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文旅 新聞詳情
新時代,浙江為何要“三祭”?
發佈時間 | 2023-04-21 08:24:33    

   在浙江,有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很特別——縉雲軒轅祭典、紹興大禹祭典、以及南孔祭典。

  穀雨祭大禹,重陽祭黃帝,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則為祭孔。

  看上去像一個巧合,黃帝、大禹和孔子,他們都來自中華文明的源頭,分別對應著神話時期、傳説時期和古史時期。在每個時期,他們都幾乎是最為燦爛的人物。

  這又必然不是一個巧合,他們給予的,是這個悠久文明的基石,我們對他們的尊崇和追尋,也必然成為了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浙江,此“三祭”均為公祭,規制完備,參與廣泛,隆重莊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開始,縉雲軒轅祭典的主辦單位,升格為浙江省人民政府。三祭的被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陽殷墟考察時説:“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考證和研究表明,黃帝、大禹和孔子,其活動軌跡在中原之外的浙江,都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們,實證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巨大的融合力;它們,傳承了綿綿不絕、充滿智慧的中國精神和中華文化;它們,昂昂然銜接著傳統文明邁向現代文明。

  “三祭”,積澱著民族的血脈、文脈和國脈。舉一反三,在這個新時代,對於弘揚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對於加快打造文化高地,其價值仍然不言而喻。

  (一)

  儀式很重要。

  小到婚禮,大到祭典,它通過特定流程和動作,賦予某個時刻、某件事情以特殊意義。

  中國人歷來注重儀式。《周禮》説:“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禮”是內容,“儀”是形式。

  慎終追遠。不忘來處,方知去處,這是祭祀的意義。

  那麼,歷史名人眾多,祭祀活動也多,浙江為何特別重視“三祭”?

  先説黃帝。中國人常説自己是“炎黃子孫”。典籍記載,軒轅黃帝降服炎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是中華民族血統意義上的祖先,象徵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祭祀黃帝,沿襲古代最高規格“諦”禮,長號鳴天、擊鼓撞鐘、敬上高香等九項儀程,既表達對先祖的敬重,也為喚起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激勵炎黃子孫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再説大禹。眾所週知,紹興是江南水鄉。《越絕書》描述:“西則迫江,東則薄海,水屬蒼天,下不知所止”。高速城市化的今天,紹興中心城市水域面積仍佔比10%以上。

  水利萬物,卻也無情。一部紹興史,半部治水經。

  大禹是誰?治水英雄,他改“圍堰”為“疏導”,帶領百姓抗擊水患的事跡裏,飽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也是中華民族上下同心、戰勝困難的寫照。

  要指出的是,公祭大禹典禮原為五年一次,2005年改為每年公祭。彼時,浙江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綠色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在這一年首次提出。

  而孔子,他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還週游列國、廣收三千子弟。他終其一生創立和弘揚的儒家思想,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其中,就包括對“禮”的重視。

  一場盛大祭典,就是一個特殊符號,傳承精神、凝聚意志、激發決心。

  (二)

  祭典,當然不是憑空而來。

  有物可睹、有史可靠、有跡可尋,是浙江特別看重“三祭”的關鍵因素,也是浙江“三祭”的獨特之處。

  三位先賢,與浙江淵源不小。

  衢州,南宋建炎二年(西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率族人南下,次年被高宗賜家于衢州。近900年間,孔氏南宗在此綿延,南孔家廟佇立城區,成為一代代人紀念先賢、感悟思想的載體。

  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這促成了儒學南漸。孔子思想融入江南社會文化,不斷豐富創新。浙江由此涌現了呂祖謙、葉適、王陽明、黃宗羲等一批大儒,逐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心之一。

  紹興,巍巍會稽山,相傳是大禹召集群英商議治水大計之地。山下禹陵,至今留存大禹埋骨亭。2000多名禹陵村姒姓居民,他們的家族世代守護禹陵。

  縉雲縣博物館裏,一幅唐代李陽冰親自題寫的“黃帝祠宇”碑文,一塊宋代朝廷祭祀用的“金龍玉簡”,一批當地發掘的明清時期黃帝祠宇柱礎、瓦片,證明縉雲祭祀黃帝的傳統千年不衰。

  憑藉考古和史料記載,這裡作為“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中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的地位,得到公認。

  三位先賢的祭祀活動,在浙江傳承有序。

  浙江“三祭”,凸顯了江南一帶在中華文明發展、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更證明了中華文明不斷融合的歷史進程。

  當前,浙江正在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做“高地”,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三祭”就是自信源泉之一,我們應把這張名片擦得更亮。

  (三)

  儀式隆重,為的是引起重視、加強印象。但“三祭”真正深入人心,還是需要找到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找到與大眾審美、時代需求的契合點,避免“政府一頭熱、百姓旁邊看”。

  新時代祭祀,自當有新風尚。這一點上,向來擁有創新精神的浙江有不少探索。

  祭典形式與時俱進。

  軒轅祭典,雖沿襲古代“諦”禮,但祭文內容、樂舞形式等,都進行了大膽革新。比如音樂風格,就融合了黃帝制五音十二律和唐宋雅樂清音,不拘一格。

  南孔祭典,倡導“當代人祭孔”。不僅穿當代衣服、行當代禮節,還把獻祭舞等議程改成了中小學生朗誦,形成了有別於曲阜、台北祭孔大典的鮮明特色。

  祭典主題更是一直有機更新。

  紹興大禹祭典,2006年主題是“生態和諧”,2007年主題是“改革創新愛國愛民”,2015年以後主題定為弘揚大禹精神,但每年各有側重,有時側重生態,有時側重社會治理。

  參祭人員更加多元。像南孔祭典,朗誦、舞蹈環節主角是衢州各所學校學生,敬獻花籃的除了孔氏後人、地方政府代表,還有教師代表等。當地還陸續邀請過60多個國家人士參祭。

  以上創新,有何好處?

  首先肯定是讓人看懂、接受。其次是跳出祭典本身,使之與社會各界、學校教育等相連,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衢州考察指出,衢州歷史悠久,是南孔聖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揚,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三祭”是載體,真正落地的,正是它背後的精神和文化。

  (四)

  “三祭”的魅力,正得到越來越多人欣賞,這毫無疑問。

  一個實證:去年因疫情影響,軒轅祭典參祭人員規模受限。當地為此開通了網路直播、網上祭祀等平臺。祭典當天,有數十萬網友參與互動,包括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等。

  怎樣讓“三祭”跳出本地圈、跳出專業圈?有不少功課要做,浙江也有了一些有益嘗試。

  比如紹興,從2018年開始編制《中國禹跡圖》,走訪安徽、河南、山西等地,完成2000多個禹跡點實地調查。他們在大禹紀念館展陳實景照片,希望還原夏禹時代風貌,變傳説為“活態”文化。

  再如衢州,抓住儒家文化中的“禮”,取其精華,打造城市形象品牌。4年來,伴隨南孔祭典、開蒙禮等儀式普及,煙頭不落地、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實踐活動開展,以及水亭門歷史街區、南孔書屋等建設,“有禮”成為風尚,改變城市和人的精神氣質。

  特別是文旅産業的發展,“三祭”的推手作用尤其明顯。

  在紹興,大禹陵已建設成為能一次容納上千人團隊的景區,具備文博、食宿、研學等功能。這一變化,帶動周邊鄉村發展,比如禹陵古村就成了景點,每年有數萬遊客到此坐烏篷、看戲曲、品傳統菜,感受存在於稽山鑒水中的大禹文化。

  文化是軟實力,最能成風化人。當前,浙江正奮力推進“兩個先行”。共同富裕先行也好,省域現代化先行也好,實現精神富有都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祭”這篇宏文,還有巨大空間可供落筆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沈晶晶 苗麗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