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曝光臺 新聞詳情
“為患者加號看病”短視頻氾濫,“流量病”應該怎麼治?
發佈時間 | 2024-06-12 09:47:14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多名網紅醫生在自媒體上講述自己幫助患者的經歷,短視頻文案卻完全雷同。記者發現,至少有20名網紅醫生發佈過此類情節雷同的視頻:患者從遠方來,不會預約也不會掛號,打算在候診區留宿一宿,醫生看其可憐為其加號看病......這些文章或視頻的標題幾乎一模一樣。

  “看診視頻”為何情節雷同?“流量病”應該怎麼治?

  捏人設、圖流量

  “給患者加號”短視頻氾濫

  一名擁有40多萬粉絲的兒科醫生郭某,在其認證自媒體平臺上發佈視頻——

  郭某從門診下班後,發現候診區有一對從廣西坐火車趕來看病的母女,因不會掛號準備夜宿候診區。他出於同情,加班為孩子看病並開方。母女離開後,有助理問他行為是否恰當,郭某表示:“我挨的僅僅是批評,病人承受的事更多。”

  在視頻的評論區裏,不少網友為郭某的行為所感動。

  抗癌科普達人、河南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陳小兵對記者表示,自媒體文案如果完全雷同,很可能涉嫌造假。發佈這些短視頻的醫生可能受到第三方商業公司的挾制,但也不排除他們默許並主動參與了此類行為。

  在他看來,健康類自媒體的主要職責應該是科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醫學。至於給病人加號這類事情,是醫生工作中的日常,無須刻意展示。

  記者在某網購平臺上檢索發現,有商家售賣“大健康爆款文案短視頻引流文案”,價格8元至29元不等。其中包含100多種健康類網路直播話術,包括互動話術、拋話題話術、製造共鳴話術等。

  △電商平臺上常見的短視頻文案包

  有自媒體從業者告訴記者,自媒體內容往往需要精心運營,才能獲取更高的流量,進而實現流量變現。一些運營自媒體的商業機構,擅長炮製看似暖心的劇情,利用虛假的故事矇騙網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表示,雷同文案在自媒體平臺上並不少見。“給患者加號”這樣的故事被大量複製,主要是為了博取網路流量。同時,這類短視頻的走紅,也反映了患者在求醫問診過程中的一種結構性情感需求。

  由商業運營機構打造的演繹作品

  須以顯著方式進行標記

  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等14個部門聯合發佈通知,明確規定要規範直播帶貨,凈化網路環境,加大對涉醫網路直播帶貨、資訊內容、傳播秩序等的監管力度,重點打擊違規變相發佈醫療、藥品、醫療器械等廣告,以及散播涉醫謠言等違法違規行為。

  一家知名短視頻平臺隨後發佈公告稱,打擊“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自導自演式造假”等違規行為,實行熱點內容核實機制,具體分為“熱點事件當事人核實”和“疑似演繹內容核實”兩項。該平臺公佈的案例中,對自編自導急救劇情的某整形機構醫生陶某開設的兩個賬號進行了無限期封禁。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近幾年,國家相關部門對涉醫類的自媒體賬號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涉及教育、經濟、衛生醫療、司法等相關領域賬號的註冊人,須向平臺提交相關職業資質、專業背景和服務資質。

  涉及內容演繹、虛構劇情的作品,平臺須要求發佈者以顯著的方式進行標注。

  根據相關規定,平臺應對這類自媒體內容承擔主體責任,對涉及違規的自媒體賬號背後的商業機構進行處罰。

  朱巍還表示,若想在這些領域收穫關注和流量,必須依靠專業知識和深入淺出的講解,而不是打造虛假的人設。通過造假獲取的流量,一定會導致違法、違規、失信等相關問題,註定難以持久。 

來源:央視新聞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