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是一座擁有青瓷之都、寶劍之邦等眾多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寶劍文化、青瓷文化、香菇文化聞名於世。自古以來,龍泉人文昌盛,宋天聖至鹹淳251年間,龍泉一縣就出進士248名,是中國科舉史上的一大奇觀;“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千古絕唱便出自南宋龍泉詩人葉紹翁;北宋著名政治家管師仁,龍泉後甸村人,其第36代孫莫言,是第一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旗幟鮮明的文化特色,成就了文化龍泉。2013年以來,隨著文化禮堂建設的興起,文化的傳承更是綿延到鄉村的角角落落。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龍泉市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按照“一村一品、一堂一色”的佈局,堅持“建、管、用、育”一體化的培育,全力推進文化禮堂建設,賦予了農村文化嶄新的生命力。
如今,農村文化禮堂已經成為龍泉鄉間教育的“大課堂”、鄉風文明的“大禮堂”和凝心聚力的“大會堂”。三年間,共建成集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禮堂46家,實現鄉鎮全覆蓋;榮獲了“2014年度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積極縣(市)”和“2015年度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進縣(市)”稱號,“文化禮堂精神家園”成為基層宣傳文化工作響噹噹的品牌。
建:創新為源,
文化禮堂成果豐碩
走進蘭巨鄉仙仁村,就能看見兩座大樓並排而立,一座天橋將兩座大樓連接在一起,天橋上寫著“仙仁村文化禮堂”幾個大字。內設的,除了便民服務中心、多功能室、農家書屋、棋牌室、書畫室、遠教中心、鄉村大舞臺,還結合長壽村的特點,特別建起了養老服務中心、婦女創業園、壽星榜、村史榜等。
村委會主任邱宗金説起文化禮堂一臉興奮:“文化禮堂現在不僅是村民的精神家園,還是一塊長壽金字招牌,外地遊客到我們村,看到這麼多老人年紀這麼大了還在這裡做來料加工,或是其樂融融地下棋、喝茶、看電視,都覺得特別美好。”
2013年,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被列入省政府十大實事項目後,猶如一陣東風,吹遍了龍泉廣袤的農村大地。借著這股東風,龍泉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週密謀劃,把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制定了《龍泉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規劃(2013-2017)》,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企業和社會熱心人士捐資”的資金籌集機制,組建了專家指導團,構建形成穩定的工作載體和保障機制。
在設施佈局上,龍泉市以“一堂多能、一室多用、靈活多樣、功能齊全”為原則,按照“村級文化綜合體”的概念,科學設置文化功能及配套。為了規避文化禮堂建設千篇一律的問題,還鼓勵各村做活文化,根據實際增加1個以上的特色文化載體,使青瓷文化、寶劍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孝道文化、養生文化、長壽文化、竹文化等特色文化,得到更加淋漓盡致的具化和延伸。
在資源整合上,龍泉從實際出發,不刻意求大、求新。新建場所選址一般利用村委會辦公樓、老會堂、老廠房等設施資源,如岩樟鄉鄭莊村的文化禮堂,是一座空置了200多年的邱家大宅,通過修繕改造,不僅讓明清古建築得以保護,充滿古色古香的獨特魅力,而且成為該村文化新地標。同時,整合“五強五網”“三改一拆”“六邊三化三美”“送器材下鄉”等重點工作的項目、活動資源,在軟硬體上實現共建共用。
文化化人,富民壯村,眼下,龍泉這些或新建、或擴建的文化禮堂,正切實地改變著村民傳統的農耕生活,逐步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弘揚精神文明的主載體、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平臺。
管:服務為先,
堅強後盾多方保障
準備好每晚在文化大禮堂裏播放的影片,是住龍鎮住溪村專職文化管理員李文龍的日常工作之一,碟片架子上,《閃閃的紅星》《洪湖赤衛隊》《紅燈記》等經典紅色電影整齊排列著。李文龍介紹,每場電影都會有7成以上的上座率,很多老人都是一吃完晚飯,就帶著孫子孫女過來“佔座”。除了放電影,李文龍也承擔著策劃、組織村裏舉行文化活動的任務。
在龍泉,像李文龍這樣的文化禮堂專職管理員,每個文化禮堂都配有一位。他們經各村民主推薦、公開競聘等程式,以年富力強、熱心公益、會管理、懂技術為標桿。龍泉市還創新推出AB崗管理機制,在配齊文化禮堂專職管理員(A崗)的基礎上增設B崗,B崗由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擔任,AB崗管理人員名單及聯繫電話一律上墻明示。A崗管理人員如果臨時離崗,則B崗人員必須代崗履行職責,確保文化禮堂時時刻刻有人服務。
“文化禮堂活起來,開門開放是關鍵。”龍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為武説,解決好“有人辦事”問題,文化禮堂才能真正用起來、活起來。
在落實“AB崗”基礎上,龍泉市建立了微信群工作交流機制,集合市級文化指導員、鄉鎮(街道)文化員、專家指導員、文化禮堂管理員四類人員,組建“文化禮堂線上”微信群,天天召開線上“現場會”。在交流重點上,文化禮堂管理員負責上傳文化禮堂動態資訊;市級文化指導員、鄉鎮文化員負責發佈文化活動資源資訊,接受各文化禮堂預約點播,做好“供給側”服務;專家指導員負責提供專業指導意見。
但是線上的交流,不能代替線下的現場。為此,龍泉市整合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在全市46個文化禮堂統一鋪設專線、安裝實時攝像,實現線上管理、隨時督查。宣傳部不定期發佈督查情況,要求各文化禮堂及時在微信群上傳整改落實情況,使文化禮堂活動常態常新,促進全市文化禮堂長效運作和可持續發展。
為營造濃厚的比學趕超氛圍,龍泉還綜合文化禮堂的基礎設施、管理制度、活動成效等因素,按照“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五個檔次,對文化禮堂進行評星定級並分檔獎補。
用:文化為魂,
精神家園價值顯現
“巍巍的天平山,遠瞻時代的前方……季山頭,崛起的山村,田野上充滿希望……”4月20日傍晚,安仁鎮季山頭村,村廣播響起,村歌《季山頭之歌》傳遍整個村莊。聽到熟悉的旋律,村民們三三兩兩齣家門,走向村文化禮堂。禮堂裏,村文藝骨幹季明環正領著十幾名“村姑”載歌載舞,看姑娘們腳步笨拙,看熱鬧的村民被逗樂了。
“村委決定7月份要舉辦一場‘村歌卡拉OK大家唱’活動,所以這段時間喜歡唱歌跳舞的村民都聚在這裡練嗓子。”村黨支部書記季榮芳自豪地説,自從建起了文化禮堂,村民在文化思想和文化活動的熏陶中,凝聚力更強了,現在村裏什麼工作都很好開展了。
為了用好文化禮堂,龍泉市一方面強化功能表式的“送”,把群眾“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來,制定《龍泉市農村文化禮堂服務功能表》,組織文旅委、文聯、社科聯等責任單位開展一年四季送演出、送電影、送圖書等“六送”活動,帶動農村文化禮堂活起來。
另一方面,致力於自主性的“種”,廣泛開展“種”文化活動,發動各文化禮堂舉辦“鄉村村晚”、製作“鄉村村歌”、排練民俗節目,精選一批優秀節目集中展演,並組織開展“我的家鄉”村歌大賽、“最美的我”廣場舞大賽等活動,使農村文化禮堂活動都有出彩的機會。
為促進相互交流展示才藝,龍泉在全市開展“文化走親”活動,19個鄉鎮(街道)組建19支文化志願者服務支隊,分成4個走親區,每個區內的文化禮堂相互走親、各曬節目,通過互比互學,帶動文化活動火起來,讓村民享受到更多“文化大餐”。
龍泉還積極利用好志願者隊伍,以“學校放假、禮堂開學”為主題,在文化禮堂建立“假日學堂”,由當地鄉賢、返鄉大學生、宣講員等成立輔導團隊,組織農村青少年開展主題實踐、假日悅讀、送教行禮、志願服務等四大實踐活動,目前已開展活動600多場次。文化禮堂正在改變一個村莊的氣質,成為集思想道德弘揚、文體娛樂、知識普及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
育:活動為媒,
禮堂文化“一村一品”
日前,在城北鄉東書村的文化禮堂裏,一場以特色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演出吸引了當地近百名村民前來觀看。經歷了300多年文化積澱的東書姜家木偶戲、龍燈、馬燈、花燈等民間藝術表演紛紛亮相,讓村民們大飽眼福。
東書村在文化禮堂建設中,以打造“木偶小劇場”為契機,充分挖掘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精髓,同時,將民間藝術教育與“春泥計劃”相結合,積極鼓勵大人、孩子從“賞民藝”到“學民藝”,在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將特色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代代相傳。
這也是龍泉市充分利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優勢,推進“非遺”文化進禮堂的一個側影。把非遺文化作為傳承村落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建築、內部展陳和文體活動等,讓村民記住鄉愁記住最美,也讓文化禮堂亮點紛呈。目前,竹垟畬族鄉金田村的“畬族文化”、小梅鎮大梅口村的“青瓷文化”、住龍鎮住溪村的“紅色文化”、蘭巨鄉仙仁村的“長壽文化”、石達石街道李山頭村的“農耕文化”、上垟鎮小黃南村的“竹文化”、龍南鄉蛟垟村的“香菇文化”等“一村一品”都已經初具規模,各個村每個月都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龍泉人文底蘊深厚,名家大師眾多,留下了許多好家規好家訓。為此,龍泉市廣泛開展“家訓村訓進禮堂”活動,發動各文化禮堂廣泛蒐集、編立家訓村訓,並將好家訓、好村訓在文化禮堂集中展呈。對家訓村訓編立有分量、展呈有品質、展示有亮點的農村文化禮堂,還按照不同等次給予獎勵。
不僅如此,龍泉還利用文化禮堂這個平臺,以“微講堂”“微公益”“微展覽”等“微系列”活動為載體,推進宣講培訓進禮堂,把黨委、政府的聲音傳達出去,把廣大群眾的心聲收集起來,形成獨具龍泉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宣講品牌。
同時,在農村開展“最美媳婦”“最美河長”“最美庭院”等11類“最美”評選活動,開展“孝老、生態、信用、愛心、文體、致富”六星文明戶評比活動,組織開展道德模範、“最美人物”進禮堂宣講活動,文化禮堂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高地。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深嵌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細胞正生機蓬勃。
來源: 浙江日報 | 作者:鄢鳴 王慶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