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名錄“摜牛”傳承人韓海華
身板如鐵塔般高大結實,齊整的花白背頭,一絲不茍的絡腮鬍子,雙目炯炯有神,眉宇間透著英武之氣——這位被稱為“中國式鬥牛”的首創者,正是國家級非遺名錄“摜牛”傳承人韓海華。
傳承摜牛技藝
韓海華1954年出生於嘉興,7歲跟著父親韓忠明練習武術,打七式拳,9歲拜入上海著名武術家李尊思門下,先後師從大紅拳傳人王亮臣、“中華武林百傑”大刀李青山,練習心意六合拳、查拳、摔跤等各路武藝。
10多歲起,韓海華每天都在自家門前的空地上練習,早晚不輟,家門口的電線桿常常被拳擊得劇烈顫抖,導致屋裏電燈忽明忽暗。他平時和師兄弟比賽摔跤不過癮,有空還要跑屠宰場去比摔牛,由此與“摜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韓海華“摜牛”
“摜牛”又稱摔牛,由摜牛士赤手空拳與牛搏鬥,並將牛按倒。這是嘉興回族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激烈而又驚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韓海華的兩位師父李青山、李尊思分別在上海大世界、武漢新世界等娛樂場所表演“摜牛”,當時的“摜牛”是武術家用來養家糊口的一門營生。
1953年,嘉興市中山廳體育場舉行聲勢浩大的“摜牛”表演,第二年的嘉興市第一屆運動會上也上演了“摜牛”節目。“摜牛”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
韓海華父親韓忠明是上世紀40年代嘉興回族“摜牛”高手。韓海華學習“摜牛”由父親啟蒙,後來又得師父李青山、李尊思指點。多年來,韓海華一直勤於練武,從未間斷鑽研“摜牛”技藝。
1981年,韓海華和師傅李青山代表浙江參加了全國首屆少數民族傳統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獲得人生中第一枚金牌。之後又參加了多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屢獲獎牌,名氣越來越大。
首創“中國式鬥牛”
韓海華的第一次正式“摜牛”表演是在1982年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少數民族運動會上。他一套漂亮招式將牛輕鬆按倒在地,吸引了全場目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讚揚道:“這個項目,不愧為‘中國式鬥牛’!”由此,韓海華成為“中國式鬥牛第一人”。
都説牛力氣大、脾氣倔、難制服,韓海華“摜牛”的秘訣是什麼?“有武術內功托底,有摔跤的靈活性,有硬氣功的爆發力,牛就可以被快速制服。”韓海華説,習武之人不能和人打架,而和牛打架是一件既能證明自己,又非常有樂趣的事情。
韓海華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表演“摜牛”
為使“摜牛”更具觀賞性,韓海華經過多年摸索,編排了一整套緊湊而精彩的“中國式鬥牛”程式:牛角吹響開場號——挑逗士牽牛進場,激怒鬥牛——主鬥士和助手上場,兩人合演打功熱身——由四面牛皮鼓擂響《壯行曲》,助手接過主鬥士的斗篷退場——主鬥士表演鬥牛,直到把牛按倒在地。
每次表演,韓海華都會對節目編程做出調整,包括專業背景音樂、服飾、道具、表演場景設置等,使“摜牛”表演更有戲劇效果。
研修武學40多年來,韓海華收了近千位弟子,在30多部影視劇中擔任“鬥牛士”及武術指導,他的“中國式鬥牛”、排打功、瘋魔鏟、醉八仙等武術項目被收入《中國硬氣功》《民族體育集錦》等記錄片。
讓“摜牛”牛起來
2007年底,“摜牛”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韓海華召回入室弟子,恢復“摜牛”基礎訓練。之後兩年內,南湖區武術協會和嘉興南湖中國式鬥牛發展有限公司相繼成立,嘉興“摜牛”開始有組織地教學和普及。2011年,“摜牛”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韓海華在指導徒弟“摜牛”
2009年,南湖新區管委會找到韓海華,結合船拳、馬家浜文化、“摜牛”等元素,編制非遺展演節目《南湖武魂》。同年10月,《南湖武魂》首次亮相,連演3場,反響熱烈。這樣市場化操作、舞臺化呈現“非遺”項目,在浙江乃至全國都是一個創新。
2012年6月1日,首屆“中國摜牛”全國邀請賽在嘉興淩公塘文化主題公園的中國鬥牛館舉行。來自浙江、上海、河南的20多名“摜牛”勇士同臺競技,比賽同期還舉行了嘉興“摜牛”學術研討會。
“摜牛趕上了盛世。”韓海華感慨道。闊別鬥牛多年,重新拾起這項技藝,韓海華想用自己的“中國式鬥牛”為嘉興的文化和旅遊做點貢獻。
目前,跟隨韓海華練習“摜牛”的弟子有30多人,獨具風采的中國“摜牛”、南湖船拳等非遺項目頻頻亮相大型慶典和公益活動,並在韓海華的帶領下走進校園,在6所大中專院校和中小學開展了校園傳承教學活動,將武術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摜牛”事業越來越精彩,韓海華立下志向:將“摜牛”項目“牛到海外”!
來源: 《今日浙江》雜誌 | 作者:陳哲峰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