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媒,浙江要打通自己的“奇經八脈”。
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要高標準建設現代水利設施網;“率先完成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也出現在今年浙江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記者了解到,《浙江水網建設規劃》(下稱《規劃》)已獲省政府批復,首次正式從全省層面系統謀劃、構建水資源互聯互通、互調互濟的格局。目前,經水利部審核,浙江已成功入選國家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
浙江水網,是怎樣的一張網?近日,記者探訪各地,追尋浙江水網的秘密。
一張縱橫古今的網
河湖密布、江海通達是浙江水網的天然底色。透過近兩萬字的《規劃》,可一睹浙江水網的基本脈絡。
先從降水説起。從全省來看,浙江降水豐沛,並不缺水。但最大遺憾就是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時間上看,年內梅汛期和臺汛期雨量集中,約佔年度降雨總量的70%;年際間降雨變化大,豐枯年水資源量相差近3倍;空間上看,降雨自西向東,自南向北遞減,西南衢麗地區多年平均降雨量是東北紹甬舟地區的1.25倍。此外,由於浙江地貌多變、水情複雜,洪澇、泥石流、風暴潮等災害時常來襲。
再看水網之“骨架”。自北而南,苕溪、運河、錢塘江、甬江、椒江、甌江、飛雲江、鰲江這八大水系縱橫交織,遍佈之江大地;全省河流長約14萬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達到865條;57個常年水面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主要分佈在環杭州灣兩岸的杭嘉湖平原和蕭紹甬平原。
人與水的故事,貫穿于浙江的歷史。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在兩山之間的谷口位置築起11條水壩,使其發揮防洪、運輸、灌溉等功能,如今它名叫“古城週邊水利系統”,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百尺瀆,奏江,吳以達糧”,這條記入《越絕書·吳地傳》的“百尺瀆”,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錢塘江北岸開鑿的首條人工渠道,溝通了吳越兩地,把浙江的運河史定格在2500多年前;1500多年前南朝蕭梁時期,人們興建通濟堰攔截上游松陰溪水,至今依舊灌溉麗水碧湖平原6萬多畝農田……
在中國水利博物館頂層展區,巨大的龍鈕印章四週鐫刻著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記·河渠書》,館長陳永明時常駐足於此,向參觀者講述古人治水功績。在他看來,不同時期留下的水利設施,都蘊含著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探索,在不斷完善的水網格局裏,可窺見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
到了近現代,浙江水網骨架不斷夯實,迴圈也更加暢通,為浙江發展打通了經脈。1960年4月,新安江水庫壩落在銅官峽,連綿群山化作了大湖中的小小島嶼。216億立方米的庫容,也讓它成為浙江水庫中的“老大哥”。20世紀70年代,30萬大軍徒手開挖長山河,“北水南排、低水高走”的杭嘉湖南排工程在嘉興開始建設。1990年11月,烏溪江引水工程全面開工,30餘年來,這個工程從烏溪江源頭出發向東跨越衢州、金華兩市五個縣(市、區)的20個鄉鎮,滋潤灌溉了72萬畝農田。2019年9月29日,千島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杭州城市供水格局從以錢塘江河口為主的單一水源供應,轉變為千島湖、錢塘江河口等多水源供水。千島湖水帶給杭州人的美好,交匯在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全新圖景裏。
它們,構成了浙江水網堅實的家底。《規劃》顯示,浙江現有水庫4277座,其中200座大中型水庫控制全省47%的山區面積,苕溪、曹娥江等流域設有5個蓄滯洪區,它們形成了水網的“盆”和“塔”。2184公里的主要江河干堤、沿海2014公里海塘和沿線48座大中型口門泵站,則構成了浙江水網防洪排澇禦潮的骨幹屏障。
一張重塑資源格局的網
當代人將為水網擘畫怎樣的藍圖?細讀《規劃》,“完善水資源調配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核心理念躍然于紙上。
在省水利廳計劃處副處長邢雲的辦公室墻上,貼著一張浙江水網總體格局圖。圖中的紅色線條勾畫出浙東、浙中、浙北3條水資源配置通道,共同構成浙江“南水北調、西水東送”的通道。“目前已經完成的部分包括浙東引水工程和千島湖配水工程,引水長度超過600公里,每年可供水18.7億立方米。”邢雲説。
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浙東沿海地區,曾一度因水資源緊缺而導致發展受到限制。幹線總長323公里、橫亙大半個浙江的浙東引水工程,將富春江水分南北兩路並行,北線經曹娥江到慈溪,南線經曹娥江到寧波以及舟山,真正實現了“一江春水向東流”。
記者曾在2022年夏季前往浙東引水工程龍頭——蕭山樞紐。當時浙東引水工程已連續向東引水97天,蕭山樞紐站連續兩個月保持5個泵站全開,累計引水2.57億立方米。“工程惠及杭州、寧波、紹興、舟山等4個市18個縣(市、區),1750萬人口因此受益。舟山每天約40萬噸的用水量,有26萬噸依賴浙東引水工程。”省錢塘江流域中心副主任柯斌樑表示。
水網實現互調互濟,不僅有利於保供水,還能有效防禦洪澇災害。2022年防禦颱風“梅花”期間,姚江水位突破歷史極值,寧波正是通過水網調度、騰挪庫容,釋放了1.5億立方米的調洪能力。當前,寧波已通過水庫群聯網聯調形成市域“環狀”供水網。寧波市水利局局長張曉峰算過一筆賬,在寧波水庫群聯網聯調西線工程(一期)建成後,通過聯網優化調度,每年可增加優質原水3700萬立方米左右,這相當於不佔一寸土地,增加了一座“隱形”的中型水庫。“為了進一步提升水資源利用率,我們還在推進再生水聯網聯調。根據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再生水用於工業用水量提升至每年1億噸。”張曉峰説。
眼下,60個重大項目加快開工,115項重大在建工程與時間賽跑,118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銜枚疾進……浙江正以“適度超前”的原則不斷重塑全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位於東苕溪右岸的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完工後可將防洪標準提升到200年一遇,實現拒山區洪水于平原之外,與經濟要素高度集聚的杭州西部主城區發展相匹配。浙西南又一座“防洪重器”——總庫容為1.3億立方米的麗水蓮湖水庫項目建議書已通過審查。該水庫建成後,通過與緊水灘等大中型水庫聯合調度,可提升甌江流域沿線麗水市區、溫州市區、青田城區及海口鎮等地的防洪能力。結合配套通濟堰補水工程,該水庫又可為甌江流域水生態調度、提升流域水生態環境提供水源保障。
“通過聯網、補網、強鏈,構建‘三縱八橫十樞’的總體格局。”邢雲透露,3條水資源配置通道將在2035年全面建成,溝通錢塘江等八大水系和10余個重要水庫樞紐節點,使自然水系、水利設施交互成網,屆時能為寧波、舟山、金義都市區等地供應30億立方米優質水資源。
一張實現價值轉化的網
浙江水網加速佈局,也為水資源價值轉化帶來無限可能。
早在2000年,一場義烏與東陽之間的水資源交易開創了中國水權制度改革的先河,一度引發不小的討論。人們從此意識到:水,不僅可作為一种經濟要素在區域間流動,還能以多種形式實現價值轉化。
隨著轟鳴的挖掘機在松古盆地上挖槽埋管,麗水松陽一條水資源價值轉化的全新路徑正在加速推進——總投資28.6億元的松陽水網綜合治理工程。“原本坡度過大、水利條件不足的土地將有條件轉化為優質耕地。”松陽縣水利局辦公室主任李韜告訴記者,當地政府著眼于糧食安全,與項目公司敲定了一份特許經營協議:經開墾改造,符合條件並驗收通過的土地將被賦予新增土地指標,在省內跨區交易,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共贏。經初步測算,該項目預計整理土地14135 畝,按十年批次漸進完成,每批次均可帶來數億元收益。
天色將晚,走在松陰溪岸邊的濱水綠道上,樹木影影綽綽,水聲和鳥叫相得益彰。這條總長60公里的綠道,將依次經過青龍堰、午羊堰等水利工程景觀和獨山、鷹嘴潭等自然人文景區。沿著松陽縣水網,當地還將建設綠道立交“網路”,整合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傳統村落等文旅資源,舉辦山地自行車競速賽、半程馬拉松等國家級及省級體育賽事,催生運動休閒遊、生態農業研學遊等新業態。
在水鄉嘉善,一張生態清水網正逐漸成型,不斷推動當地産業提檔升級。2022年,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落地嘉善。團隊組建、實驗室裝修、儀器設備採購、功能服務配套……創新中心主任范驍輝忙得不亦樂乎。他告訴記者,目前浙江大學未來食品、未來健康、未來設計、未來區域發展四大實驗室已先期入駐,今後將導入高端人才300人,推動實施“鯤鵬計劃”人才引進,推進各實驗室申報浙江省“尖兵”“領雁”等科技攻關項目。
“我們要把水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科創的競爭活力。”嘉善水利局總工程師彭小安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水系圖:以交匯點處祥符蕩創新中心的樹狀水系作為嘉善縣河湖水網的生態綠谷,南北向和東西向分別串聯沿線泥魚蕩、北祥符蕩以及汾湖湖群、沉香蕩湖群等水域。如今,這個水網生態綠谷已成功引進了清華長三院創新中心、浙大智慧綠洲、嘉善復旦研究院等高端科創載體,接下來還將高標準建設世界級科創湖區。
各地工程快馬加鞭,一個令人無限期待的未來正照進現實。根據《規劃》,到2035年,浙江將實現縣縣喝上水庫水,重要城市實現多源供水;縣級以上城市防洪全部達標,全省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特大水旱災害的能力;重點河湖生態流量全面保障,全域建成幸福河湖,最終建成精準協同高效的智慧水網。“在未來,水網將像電網、高速公路網一樣,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變革。”省水利廳計劃處處長許江南説。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朱承 胡靜漪 通訊員 鄭盈盈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