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你患上“淡淡綜合徵”了嗎
發佈時間 | 2024-03-15 09:44:15    

   “隨便吧”“都可以”“無所謂”“沒必要”……這樣的對話是否經常出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是,那麼多半你可以被確診為“淡淡綜合徵”了。

  “淡淡綜合徵”不是一個醫學術語,而是描述在部分當代年輕人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狀態。網際網路上有人這樣形容:現在全網最流行的時尚單品和社交面具,是“淡淡的”;大家爭相認領的人設或者説努力想成為的樣子,是“淡人”。

  那麼,“淡淡綜合徵”是如何形成的?“淡人”是一群怎樣的人?“做一個淡淡的人”又何以成為流行的社交人設?

  一

  實際上,“淡淡綜合徵”並不是“淡人”的“專利”,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從中找到部分熟悉的、符合自我心境的痕跡。筆者把網上“淡人”們的自我描述歸納為三種“淡”:

  興趣寡淡。一些人形容自己對生活熱情不大,也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愛好,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當中,即便偶爾被吸引住,也會自我催眠“不是非玩不可”。生活兩點一線、簡單乏味,閒暇時間更願意宅在家裏,不大願意出門“尋樂子”。“雲淡風輕”,不執著于結果,主打一個隨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情緒平淡。大事無法左右,小事不必計較,好像什麼事情都難以牽動自己的神經。在職場上,好似在扮演一個被設定好程式的機器人,被坑不氣,被push不急,不再內耗糾結;生活上,把自己從主角的身份中抽離出來,變成一個旁觀者,盡可能避開爭執和衝突,“允許一切發生”並且平靜地接受。

  社交冷淡。非必要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不爭取、不勉強、不挽留。很少主動聯繫別人,回復最多的話是“哦”“嗯嗯”“好的”,或者一個表情包。人際交往更多停留線上上,現實生活中,社交慾望的下降和社交能力的降低陷入迴圈。還有些年輕人出現了“打招呼障礙”“電話恐懼症”,有人甚至開始“斷親”,淡淡地退群、淡淡地刪除列表裏的好友。

  有人用一句話總結這些自稱“魂淡”的年輕人:任憑風吹雨打、外界紛擾,我自巋然不動,全身散發著一種淡泊感和鬆弛感。

  二

  “淡淡綜合徵”緣何在部分年輕人中盛行?

  這是一種快節奏時代的“舒緩劑”。在節奏飛快、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年輕人面臨的各種壓力並不算小,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人際關係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去“營業”。心力交瘁之下,一部分人便容易對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原有的熱情和興趣。當然,對於有的人來説,“淡淡”也是一種積蓄能量的方式。肉體和精神,一個被迫奔走,另一個就會忍不住放慢節奏,作為一種舒緩和放鬆的方式。

  這是一種自我防禦的“保護色”。對一些年輕人來説,“淡淡”其實意味著一種生活態度——降低期望來保護自己免受情緒上的傷害,“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無所求必定滿載而歸”。某種意義上來説,“淡淡綜合徵”也像一副堅固的鎧甲。“淡人”們通過調整自身的閾值塑造一個穩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態度來應對可能碰到的種種不確定性。

  這是一種原子化社會裏的“邊界感”。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傳統社會那樣緊密,逐漸趨向於原子化狀態。而年輕一代更加注重邊界感與個人空間。一研究機構數據顯示,當代年輕人每人平均有2個知心好友,24%的年輕人表示自己沒有可以無話不談的朋友,是一個“獨行俠”。當自我消化成為一種常態,就會漸漸失去強烈的情緒反饋,從而展現出一種游離狀態。

  其實在孩提時期,大家對“外面的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和想像。但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都在十分努力地成為一個“沉穩的社會人”,個性化的特質越來越淡,情緒也可能隨之越來越淡,由此逐漸形成“淡淡綜合徵”。

  三

  對“淡淡綜合徵”到底該怎麼看?作為一個剛邁入社會的年輕人,筆者有這樣一些感觸:

  “淡”不等於冷漠和麻木,“淡淡綜合徵”是個體面對生活的一種態度,是一種溫和的抗爭。人是有社會屬性的,再怎麼從容淡定,人與社會的聯繫是割不斷的,我們可以沒有強烈的情緒起伏,但不能沒有是非對錯的分辨能力,也不應失去好奇心和同理心。守護好最本能、純粹的情感衝動,也是在守護那個最珍貴的自己。

  “淡”並不是沒有情緒,也不意味著沒有“濃”的潛在訴求,只是這些訴求和想法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包裹在一層外殼裏,輕易不向外界透露。有些東西始終是需要被釋放的,正如有人説:“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無論如何,一定要為自己留好情緒的出口,找到切換的開關,才能保持“濃淡相宜”的健康心理狀態。社會和家庭也要一同努力,為年輕人尋找排解的“口子”,搭建釋放壓力的平臺,讓他們有地方傾倒“情緒垃圾”。

  “淡”還是“癲”,“佛係”還是“熱烈”,取決於每個人的性格,也取決於每個人的選擇。大家都有與生活相處的方式,一些人選擇快意宣泄,一些人則走向了更為內斂的一端,各有辦法。“淡淡綜合徵”也好,“發瘋文學”也好,都應該是全社會關注的現象,而不是被簡單評判甚至批判的對象。

  不要急著給年輕人貼標簽,也不要想當然地對他們指手畫腳。正如有人説,對於“淡淡綜合徵”,是情緒穩定還是消極躺平,年輕一代會給出他們在這個時代的答案。社會要做的,是創造更加理解和包容的環境,允許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有一些個性、有一些態度,給他們自我調適的空間,這樣年輕人才會更有活力,世界才會更加精彩。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