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開通了VIP會員,也需另外開通兒童會員才能聽兒童故事——據10月24日南方都市報客戶端報道,如今,一些音視頻平臺、電話手錶、智慧電視等均為兒童內容專設會員進行收費,但不少消費者體驗不佳,比如,不同終端兒童會員不通用,需要額外付費;會員種類易混淆,買錯種類不給退換;個別“精品”內容還需再付費購買;兒童會員未到期就提前截止會員權益……種種亂象之下,有娃一族被輕鬆“拿捏”。
對不少消費者來説,上述這些體驗並不陌生,從視頻平臺VIP會員有條件的“超前點播”,到智慧電視“套娃”收費;從對會員進行登錄設備限制、投屏限制,到會員價格“首月1元”的美麗陷阱,這些年,各類市場化網路視聽服務內容越來越豐富,但其中的套路似乎也越來越令人防不勝防,一些消費者滿心期待和歡喜地開通會員,後續使用過程中卻往往是“三步一小坎、五步一大坎”,想要一路“綠燈”、體驗舒適幾成奢望。
一些音視頻平臺何以屢屢上演如此“套路深深”的戲碼?
出於盈利和創新發展的需要,音視頻平臺確實有不斷改進、細化服務種類和內容的必要,問題是,這每一步細化都得由消費者埋單嗎?是否存在打著細化服務的旗號套路用戶的情況?一些音視頻平臺增加收費項目的背後,有維護相關音視頻內容版權的考量,也有防範、打擊賬號租賃等黑灰産業的因素,但若因此對所有用戶都一刀切地加以區別和限制,影響所有用戶的使用體驗,恐怕得不償失。
市場經濟之下,商家相關增值服務當然可以收費,但要在依法合規、質價相符、充分尊重用戶知情權的基礎上進行。打擊賬號租賃、維護內容版權應該支援,單靠收費未必是良策,資訊時代,借助大數據測算等方式應該更科學、精準。諸如隨意縮減會員權益範圍、權益範圍變更不予提示、對權益內容採取隱性告知等做法,已經涉嫌違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等。
“會員權益計劃趕不上變化”“已到嘴邊的鴨子被吊得越來越高”“欲多收錢,何患無辭”……類似情況已然成為當下音視頻會員經濟的主要痛點、槽點。時下,隨著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音視頻服務平臺的發展空間愈發廣闊。不同的平臺掌握的資源不同、推出的服務各異,如何吸引用戶、黏住用戶,如何把好牌打好,以優質內容和舒心服務取勝,而非利益至上、玩轉套路,如何把握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是相關商家和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這可能影響行業發展的未來。
近年來,消費者走過的商家的“套路”實在不少。今年8月,針對被公眾詬病已久的電視“套娃”收費問題,國家廣電總局開展了專項整治,明確了三個階段的任務,確保“治得住、不反彈”。事實上,“治得住、不反彈”應該成為治理各種消費套路的共同目標,這不僅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技術監管、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範,而且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復盤與反思,適時調整發展路徑和行銷策略,提升用戶體驗,提高行業口碑,助力相關市場競爭更法治、更有序、更公平。比誰的套路深、比誰的心機重,對任何行業來説都可謂一種病態。
最近,一些地方的用戶發現,看電視回到“老早的樣子”了——開機後可以直接全屏播放節目;“雙十一”購物節點,不少電商開始提供一目了然的優惠方式,讓消費者不必再絞盡腦汁做算術題……簡單、直接一些,多好!
毫無疑問,消費者想走的是商家的“直路”,“陽光”一些、透明一些、磊落一些。這一條,任何消費領域都適用。
來源:工人日報 | 撰稿:韓韞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