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窗口建設 新聞詳情
“貝藻王國”何以站上世界舞臺
發佈時間 | 2023-02-20 07:24:28    

   天氣乍暖還寒,來自西伯利亞的西北風與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不斷“交鋒”,靜臥于東海一隅的溫州平陽南麂列島,在奔涌的浪潮中,蘊藏著勃勃生機。

  南麂列島大檑島卵石灘一側的山坡上,青蒜般的碧葉叢裏,野生水仙花正迎著海風搖曳起舞,目之所及,一片迷人的海島野趣。因為這漫山遍野的水仙花,大檑島還有個浪漫的名字——水仙花島。

  沿著海岸線遠眺,漁村、礁石、海鳥,天邊的流霞和鍍金的洋面,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

  不久前,在第27個世界濕地日上,南麂列島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是繼西溪濕地之後,浙江省的第二個世界級濕地,也是我國目前距離大陸最遠的世界級濱海濕地。

  遠離陸地的南麂列島怎麼會屬於濕地,為何能稱之為“貝藻王國”,又何以躍升為世界級?背後故事,我們一起探究一二。

  天選之地:得天獨厚的“貝藻王國”

  南麂在哪?

  27°24′30″N至27°30′00″N、120°56′30″E至121°08′30″E……這些嚴謹又有些冰冷的數字,很難描繪南麂列島的詩意和豐饒。

  碧海仙山、貝藻王國。從位於平陽鰲江的碼頭出發,航船行駛約55公里,看盡藍海碧波,遇到成群的海鳥追隨,就來到了南麂列島。83個島礁星羅棋佈,俯瞰南麂主島,其外形像一隻奔跑的野麂。

  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以海島著稱的南麂列島為什麼會被列入濕地生態系統?

  在1971年簽訂的《濕地公約》裏,曾對濕地有著明確的表述,除了我們日常知道的河口、湖泊、沼澤等濕地類型,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南麂列島地理位置優越,生境獨特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尤其貝藻類區係組成複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稀缺性、獨特性;海洋鳥類的種類眾多,也是眾多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這些生態區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都符合國際重要濕地認定標準。”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陳舜解釋道。

  南麂列島濕地距大陸55公里,濕地類型包括永久性淺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沙灘、礫石與卵石灘、灘塗等,主要保護對象為海洋貝藻類、海洋性鳥類和野生水仙花類及其生態環境,是我國主要的海洋貝藻類的天然博物館、基因庫和南北物種引種馴化繁育基地。

  南麂列島有什麼?

  “貝藻王國”“藍色牧場”……關於南麂列島的描述,總是與生物多樣性掛鉤。

  處於台灣暖流和浙江沿岸流的交匯處,加之海島地形引起的上升流相互交匯,將海底餌料帶到表層,南麂島也因此成了海洋生物的樂土。

  “南麂列島最大的特色就是作為島嶼的生態優勢,區域位置得天獨厚,加上長效保護,這裡保留了豐富的種質資源,是一座海洋生物物種的天然儲存庫。”提起南麂列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主任徐奎棟讚不絕口。

  據最新的生物名錄整理統計,濕地範圍內已鑒定有海洋生物2155種,包括貝類422種、大型底棲藻類186種、魚類393種……“這2000多種記錄生物,也許只是南麂海洋生物庫的冰山一角。”徐奎棟感慨。

  總面積不足全國島嶼面積的萬分之二,但分佈著最多最獨特的貝類與藻類種類,黑葉馬尾藻、頭狀馬尾藻、浙江褐茸藻等被鑒定為世界新種,熱帶、亞熱帶、溫帶等不同溫度性質的貝殼都在這裡並存。

  “青蚶、條紋隔貽貝、棘刺牡蠣、疣荔枝螺、花棘石鱉……一塊巴掌大小的岩礁,就有十幾種生物。”提起南麂豐富的生物資源,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海監支隊研究室主任陳萬東如數家珍。

  南麂列島的水鳥種類也很豐富,黑尾鷗作為遷徙季節的常客,每年在下馬鞍島能穩定地記錄到3000多只。在2022年6月,南麂列島保護區科研人員首次記錄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9月,浙江省自然博物院中華鳳頭燕鷗研究與保護團隊在南麂列島濕地調研時,還首次記錄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

  科研與保護:向大海要答案

  南麂列島之所以能站上世界級舞臺,除了自身位置及自然稟賦,持續科研探索帶來的支撐與保護,也是重要原因。

  “關於南麂列島的科學考察和調研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作為原總工程師的蔡厚才,今年已經是他進入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第30年。1993年4月,他離開原浙江水産學院的教職,來到家鄉南麂島。

  1923年,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中科院秦仁昌教授在當時的南京金陵大學林學系當學生時,就曾在南麂列島的海灘上採到大量野生的水仙鱗莖帶回南京栽培。1932年,在《中國沿岸腹足類初步記錄》的綜述性文獻裏,就有南麂列島的一種腹足類(角蠑螺)的記載,這是涉及南麂列島貝類的最早科研報道。

  優越的生態價值,讓一批批國內外專家學者慕名而來。1955年以來,南麂列島已經見證了100多次科學調查考察,有上千人參與其中,“這些科考為南麂列島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基礎資料,也讓南麂列島更加聲名遠揚。”蔡厚才説道。

  “2002年我從海洋化學跨界到海洋生物,第一次出海野外調查就是這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曾江寧回憶,當年的南麂列島之行,為自己20多年來的海洋保護地研究拉開了序幕。如今,他依然帶領著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探索新時期的保護方案。

  和曾江寧一樣,很多海洋科研人都與南麂命運交織。在他們的眼中,南麂列島這座生物寶庫別具魅力。

  以“南麂”命名的南麂側鏈藻,分佈在小柴嶼的岩礁中潮帶。來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後李宇航在南麂列島進行科考調研時,發現了這個藻類新種。依託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科研工作者們陸續在南麂發現了硅藻5個新種、5個中國新記錄屬、24個新記錄種,以及10個線蟲新種。

  “新物種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自然産出,是生物多樣性本底認識的重要一環,不斷發現的新物種是保護區的名片。”徐奎棟説,海洋生物多樣性既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又受人類活動的脅迫,摸清現有的物种家底,可以為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演變提供依據。

  如何提升保護區的知名度和科研水準?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保護好生態系統,通過研討會、院校合作持續擴大“朋友圈”。這些年來,南麂列島保護區常態化開展生物和生態監測,打造貝藻類、魚類、島嶼陸生動植物及海洋生態環境等監測數據庫,除此以外,貝藻類、“藍色碳匯”、野生水仙花、石斑魚人工繁育等200余項海洋科研課題,正在逐步推動南麂列島生物多樣性的持續修復。

  “有了院士坐鎮,我們的底氣更足了。”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陳舜介紹。2018年以來,以宋微波、麥康森院士領銜的院士工作站落地保護區,通過吸收國內、國際海洋自然保護地成功的發展理念和經驗,由院士和知名專家組成的南麂列島保護區專家諮詢委員會,正在研究謀劃這裡的生態保護、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未來,這裡將為全球的海洋生態保護探索“南麂方案”。

  共識:人與海共生

  保護南麂列島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關鍵是尋求人與海之間的平衡。

  千百年來,浙江的島民們耕海牧漁,盡情享受著大海無私的饋贈。曾幾何時,隨著海洋生態污染和過度捕撈,讓這片海域面臨著“東海無魚”的危機。

  “30年前剛上島時,新碼頭附近的山上,漫山遍野曬著不能吃的小魚小蝦,漁民們曬乾賣給別人做雞鴨飼料,島上的腥臭味鋪天蓋地。”蔡厚才至今仍記得第一次上島時的情形。

  任由漁民無度捕撈,無疑會破壞生態;全面禁錮漁業發展,島上數千漁民的生計何以承載?守護生態的同時保護原住民的生計,是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從成立之初就面臨的兩難命題。

  由於長期缺乏保護和過度捕撈,本地主要魚種大黃魚數量急劇減少。漁歌不歡,對於海的變化,島上的居民總是第一時間感知到。每次捕魚,需要前往更遠的洋面,等待的時間越來越長。以前隨處可以撿貝殼的沙灘,貝類的蹤跡也逐漸減少。

  靠海吃海的漁民,連維持生計都成了難題。“沒有魚,那我們就開始養魚,我們試著養殖過20多種魚和貝類。”蔡厚才回憶。首先被引進的,是當時在南方價格奇高的鮑魚、櫛孔扇貝,但是南麂海域水溫對櫛孔扇貝而言偏高,扇貝苗不能度夏而大量死去,鮑魚也因附著生物太多而生長不佳。

  從未正式做過海産品養殖的南麂島,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試驗。經歷了生態養殖的曲折探索,大家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大黃魚。這條“遊”上過G20峰會餐桌的大黃魚,如今已經遊出了一個2億多元的産業。

  伴海而生、因海而興。每到夏季,慕名而來的遊客讓南麂的漁民看到了更多可能,他們紛紛上岸,辦起了農家樂、漁家樂。

  “哪還有我們這麼漂亮的海島?這裡能滿足你對星辰大海所有的想像。”東方岙村的村書記鄭榮貴的話語裏滿是自豪,依託附近的三盤尾景區,村裏也引入高端民宿發展旅遊。

  人與海共生,守護碧海藍天就是守護自己的家,這已經成為島民們的共識。島上4個村都自發成立了義務巡護隊,趁著閒暇,島民們總會開著自家或大或小的船隻駛向海洋,巡查、舉報非法捕撈,勸阻遊客和居民非法採集貝藻類。

  隨著生態保護、特色養殖和特色旅遊的發展,南麂正在描摹自己的全新面貌。

  向東就是大海,浙江6500公里的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一。南麂列島,是浙江海域眾多海洋生態系統裏的一個縮影。

  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對於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來説,只是拿到了又一張通往生態保護的“進階”入場券。“國際重要濕地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契約,對我們的生態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陳舜説道。通過30多年的發展,從原先單一保護貝藻類,拓展到海洋性鳥類、野生水仙花,接下來,還會有爬行類、哺乳類的珍稀大型動物進入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的保護視線。

  “最重要的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保護維繫生物地理區係特徵的關鍵生物種群。”曾江寧説道。南麂列島登上世界濕地這一舞臺後,接下來該生態系統的區係特徵、種群變化必然會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更要將南麂列島的保護與研究放入更開放的視野,從東海、長三角延伸至西太平洋,探索人與自然的共生之路。

  如何為濕地保護提供更充足的法治保障?早在2021年,溫州就將“濕地保護立法”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今年1月底已經形成辦法草案,將在6月前完成全市濕地保護立法等政策制定工作。

  深入保護和修復南麂列島國際重要濕地生態,全面推進南麂列島“美麗海灣”建設,啟動貝藻基因庫建設,開展生物多樣性潮下帶監測及藍碳數字平臺建設,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推動濱海濕地申遺……隨著南麂列島站上世界舞臺,當地正在謀劃更大的未來。

  路雖遠,行則將至。向著大海求索,只要方向是對的,我們總能找到答案。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 汪子芳 共用聯盟·平陽 蔡玲瓏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