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溫暖中國·浙江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是“網路媒體‘走轉改’”的重要內容。“走轉改”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簡稱,其目的就是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只有“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只有俯下身彎下腰才能與百姓心貼心。
近日,溫暖中國·浙江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走進永康市大陳村、塘裏村和“最美河流”李溪,來自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等國家級新聞網站和新浪網、騰訊網、網易網等門戶網站以及金華新聞網、廣眾網等本地媒體的媒體人蹲點永康,用鏡頭記錄故事,用筆觸講述真情。
永康市大陳村是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塘裏村入圍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暖冬中的此次行程看上去是如此詩情畫意、舒心愜意,豈料在首站大陳村迎接城市媒體大咖們的卻是綿綿冬雨、瑟瑟寒風。然而,當他們得知這個曾經的“窮鄉僻壤”就在短短幾年,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3A級旅遊風景區,不僅有文化禮堂還有創匠工場,不僅有傳統民宿還有精品民宿,並準備斥資幾千萬打造兒童樂園時,他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噪動”,放棄午休的時間,“逮住”村支書採訪,頂著風雨,進村入戶;參觀創匠工場、文化禮堂,參看“永康大話”“春聯進萬家”;夜晚“挑燈”奮戰,廢寢忘食,“齊刷刷”地發稿,似乎不甘落後地要向大家證實網媒高效的“生産力”。
此次溫暖中國·浙江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是“網路媒體‘走轉改’”的重要內容。“走轉改”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簡稱,其目的就是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只有“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只有俯下身彎下腰才能與百姓心貼心。永康市大陳村、塘裏村這兩個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基層典型,正實實在在地衝擊著這些媒體人的觀感。“大陳村非常時尚、美麗,很多小地方都充滿創意,真的顛覆了我以往對農村的傳統印象。”央廣網浙江頻道作者謝夢潔説。採訪團成員、來自麗水廣電臺的黃敏瑤説,永康結合文化禮堂,倡導鄉風文明,在傳統中融入時尚的元素,很有創意。“以前總覺得典型很難找,其實走進農村、走到農戶家中,就會發現閃光點無處不在,村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改變,都在展現新農村建設的成就。”金華新聞網的潘毅表示在不長的蹲點時間中他就發現了兩位“新聞人物”:74歲永康老木匠陳明中,4年前考取了駕照,帶著妻子玩起了時下流行的自駕遊;37的企業主徐敏則因為文化禮堂活動,重拾了兒時夢想,提筆寫出的春聯會被村民拿上使用。
網際網路是一個社會資訊大平臺,凝聚共識工作不容易做,建設網路良好生態任重道遠。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網路媒體衝鋒在前,義不容辭。學習運用群眾語言,創新改進網上宣傳是重要途徑,堅定理想信念,不當“紳士”當“戰士”是根本保證。在永康塘裏村,村支書“老孫頭”卻用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詮釋著共産黨人的精、氣、神。只有360多人的小村,放在“村堆”裏毫不起眼,7年間,卻像犄角旮旯裏冒出的一棵春筍,呼啦啦就長成了永康的“明星村”。村支書孫朝廳成為當之無愧的“明星”治村導師,尤其是其“因陋就簡”工作方法,讓“村集體經濟薄弱”成為不了“村官佔著位置不幹事”的擋箭牌。將牛欄改為畫廊,將舊磚舊瓦堆砌為一個個無處不在的街角小品,將村裏閒置的老房改造為古樸典雅的“三巷九院”,更有甚者,將“本保殿”改為“黨群服務中心”,對“不信馬列信鬼神”的不良風氣予以迎頭痛擊。所以,在因為時間原因不得不結束對村支書“老孫頭”採訪工作時,某網媒作者忍不住喊道:“這麼好的典型,請多給點時間讓我們採訪下吧”。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新聞輿論工作職責重大,使命光榮,網媒工作者更是處於前沿陣地,知易行難。讓我們時刻銘記永康“孫老頭”的戰鬥精神,淬煉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忘理想初心繼續前進,真正成為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者。
來源: 金華新聞網 | 作者:胡偉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