開化縣長虹鄉真子坑村高田坑自然村。這裡有堪比青藏高原的通透天空和觀星條件,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設立的暗夜星空保護地。
走進這個偏遠山村,密林中一個觀星臺十分顯眼。長虹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根據波特爾暗空分類法,這裡的天空亮度為2級(灰區)到3級(藍區)之間,地平線和天頂方向幾乎無光污染,被譽為“華東最佳觀星地”,冬天時獵戶座清晰可見。
滿足群眾對自然星空嚮往的同時,開化等地也將對暗夜星空的保護,作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之一。
真子坑村黨支部書記江國興説,在保護當地生態系統原真性的基礎上,近幾年村裏建設了暗夜公園和星空文化主題館,配套天文館、觀星露營基地等,打造遊覽觀星、研學旅遊、文化藝術等多業態融合的鄉村生活“星”空間,形成“天上地下、山上山下”立體化發展格局。
古老村落的特色“星空IP”,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年接待遊客約3萬人次。
資源“變現”後,流量來了,消費也拉動了。眼下,村里正建設“星宿高田”項目,改造44棟農房打造民宿集群,並融入更多和星星相關理念,如星星路燈、星空書屋、星悅茶享、星空宿集等,通過文旅産業進一步帶動村莊發展和村民增收。
除了開化,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還在西藏阿裏、西藏那曲、江西橫峰葛源、江蘇鹽城大豐、山西太行洪谷、陜西照金、青海冷湖設立了暗夜星空保護地。
作為一種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光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只有引導更多人關注暗夜星空,關愛自然環境,才能及時止損。
早在1988年,非營利性組織國際暗夜協會在美國成立,專門與光污染作鬥爭。此後,該機構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據今年更新的《世界暗夜保護地名錄》,全球目前共有300余個世界暗夜保護地。
2012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做了中國第一份暗夜星空專刊《光污染愈演愈烈,暗夜保護姍姍來遲》,講述中國的暗夜保護故事。
2014年7月,西藏阿裏暗夜公園運營;2019年9月,成都發佈市中心城區景觀照明專項規劃提出,城市景觀照明將採取亮燈分時控制等6大節能措施,重點針對住宅區及周邊進行專門研究,減少光污染。其中針對亮燈分時控制,分為節假日、平時、深夜三種模式;2021年9月,深圳實施城市照明專項規劃,提出建設大鵬星空公園,打造深圳市暗夜保護示範區……
今年4月,國家天文臺在興隆觀測基地召開黑暗與寧靜天空保護主題論壇,國內外專家討論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暗夜和寧靜天空保護策略。這是目前中國最大規模的暗夜保護會議。暗夜星空保護,已成全球共識。
三
德國哲學家康得説,“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
“不要讓看星星成為我們下一代人的童話故事。”杭州市天文學會秘書長葉君説,經濟社會發展與暗夜保護並不衝突,暗夜也是稀缺資源。
保護暗夜星空,不只是為了欣賞太空之美,更是為了人類長遠的生存和發展需要。
暗夜星空如何科學保護?
現在世界上比較普遍的一種方式是建立保護區。保護區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核心區,天空品質和自然黑夜應達到最低標準;二是週邊區或緩衝區,支援核心區暗夜價值並獲得同等效益。
比如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我國首部暗夜星空保護地方性法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將冷湖天文觀測環境區域向外50公里內的區域,確定為暗夜保護核心區;將核心區邊界向外50公里的區域,確定為緩衝區,並嚴格規定核心區內所有戶外固定夜間照明設施的照射方向要低於水準線向下30度,緩衝區內則控制在水準線以下。
保護區還包括暗夜公園和暗夜社區等。其中,暗夜公園是指一些暗夜條件特別好的公園,相當於在繁華城市的週邊設立一個公共保護區,為星空及夜間動物設立“避難所”;暗夜社區指的是有人生活、生産的區域,對裏面的照明進行科學改造升級,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過剩照明,保護夜晚不受光污染影響。
2014年10月,國際暗夜協會發佈《暗夜保護區項目指南》,指出保護區是一處擁有特別或傑出星空和夜間自然環境的大面積公共或私人地域,700平方千米以上,受到專門保護,用於科學、自然、教育、文化遺産保護和公共分享。
另一種方式是設立科普館,積極宣傳和普及暗夜星空保護的重要性,並大力保護生物夜間棲息地。
“要看到銀河,需要真正的暗夜,如果有亮光、霧霾和雲層,星光就看不到了。”有專家説。2016年6月,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獲批,開化縣長虹鄉被一體劃入試點區。這裡著力打造華東地區乃至全國著名的暗夜公園科普觀星基地,建設科普館,重點抓清潔工程,實施河道整治、截污控源、治水造景等工程,為暗夜打下生態環境基礎。
國內專家説,在過去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階段,人們的理念是城市越明亮發展越好,但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開始意識到黑夜是自然環境及規律不容破壞的重要部分,思考的是城市照明如何能做到更節能環保,未來的暗夜星空保護一定會持續下去,並且越來越有效。
英國作家羅素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在某個時刻仰望星辰,思考最大的問題。”希望今後我們在黑夜中的每一次抬頭,都能看見點點星光。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錢祎 錢關鍵 通訊員 吳莉莉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