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這屆年輕人真的“躺平”了嗎
發佈時間 | 2024-04-03 09:46:42    

   “躺平”一詞自問世以來,在年輕人之間迅速流行。打開手機,常能看到各種“躺平”語錄、梗圖及表情包,還有人抓住商機,開發一系列“躺平”咖啡、“躺平家”APP等,深受部分年輕人喜愛。

  這些年,社會上對“躺平”的討論一直較為激烈,不少人甚至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就是“‘躺平’的一代”,已經不想再奮鬥了。那麼,嘴上説著要“躺平”的人,真的“躺平”了嗎?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年輕人所謂的“躺平”?

  一

  在《咬文嚼字》中,“躺平”一詞原指平臥,即“躺下身子背靠床面或地面”,後引申為休息。而在網路語境中,“躺平”又可指“無論對方做出什麼反應,內心毫無波瀾,不會有任何反應或反抗”。

  “躺平”的現象也並非中國獨有,日本的“蟄居族”、南韓的“N拋族”、英國的“尼特族”等都與之有相似之處,可以説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

  網路上還有“躺平學”一説。這源於幾年前興起的喪文化、佛係文化,後衍生出“廢柴”“鹹魚”等變體。隨著“躺平”文化的蔓延,消費降級、社交降級等現象也悄然興起。甚至有人為“躺平第一定律”研究出了一套公式:人生成功度=個人努力-系統內卷強度*喪。

  根據網上一些相關描述,筆者梳理了“躺平”的兩種較為突出的特徵。

  動力不足。沒有追逐的方向,也沒有為之奮鬥的目標。“走一步看一步”,只活在當下,不思考未來,沒有考慮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缺少較為清晰的規劃;在工作上,不再將之當成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式,上班踩著點到,每天機械打卡,完成任務即可,“壓力小、事情少、能糊口”的崗位是最佳選擇。

  慾望較低。一方面,對物質沒有渴求,對財富沒有慾望,對消費沒有興趣,只要能保證基本的生存即可。沒有戀愛、結婚的需求,也沒有車貸、房貸的壓力,掙多少就花多少;另一方面,社交慾望也逐漸降低,不出門、不交友,儘量減少與外界的接觸,在舒適圈中也能自得其樂。

  二

  2023年,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發起的《中國青年發展調查》顯示,青年人中躺平或想躺平的只佔12.8%,58.7%的人則正在“站”著面對挑戰、不懈奮鬥中。這似乎又與被廣為議論的“躺平”文化有一些違和。不禁要問,這種違和感來源於哪?事實上,一些年輕人所説的“躺平”,並不是“真躺平”。

  看似是網路世界的“躺平青年”,有很多是現實世界的“拼命三郎”。隨著新媒體賦予更多普通人在網路空間釋放自我的機會,年輕網友利用幽默、戲謔的語言表達,實現了亞文化潮流狂歡與群體自嘲。但是,不同於網路世界的“躺平萬歲”,這部分年輕人在現實世界可能是“奮鬥至上”,不論是刷題競賽、考編考研,還是網課與夜校齊飛,努力一直是這屆年輕人的底色。在跑步機上奔跑、在圖書館裏“沉淪”,讓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的,大有人在。

  看似是自我放棄的“一躺了之”,有很多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部分年輕人可能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放慢原本繁忙的生活節奏,暫時放下工作、學業或其他任務,以獲得喘息、放鬆與休整的機會。他們利用這段時間,或調整狀態、或體驗生活、或自我提升,在“什麼階段就該做什麼事”的節奏中,積極主導自己的“人生時鐘”。比如日漸流行的“Gap Year”,許多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選擇暫停一下步伐,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以此來適應社會角色的轉換。

  看似是傳統評價體系中的“叛逆一代”,有很多是不願被條條框框束縛。有的年輕人選擇不再為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和社會地位而奔波,不願意整日應酬社交,不願意盲目追求高消費,在被他人定義的賽道上選擇“躺平”,但在自己追求的“非主流”評價體系中卻保持著高度積極的態度。這不是認輸放棄,只是去用另一種體系來評估生活、接納自己。

  因而,其實有時候,年輕人所謂的“躺平”並不等同於“擺爛”,也不意味著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嘴上説著‘躺平’,行動卻很誠實”。他們時常高舉“躺平”大旗,其實只是一種自我解嘲和自我調適,一種讓生活壓力“軟著陸”的手段。

  三

  有人説,“躺平”是弱者的無奈之舉,是困境中的被迫選擇;也有人説,“躺平”觀念恰恰是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中産生,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滋長。筆者認為,任何一種簡單“貼標簽”的行為都不可取,這無法解決年輕人的思想困惑,更無益於整個社會的進步。

  灌輸“怎麼做”不如多問“為什麼”。“躺平”心態的産生有其客觀原因。當前,社會競爭加劇,就業、購房、物價等壓力,使不少年輕人被相對同質化的成功標準“綁架”。多問幾個“為什麼”,多一些換位思考,才能理解當年輕人説“躺平”時,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這比一味去要求他們要“幹什麼”更能贏得認同和認可。

  年輕人的情緒價值應該被重視。年輕人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以及由此帶來的迷茫情緒都是正常的。對於他們的困惑與迷茫,不妨多一些理解與幫助,少一些苛責與批評。這些年來,國家推動一系列教育、住房、醫療等改革,都是看到了年輕人的負擔與焦慮,也正在從根源上推動問題的解決。

  世界上不只有“躺”和“卷”兩種選擇。在“躺”和“卷”兩種極端化、標簽化的模式之間,還有大量豐富多彩的選擇可以探索。特別是當社會上出現“職場PUA”“996”等不合理現象時,年輕人口中的“躺”更多是一種消解和反抗,甚至只是一種宣泄情緒的方式。相比過去,我們的社會已經更加多元化,有足夠的空間去包容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也有足夠的張力去修復那些阻礙進步的力量。在這一背景下,全社會需要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軌跡和目標,更要尊重個體差異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鼓勵他們去追求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而作為年輕人中的一員,筆者也有一些話想與同齡人分享、共勉。“躺”不“躺”,全看個人自身選擇。不過,或許真正的“躺平”能逞一時之快,卻很有可能留下長遠之憾。

  我們國家沒有“躺平”的文化基因。不論是老一輩革命家的浴血奮戰、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企業家的發家致富,還是新時代的脫貧攻堅戰、科技新突破,等等,都是從汗水中奮鬥而來的。“躺平”帶不來“躺贏”,它不是捷徑和坦途,也不是當今時代的主流。特別是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已進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正在經歷高品質發展的轉型期,還有很多難關需要攻克。發展大藍圖的實現,離不開每個個體的努力奮鬥。

  人生不是一條筆直的軌道,而是一片廣袤的曠野。我們支援更加多樣化的人生選擇,只要起而行之,即便卷不贏,也能看見獨一無二的風景,擁有無邊無際的可能。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