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及QQ等社交軟體把人與人密切地連接在一起,大家共同組成了“朋友圈”。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別人發佈的資訊。
拿起智慧手機那一刻,我們就匯入社交網路,並被這股龐大的資訊流裹挾著,這股資訊流中,既有大千世界的趣味,也有真真假假的健康資訊。
去年,騰訊公司和中山大學的研究機構聯合發佈“2017謠言治理報告”指出,健康養生類話題一直是謠言重災區。其中,健康與養生、奇聞趣事、食品安全類謠言文章佔比最大。在食品安全類謠言中,有一條“塑膠紫菜”謠言高居榜首。醫療健康類謠言中,“癌症”出現的頻率最高。
那則“塑膠紫菜”流言以視頻熱傳,爆料人説,他買的紫菜嚼不碎、泡不爛、有腥臭味,於是斷定是黑塑膠製成,並對商家敲詐勒索。這條視頻讓很多人産生恐慌,不敢再吃紫菜。
針對此事,晉江市紫菜加工行業協會發表聲明表示,企業生産的紫菜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塑膠紫菜”等品質安全問題,將紫菜和塑膠混淆,是一種低級的常識性錯誤。
上述假資訊之所以誘人上當,就是網民以為自己“眼見為實”,但他們恰恰被自己的眼睛矇騙。20多年前偽氣功流行時,許多偽大師就是以魔術手法表演,讓大家“眼見為實”,以此欺世。
“塑膠紫菜”謠言剛過,“塑膠粉絲”的流言又來了,爆料人用燃燒的方式來辨別粉絲是否為塑膠製成,儘管這種驗證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但網民“寧可信其有”,再次産生焦慮、恐慌的情緒。
有專業人士總結,網路流言有四大套路:一是標題聳人聽聞,二是假冒權威,三是誇張恐嚇,四是鼓動煽情。這四條都是針對人們的心理弱點,鼓動人們的情緒,讓人覺得自己有義務轉發這個資訊來提醒他人,於是導致社交媒體上謠言滿天飛的情況。
識破謠言的根本方法是求證,求證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尋找證據,在得到科學證據前,我們理當保持質疑的態度。
“朋友圈”本是以信任為基礎的熟人圈,在“朋友圈”裏售賣假産品、打假廣告,公開地散佈有悖科學常識的資訊,是一種“坑朋友”的做法。拋棄理性,輕信盲從,傳播那些似是而非的流言,這就使朋友圈變了味兒,變成沒有信任感的、假話流行的江湖。
來源: 大河網 | 作者:劉永生 | 責編:李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