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0→1
發佈時間 | 2024-03-26 11:05:19    

  “新質生産力”是當下最熱門的詞語之一,中央密集“點題”,社會各界都在研究討論這背後有哪些新風口,又該如何打通從理論到實踐的通道。

  25日,浙江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提出,浙江要“在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上勇扛使命、勇擔重任,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産業變革大趨勢,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有觀點認為,新質生産力是由新的技術革命催生的,關鍵是要掌握顛覆性的核心技術,説白了就是要有“0→1”的創新。

  儘管這些年,我國自主創新事業“熱辣滾燙”,C919國産大飛機訂單不斷,第四代核電機組全球領先,發展的“含創量”不斷攀升,但也要看到,我們的基礎創新原動力依然缺乏,“中國智造”的體量還需要做大做強。

  因而,如何加快解鎖更多“0→1”的原創性、顛覆性的創新,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解答的一道難題。

  一

  在科技領域,圍繞“0→1”和“1→100”的理念、路徑、難度的討論不絕於耳。

  “0→1”,意味著科學認知的突破和創新領域的拓展,是引領性、顛覆性的原始創新。對此,丁肇中院士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不像體育有冠軍亞軍,自然科學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沒有人‘第二個’發現相對論。”而“1→100”,意味著創新成果轉化的落地實現、效率改進、性能優化和市場突破,是照進現實的累進式、迭代式的技術創新。

  許多人認為,中國人勤奮聰明、善於鑽研,農耕文明又具有重經驗積累、重改良優化的傳統,因而在中國,“1→100”的迭代創新並不少。不過,“0→1”的原始創新卻需要加強。此話不無道理。

  不可否認,“1→100→N”的創新為中國科技發展打開了廣闊天地,但在外部發展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持續上升的當下,我們對破解“卡脖子”難題的原始創新需求更為迫切。

  從自身看,阻礙科技創新的困難需要客觀正視。比如一些關鍵核心領域知識體系還不牢固,缺乏重大原始性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護城河”,面臨“有市場而無技術”的困局;比如一些科研單位成果轉化率較低,評價體系取決於發論文評獎,研究方向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比如一些科技企業注重投資回報“短平快”,創新研發依賴“拿來主義”思維,一些領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積極性不高,等等。

  向外看,顛覆性前沿技術正促使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格局加速重塑,過去各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都有所改變。還有學者指出,當下全球科技競爭已進入“高科技冷戰時代”,避免被全面科技壓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唯有向源頭深處探,才能不斷激活創新的一池春水。這更意味著,要從跟蹤型研究、趨勢型研究向更多開創型、引領型研究轉變,創造更多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

  二

  當前,很多人在討論,新質生産力的“新質”應該怎麼理解。在筆者看來,“新質”的“基本面貌”就是靠科技創新來塑造的,拿出更多的“0→1”正是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修煉的“基本功”。

  有人説,對著舊地圖走,一定找不到新大陸。要想立在科技創新的潮頭,拿出更多“0→1”的成果,關鍵要跳出傳統思維定式。

  兩千多年前,亞裏士多德曾提出“第一性原理”的哲學命題。也就是説,在每個系統中,都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它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這個命題或假設就是“第一性”。原始創新也需要建立“第一性思維”。

  比如,從最基礎的條件和問題本質出發,回到根源尋找解決方法。馬斯克就是“第一性思維”的推崇者。為了“以極低的成本完成火箭發射”,他創建公司重新計算宇宙飛船的造價,改造其中涉及製造運營的環節,提出縮減成本的新方案,將發射火箭的價格降低了近10倍,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航太業務。

  比如,敢於推翻既定假設,拋棄“向來如此”的認知慣性,大膽進行“破壞性”重構。就像我們現在習慣了通過鍵盤滑鼠向電腦輸入指令和資訊,但如果這一模式永久固化,那就不會有“腦機融合”的創意;諾基亞把手機的堅固耐用做到了極致,卻在如日中天之時被iPhone引領的智慧手機風潮打得措手不及。可見,“向來如此”,未必如此。

  再如,鼓勵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培養科學思維,不一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需要激發人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探求欲,就像在白紙上作創意畫。科技的創新和進步本身就是“挑戰不可能”的過程,一旦科研依賴於“類推”、習慣根據經驗主義來解決問題,就容易陷入思維定式的窠臼,自然無法突破前人留下的難題。

  三

  將科技創新固定在跟風、模倣階段,就不能産生顛覆性、原創性成果。除了跳出思維定式,在筆者看來,打牢“基本功”還需要回答好三個問題。

  研究如何“歸零”?科技創新“0→1”,要的是“無中生有”、另辟蹊徑,並非改頭換面。如何拿出顛覆性的成果、解決前沿性的問題,關鍵是聚焦國家安全和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將實際使用之需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20世紀人類社會的三個大發現——無線電、電腦和網際網路為什麼都出現在美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相關領域的研究、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美國始終保持密切關注並且長期進行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0→1”是原創性突破,必須穩牢基石,也即做好基礎研究,這是應用研究的理論支援和技術保障。應當助力壯大一批基礎學科,對高等教育的學科進行優化,多一些“新”“優”與“實”。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應當“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社會各界也應當予以“熱支援”,完善與基礎研究需求相匹配的保障政策、激勵機制、評價方式等,營造讓科技工作者在前沿領域自由探索、自由遨遊的氛圍。

  需求如何倒逼?科技創新也可以靠大眾需求來逆向推動。比如印度的醫院就在打造“世界級水準的超低成本醫療”,從一些高成本的醫療技術入手進行逆向創新,像同樣水準的眼科手術,印度的成本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對中國來説,把惠民利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就意味著要開發更多普通百姓可以用得著、用得起的産品和服務,把能不能對社會民生作出貢獻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

  政府如何發力?創新是因主體的好奇萌發、探索未知而啟動的,政府對“無中生有”很難進行系統的規劃,把創新要素的結合交給市場,政府則需要為各種要素的結合提供良好的“雨林生態”。比如對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意更包容,不簡單地以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來判定原創性成果的貢獻;比如為廣大企業提供更好更優的創新創業環境,等等。

  新質生産力不可能憑空就能實現。不斷優化“從無到有”的“産學研用”生態系統,盡全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和“掉鏈子”環節,我們才有更多機會打開彎道超車、換道超車的可能,讓更多利國利民的前沿技術落進現實、助推發展。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撰稿 之江軒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