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有個地名叫“留犢池巷”。説的是東漢末年,有個叫時苗的人到壽縣任縣令。他上任時,一沒坐轎二沒騎馬,而是乘一輛母牛拉的車。由於他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一年後卸任返鄉之時,那頭母牛生了小牛犢。臨行前,他把小牛交給了當地百姓,説:“我來時只有一頭母牛,沒有小牛。它是吃淮南草、喝淮河水長大的,它應該屬於你們。”老百姓不肯接受。百般推託後小牛犢還是留了下來!感懷的壽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清官,便把小牛飲水的水塘命名為“留犢池”,在牛犢出生地建了一座“留犢坊”,明代時,當地人又在“留犢池”旁蓋了一座“時公祠”以紀念,這條巷子也因而得名“留犢池巷”。
清清爽爽來,清清白白走。不屬於自己的不佔一絲一毫,這正是時苗能夠受百姓愛戴且史上留名的緣故。時苗在當地為官時間並不長,目前亦無詳細資料他在一年裏做了哪些事兒,但就從他因“留犢”而被百姓惦念之事,對其為人為事而可窺一斑,想必他也做了不少得民心的好事。無獨有偶,多年後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離任杭州時,發現存有西湖天竺山遊覽時撿到的2塊漂亮石頭,很是自責:如果人人都攜石走,滿足了“私賞”卻損害了山美。石不值錢,可卻玷污了名聲,這與貪有何異?為此他寫下詩句:“......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好一個“無乃傷清白”!封建士大夫的時苗白居易們,正是詮釋民國時期教育家陶行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典範。衍射至當下而議,為官一任就應捨棄私念去投入到潔身自好且為百姓辦實事“造福一方”的實踐中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把發展的輕重緩急置於腳下,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更不能徇私枉法。只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一個好官,才能像時苗那樣被百姓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産黨人的根本宗旨,被一代一代優秀者踐行著:奉獻青春、熱血乃至寶貴的生命。誰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人民群眾就把他記在心裏。“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草帽書記”楊善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等均如此。與之相反的,是個別人忘卻了初心伊始,視黨紀國法為煙雲,過多在乎個人利益而一頭扎進精心謀劃、無所不用的圍獵之中難以自拔,大搞權錢交易,“為官不正”自不必言,“造福一方”更無從談起。他們留下的是什麼?是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惡名。
為官一任,必須敬畏法規、敬畏人民、敬畏監督。唯敬畏,才可“三省自身”時時檢討自己的言行而謹慎行事,進而心無旁騖地廉潔修身、全心為民,造福一方。戰國韓非“心畏恐則行端直”、南宋朱熹“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就警醒世人要以敬畏修身正心;毛澤東當年視察浙江金華,借永康人北宋名臣胡則闡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績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這份清醒和堅定,就是心有明鏡、胸懷信念,有所畏懼有所追求。心有畏懼才行有準則,才能把“造福一方”踐行到底。鑒往可以知來,領導幹部理應從過往的教訓中反躬自省、時時惕勵。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為民服務,就是要從群眾最關心、最鬧心的困難入手;造福一方,就是辦群眾最暖心、最寬心的“小事”。“來一牛來去一牛,清風高節至今留”,從明代學者張靰的詩句再探時苗留犢典故,“立身中正、情牽於民”乃至真的詮釋。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路易 路遙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