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侯鴻亮:一年十部戲 不如做成品牌

2015121009412186fb7_550.jpg

資料圖 《瑯琊榜》海報

  從去年廣受好評的《北平無戰事》,到今年“霸佔熒屏”的《瑯琊榜》《偽裝者》,這幾部電視劇有一個共同的製片人——侯鴻亮,而他最近製作的新劇《溫州兩家人》也頗受好評。佳作迭出的背後有何獨家秘方?作為新一代製片人,對於提高國産電視劇的水準,他有哪些心得?

  尊重觀眾

  只有讓那些已經不看電視劇的人回到電視機前,才能證明我們的價值

  我當製片人可謂半路出家,山東電視臺成立電視劇部後,我最初幹攝像,後來朝著導演方向發展。但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時,現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曾建議我改行當製片人,因為當時國內幾乎沒有像樣的製片人隊伍。

  那是2002年,製片人在劇組裏地位很低,主要管錢,不僅與創作關聯不大,而且還因為管控經費被導演、創作人員看作“敵對勢力”。十幾年過去了,經過不斷磨合,製片人的職能如今已經很豐富,從題材選擇、改編劇本到挑選演員、確定播放平臺、全産業鏈開發,都是製片人的分內事。目前,國內已經可以比較好地協調製片人和導演的分工,這為製作更多電視劇精品奠定了基礎。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能相繼推出《闖關東》《北平無戰事》《瑯琊榜》《偽裝者》《溫州兩家人》,時間跨越古代、現代、當代,題材不僅有家族史,還有諜戰劇、傳奇劇,口碑、收視都不錯,我覺得功勞不在哪個人,而主要得益於我們有一支很默契的團隊。從1993年結識導演孔笙到1997年李雪導演加入團隊,我們已經沉澱出一套獨家“秘方”。對於電視劇行業來説,優秀的創作團隊是第一位的。我想通過合理的市場規則,把我的創作團隊維繫在一起,這是出好劇的前提。

  我並不排斥跟我們團隊創作理唸有差異的作品,但特別害怕爛劇導致的觀眾流失。一旦觀眾遠去了,即使一年拍3萬集電視劇也是徒勞。近幾年,能引發全民關注的劇並不多。什麼時候,我們的作品能讓一些平常不看電視劇的人重新回到電視機前,才能證明我們這些從業者的價值。

  尊重專業性

  如果每部戲都能在表演、製作的專業性上更進一步,行業就會越來越好

  市場口味很多元,什麼樣的電視劇更容易成功?其實很難找到規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尊重專業性。

  孔笙是我們團隊的精神核心,我們作品中的價值觀、細緻風格很多是受他影響。孔笙和我都是攝影師出身,對畫面有近乎偏執的高要求。

  我不反對把電視劇當作商品,但它應是藝術商品。現在還有多少人重視光影藝術的運用呢?你能否運用視聽手段講好故事?你是否在意拍攝的場景、光線?光影藝術很多時候用語言無法表達,而很多從業者忽略了這些,為了追求速度恨不得兩天拍一集,我非常反對這種做法。

  以《瑯琊榜》為例,這是一個架空的故事,沒有歷史坐標,如何呈現古人的風貌?我們參考了大量史書,最終,服裝定在唐代以前,但美術和道具定到宋代以前;人物問候施禮的姿勢,讓禮儀指導選擇相應的最有代表性的方式,就這樣將電視劇框架慢慢填充起來。到了精神層面,我們希望觀眾不僅被人物的故事感動,還要被角色身上的精神所感動。比如,《瑯琊榜》中梅長蘇對家國情懷的理解、靖王對情義的堅持,都讓這部劇充滿“明亮”的精神感染力。優質的文藝作品,除了滿足市場需求、經濟收益之外,必須能給人觸動,這才是文藝作品最大的價值。

  拍攝《北平無戰事》時,我們要求,不管是鏡頭前的主要演員,還是背景上的群眾演員,都不能讓觀眾覺得齣戲。一些國産劇經常出現群眾演員亂來的現象,這體現了電視劇從業者在專業性上的嚴重不足。目前,國産劇已經基本實現商業流程的專業性,但如果每部戲都能在表演、製作水準的專業性上更進一步,整個行業的狀態就會越來越好。

  我希望,我拍的每一部作品都能成為一個“中點”,而不是終點,生命力能不斷延續,會有電影、有漫畫,以及其他衍生産品。與其一年拍10部戲、每部戲拍完又回到原點,不如爭取把每部作品做成品牌。

  尊重産業規律

  國産劇的盈利模式仍嫌單一,要延伸出更完整的産業鏈,用利潤反哺創作

  如今,電視劇行業成了低門檻行業。熱錢涌入,從外部行業進入這個領域的公司前赴後繼,掙快錢的浮躁心態很不利於行業生態。中國現在每年生産的電視劇中,幾乎有一半沒有播放平臺,而能播出的一半裏又只有50%能夠盈利,其中只有少數能産生比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比如,一種題材得到市場認可後,類似題材趕緊跟上,這很容易讓觀眾産生審美疲勞。近幾年,很多國産劇的粉絲都“改行”追逐美劇、英劇。值得注意的是,網劇從去年開始呈現爆發性增長,多樣的內容給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點擊量增長很快。

  此外,中國有獨特的電視臺生存環境。那麼多電視臺需要買電視劇去填充時段,但能提高收視率的好劇十分有限,因而就出現了好幾個臺同播一部劇的情況,也導致一些品質低劣的國産劇濫竽充數。“一劇兩星”政策推出後,本意是為了消化更多電視劇,但同時加劇了好劇的購買競爭。由於成本上升,一些電視臺只好把電視劇時段給了更容易吸引眼球的綜藝節目,反而擠壓了電視劇的空間。同時,收視率造假問題也令人擔心,一部作品的好壞應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判標準。

  作為産品,國産電視劇的盈利模式現在還比較單一,主要依賴版權銷售,如果以後能延伸出更完整的産業鏈,利潤就能反哺電視劇創作。對電視劇進行全産業鏈開發,市場前景廣闊,但仍有待發掘。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網浙江新聞 » 《瑯琊榜》侯鴻亮:一年十部戲 不如做成品牌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