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個特殊的日子,“揭黑”醫生張煜,在家鄉浙江衢州的一家醫院又一次脫下白大褂離職了。
張煜何人?就是2021年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工作時,因為寫長文對上海某醫生予以“醫療打假”質疑腫瘤治療中的不良醫療行為而陷入強烈輿論漩渦後被北大三院解聘的那位。
而這次在衢州某醫院,本已失業一年的他,也僅僅上班了三周,是“不想給醫院添麻煩”而被迫無奈主動辭職的。自打2022年3月被北大三院解聘後,在一年的求職中,他被十多家醫院和藥企婉拒,甚至要拋棄專業去做個醫學雜誌“編輯”,直到家鄉衢州接納。但沒有想到的是,從當年“揭黑”伊始,各種流言蜚語就伴隨著他至今:非法行醫、非法集資、惡意投訴等不一而足,所以逼得他又一次離開。
在此我們不説北大的“包容”如何,單就張煜的遭遇而論。
16歲考入北大醫學部、入行20多年的他,能夠考上北大且留在首都工作,無論智商和學業及後續的業務水準,想必不會太差的。但因為“揭黑”引發漩渦,不但醫療主管部門沒有發聲支援且成為所在單位的“不穩定因素”而被解職,屢屢求職未果而被迫遠離家人回到幾千公里外的故鄉任職旋而又離去,這樣的生存氛圍和工作環境倒頗值得玩味兒。一位學有專長的醫生,一位正義、因為耿直而為患者考慮者,説出了內幕的真相而陷入如此尷尬境地——在一個謊話騙話連篇的週遭環境裏,他甘願做了“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可愛的孩子而説了大實話。那麼,説真話有錯了嗎?為患者主持公道有錯了嗎?“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張煜所為,是其心靈最直接的表達,是其幾十年受教育所沐浴的真誠,是為人修養蘊積的散發,是“萬馬齊喑”中的吶喊。他這樣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了!筆者依稀記得數年前,也有京城某教授和東南沿海某省醫生,也是因為過於“耿直”而出走異國他鄉且很快安居樂業了——在某些“小環境”並不那麼令人可親可喜的情況下,才華者、正直者、諤諤者到了“四面楚歌”境地,此可謂“劣幣驅逐良幣”之莫大憾事、嘆事。而它的又一次“昔日重現”理應讓人警惕,否則“錢學森之問”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答案。事件的發酵延續下去,不妨妄加揣測臆想一下,如任由如此的小環境惡劣,為生計愁、為家人憂、為氛圍迫的張煜及其張煜們,極有可能只有華山一條道了:攜家去國!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國際國內的優良氛圍,而人才的健康拔節更是不遑多讓。醫療衛生行業的“黑幕”及衍生的腐敗,業已存在多年,國家治理的力度不可謂不堅決不嚴厲,但頑疾固症卻仍然有,這的確值得深思,在此,完美就寄希望治理乃至嚴懲逐步加強吧。現在好不容易出現一位“揭黑”者卻落得這樣的境遇,看似匪夷所思實則“笑貧不笑娼”的翻版。張煜們深陷的何止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之窘迫?惡劣的造謠、誹謗甚而攻擊,一路“追殺”著張煜從首都到浙江山區,我們,可否在這個時刻站出來,支援一位“唯我獨醒”者呢?從法律上、從網路上,進而從接受單位上、從待遇上保護這樣一位“強項令”,否則,與其等他遠走高飛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令人有“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之唏噓,何如現在就做點什麼?為了正義,為了人才。
改革開放40多年了,真心切實地希望此事,只是個例——張煜“諤諤之士”之風骨,高山仰止!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路易 益瓊 路遙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