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某大學教授曾在一檔節目中稱:“青年女性生孩子就是一種勞動貢獻,國家就應該補貼,要麼你就給房子,不用大,生個孩子給一居室。”這一“生娃送房”的言論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紛紛調侃:“這個教授能處”“建議這個專家多建議點”“今天能落實嗎,實在是還有幾天就要生了”。
一段時間以來,生育話題成為關注度高的社會焦點。與此同時,一些所謂人口專家關於生育話題的建議也屢屢登上熱搜。不禁要問,這屆年輕人難道真的不想生孩子嗎?
一
近年來,儘管二胎、三胎政策陸續放開,但是我國人口出生率並沒有呈現出想像中的那種顯著提升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新生兒人數和出生率兩項數據均為近5年來的最低值。
在這種背景下,圍繞生育話題展開討論可謂切中現實關切。但一些專家信口開河的“雷人雷語”卻引發了不小爭議。
此前有專家提出,“子女是可以給你帶來長週期回報的耐用消費品”“年輕人如果暫時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結婚生子”“適當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如此言論就算初衷是好的,也難免有嘩眾取寵之嫌,也會讓年輕人反感,在“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輿論聲浪衝擊下,一些專家淪為了“磚家”。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專家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也對年輕人的生育觀造成誤導。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平臺的演算法推薦機製成為強化生育擔憂的無形推手。特別是一些自媒體為了博人眼球不惜猛帶節奏、拱火引戰,有的對專家言論斷章取義、添油加醋,有的炮製出“一孕傻三年,二胎傻半生”“生孩子對女人的摧殘和傷害大到丟了半條命”等資訊,還有的熱衷於關聯“婚姻牢籠”“産後抑鬱”“家庭暴力”“職場歧視”等關鍵詞引流。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頻頻借助生育問題來挑動公眾情緒,一個重要考量就是想通過販賣焦慮來收割流量,以達到蹭話題、蹭熱度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當本該嚴肅討論的話題被不斷帶偏甚至走向娛樂化,理性探討的空間也在不斷被擠佔、壓縮,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撕裂。一場場流量“狂歡”,很可能對年輕人的生育意願構成一次次無形衝擊。
二
在現實生育率走低的同時,一些沒有生育意願的年輕人反而熱衷於在網上“雲養娃”,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瀏覽各種曬娃帖,進行深度互動,實現“無痛”當媽當爹,通過消費和再次創作家長們在網上公開的曬娃內容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這一冷一熱之間,是年輕人的線下生育意願與線上育兒意願的顯著差異。而矛盾的背後,實則是年輕人對生育成本的考量以及代際之間不同觀念的碰撞。
比如,有人在擔憂“瞻前”和“顧後”的負擔。當前,我國的適齡生育人群主體仍然是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受教育層次更高、就業競爭壓力更大,還要考慮父母的贍養和孩子的育養問題,可以説是既要“管好自己”,又要“瞻前”“顧後”。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生育、養育、教育等各環節涉及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較高,住房、教育、就業等壓力環環相扣,讓不少年輕人在生育問題上猶豫不決、望而卻步,呈現出“想生”又“不敢生”的矛盾心理。
又如,有人在掂量“當下”與“長遠”的得失。客觀地説,雖然相關法律對保護女性生育權益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她們依然要面對一系列複雜和尖銳的挑戰,而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無疑是來自生育和職場之間的矛盾。不少女性擔心生育會帶來被降薪、被辭退、邊緣化等潛在職場風險,這些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因素成為了職場女性繞不過去的生育顧慮。
在很多老一輩看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生個孩子不過是添雙筷子加個碗”。但在這屆年輕人看來,面對現代社會的各種不確定性,“自己不能在翻越大山的同時還要背負一百斤的負重”。於是,不少人在“催生”與“自洽”之間,選擇了“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三
生與不生,是選擇,而非對錯。生有生的樂趣,不生也有不生的灑脫,尊重每個個體的選擇,是一個社會包容大氣的體現。但是對於國家和社會而言,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
要解決生育率低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維度加快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讓年輕人在做“生育”這道選擇題的時候,既有“接手”的意願,又有“跟手”的能力。近年來,為提高生育率,很多地方在住房、託兒、學費減免、延長産假等多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筆者看來,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有話好好説”,讓年輕人想生。營造生育友好的輿論環境,是激發生育慾望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的年輕人是崇尚獨立的一代,“道德綁架”“心靈雞湯”等不再像過去一樣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判斷與個人選擇。倚老賣老的説教、自以為是的指責難以讓年輕人打開心門,強行灌輸在很多時候還會適得其反。對於父母來説,不妨靜下心來多聽聽子女的想法,而非以“強説教”“弱溝通”的角色徒增情感消耗,使得代際隔閡與矛盾進一步加深。專業人士應當拿出更多靠譜的可操作性建議,媒體則要承擔起更多公共責任,以理性的視角探討問題、彌合對立,倡導更加積極健康的生育文化。
技術來助力,讓年輕人能生。中國人口協會發佈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育齡夫婦中不孕不育患者超過5000萬,佔育齡人口的12.5%至15%。生育困難群體數量龐大,于他們而言,醫療、經濟、家庭等各方面都可能造成巨大壓力。對此,一方面,促進生殖健康和輔助生殖技術研發應用,不斷提升我國輔助生殖技術服務能力、服務品質及配套政策法律體系,讓想生的年輕人能生;另一方面,逐步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有助於降低生育成本。今年全國兩會,有委員就提交了《關於建議將輔助生殖治療費用納入國家醫保的提案》。
做好“後半篇”,讓年輕人敢生。“生”只是開頭,“生了”之後能不能托住“穩穩的幸福”才是關鍵。因此,應更加注重從全過程的視角為年輕人多著想。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等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在設計、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時需要把它們通盤考慮、綜合施策,這樣孩子出生以後才會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同時,女性生育權益保護需要實打實的落地,使其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雙重的“母職尊重”。
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不僅靠提出多少“點子”,更要靠落地多少“法子”。面對生育這道題,要讓年輕人選擇的天平重新傾斜,還需我們共同加上有份量的砝碼。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