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你的錢包還好嗎
發佈時間 | 2024-04-30 09:21:08    

   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上個月剛買的游泳健身“店慶卡”,這個月再去已經連設備都被搬空了;幾週前才為孩子報了興趣班,等到開課的時候培訓機構卻“不翼而飛”了;趁著興致去美發店升級了VIP,心情美美想去剪個新劉海時卻發現店舖關門了……

  此時你一定很揪心,走法律程式吧,要和商家扯皮,勞神費力不划算,只能自認倒楣。但同樣的“配方”換個項目,你很可能再次中招。這一切的背後,可能有一隻不可忽視的“黑手”——職業閉店人。

  那麼,何為職業閉店人?危害幾何?又該如何整治?

  一

  所謂職業閉店人,實際上就是專門幫助不良商家關閉店舖、逃避債務的職業群體。他們生存于預付費市場,為經營不善的商家提供閉店、跑路、善後等“一條龍”服務,操作手段專業且隱匿。具體來説,其主要伎倆有這樣幾種:

  伎倆一:精準鎖定,萬里挑一。他們是能夠嗅到商機的“獵狗”,在美容美發、餐飲娛樂、教育培訓等存在預付費項目的領域尋找需要“幫助”的老闆。更有甚者,在網上售賣29.8元的“安全閉店教程”,吹噓可以用合法合規的途徑幫助經營者“放心失聯、安全跑路、止損上岸”,明目張膽推銷自己的“閉店服務”以謀取暴利。

  伎倆二:更換法人,偷梁換柱。職業閉店人會在極短時間內將公司法人更換為沒有償還能力的“揹債傀儡”,如偏遠山區的老人,甚至是絕症病人等。比如,今年3月底,因“停業幾天前還慫恿家長充值”而衝上熱搜的某早教機構,其多個地方主體公司在1月就陸續把法人變更為農村老人。

  伎倆三:串通一氣,低價促銷。有的職業閉店人和商家建立“搭檔”關係,合起夥來坑騙消費者。商家看似一切照舊、正常運營,實則在悄悄轉移物資,然後讓“錯過再也不會有”“有史以來最大優惠力度”與節假日、店慶、週年慶等來一場完美“邂逅”,在“臨終”前大肆忽悠消費者原地辦卡,將坑害人數精準拿捏在幾百人以內,把單人損失“恰到好處”地控制在幾千元以內,讓人告也不是,不告也不是。

  伎倆四:一夜關張,金蟬脫殼。在完成上述操作以後,職業閉店人“穩坐釣魚臺”。他們在面對客戶質疑時,態度看似極為誠懇,説一堆拖時間的空話廢話,如“正在制定退款計劃”等。待磨去了消費者怒髮沖冠的上頭勁,事情自然不了了之。遇上個別極其較真的,他們甩出一句“去告吧,官司肯定是你們贏,去找法人要錢吧”,便“高高挂起”,讓消費者陷入“無解”的死迴圈。

  

  市場經濟中有“兩隻手”,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兩者相互補充、缺一不可。但職業閉店人猶如一隻“隱形黑手”,打破了市場的寧靜與平衡,影響著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視。

  最為直接的是侵害了消費者權益。職業閉店人慫恿不良商家利用所謂的“大促銷”“打骨折”“手慢無”等手段來誘騙顧客,虛實難辨、迷惑性強,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中招網友就吐槽,“門店耍無賴,消費者只能無奈”“退費無門,投訴更無門”。

  與此同時,商業生態鏈和市場正常競爭秩序也必然遭到破壞。在職業閉店人的攪局下,踏踏實實做生意的商家們也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去應對這些不正當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衝擊市場秩序。

  當職業閉店人可以在法律的邊緣瘋狂試探,在天羅地網中“遊刃有餘”,法律的權威也將遭到挑釁。他們的操作看似是鑽空子幫著逃避債務,實則是打了法律擦邊球的合謀詐騙。比如,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還沒有明確規定年齡超過多少歲的老人不能辦公司、企業,其本意是為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卻被別有用心之人鑽了空子。

  肉眼不易察覺的是社會信任被削弱。在商業活動中,信任是合作的基礎,也是市場秩序的基石。但職業閉店人的存在就像一顆毒瘤,使得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變得十分脆弱。有人甚至調侃:“哪家店開始大力推銷預付費的充值卡了,而且優惠力度非常大,那就離關門不遠了。”

  毫不誇張地説,如果任由職業閉店人長期為所欲為,商業道德、契約精神都將形同虛設,將對整個社會的信任體系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

  三

  當前,懲治“巧取豪奪”的職業閉店人勢在必行。面對這幫囂張跋扈的“狗頭軍師”,如何拿出釜底抽薪的辦法?筆者想到了三個關鍵詞。

  “中間商”。有觀點認為,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信用經濟。在預付費行業,資金安全最受消費者關切,也最容易出問題,那麼該如何重構信任、確保資金安全?找到值得信賴的“中間商”尤為關鍵。比如,探索建立健全資金安全監管機制,將預付款轉至指定銀行存管賬戶,並附上相關合同約定,這樣的話,經營者對預收資金能夠按要求支取,消費者面臨的潛在風險也會大大降低。當前,北京等地方已經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將“7天冷靜期”正式入法,7日內“未開卡”的消費者有權要求退卡,商家應當如何退款、退多少、何時退也都有了明確規定,此類做法有值得借鑒之處。

  “緊箍咒”。法律是不斷完善的實踐。實際上,近年來針對預付式消費的法律一直在不斷細化。比如,將於今年7月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就對經營者約法三章,強化了訂立書面合同、按約履行、事中告知等三重義務。隨著相關法律條款和司法解釋的進一步完善,法律的“繩索”收得越來越緊,那麼消費者的權益就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職業閉店人就不敢為所欲為,想“安全跑路”的閉店商家也將“無路可跑”。

  “防火牆”。斬斷職業閉店人的生存空間,還需要在源頭上多下功夫。不符合常理、短時間內多次變更法人的現象,值得相關部門高度警惕,多留個心眼、多把幾道關。加大執法和監管力度,鼓勵公眾參與監督,建立健全資訊共用、舉報獎勵、聯合懲戒、媒體曝光等機制,都有利於形成強大威懾力,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對於消費者而言,時刻要切記老話一句,“天上不會掉餡餅”,迎頭砸來的一般都是陷阱。面對“誘人”折扣時築牢心理防線,擦亮雙眼,增強風險意識,詳細查看商家經營歷史、口碑評價以及相關信用資訊,審慎掏腰包,才是理智的做法。

  職業閉店人賺的是黑心錢,鑽的是法律漏洞,攪渾的是預付費市場的水。魔高一尺,更需道高一丈。當全社會形成對職業閉店人“人人喊打”的聲勢,不良商家也就會絕了從債務漩渦全身而退的歪心思,坑害消費者的職業閉店人也將早晚涼涼。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之江軒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