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為何我們對龍的翻譯很較真
發佈時間 | 2024-02-11 14:12:13    

   龍年來了,作為聯合國把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後的第一個春節,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進入春節模式,引發了全世界過春節的熱潮。但“龍”到底該怎麼翻譯?這個問題,連日來引發了網路討論,還登上了社交平臺熱搜榜第一。

  現在很多網友支援將更有中國特色的“Loong”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龍”字的英文翻譯。他們認為,傳統西方語境裏的“Dragon”代表著暴力、貪婪等負面符號,不能定義中國的“龍文化”。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龍”等傳統文化符號出海已成大趨勢。如何在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創造更適應國際受眾的傳播形式,讓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增進了解,事關文化自信,事關文化定義權和話語權,不可不較真。

  一

  龍,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文化圖騰,具有象徵意義。但兩種文化在對龍圖騰的內涵定義上,卻截然相反。

  西方近代奇幻文學的開山之作《指環王》系列文學作品裏,龍(Dragon)是邪惡暴力貪婪的代名詞。西方文化中對龍(Dragon)的負面定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蘇美爾人的圓形石印上的雕刻龍。西方多數經典作品都將龍(Dragon)作為惡魔的使者或化身,在文化符號中扮演著極其負面的角色。

  中國龍形象的出現,從目前考古發現來看,遠早于西方。在距今8000年前的遼寧查海遺址中,曾出土過一條近20米長、由石塊精心堆塑而成的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龍都是給人們帶來幸福和財富的祥瑞形象。

  所以,中國的龍與西方的龍,在文化內涵上是不一樣的。

  將兩者形象混為一談的是早期來中國旅行的西方探險家。據學者考證,13世紀初,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首次將中國的龍以“Dragon”之名傳入西方。之後,義大利傳教士鄂圖瑞克在他的《亞洲遊記》中也同樣將中國龍翻譯為“Dragon”。19世紀,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其著作中提及了中國的龍,他在注音時使用了“Loong”,但在其後的解釋和翻譯中仍然沿用了“Dragon”這個詞的含義。

  最初的混淆也許源於對神秘東方的不了解,但在經歷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謂的“黃禍論”等極端民族主義理論宣揚之後,西方將其文化中龍的負面形象強加於中國龍之上,並借此詆毀中國,成為一些人對華進行惡意抹黑的手段之一。時至今日,我們仍可以在部分美西方媒體上看到這種誤導性的操作,給中國的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

  因此,向全世界説清楚,中國龍是“Loong”不是“Dragon”,事關維護我們傳統龍文化圖騰的正面性,也是我們這代要走向世界、解決中國“挨罵”問題的中國人,必須直面的課題。

  二

  那麼,中國龍到底代表著什麼?借著龍年到來,和世界各地喜愛中華文化的人們説明白很有必要。

  前幾天,“浙江宣傳”在《説“龍”》一文中提到,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象體現,龍文化映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價值理念,龍意象蘊含奮發向上的生活追求。筆者還想補充幾點。

  與西方龍代表著邪惡與暴力明顯不同的是,中國龍代表著中華民族對生命與秩序的尊重。都説中國的龍文化是從農耕文明中孕育出來的。中國的龍在進入中華文化序列之後,就與生命之源“水”緊密相關。龍能帶來降水,風調雨順才能帶來豐收,豐收才能讓人豐衣足食,生命才能得以繁衍。中國龍在古代還代表著守正的秩序。從炎帝黃帝等中華人文始祖的傳説開始,龍始終與華夏大地的政治、經濟、社會運轉息息相關,龍帶來的公正和權威,是華夏民族走向崛起的文化象徵。

  中國龍還見證了中國重新挺起腰桿的歷史,在中國人心目中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意蘊。在網上能搜索到這樣一幅19世紀的歐洲漫畫:一條挂著辮子正在打盹的中國龍,周圍圍滿了手持刀槍的各種動物。這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真實寫照。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攻克漢城,得到消息的薩鎮冰老人寫下了“龍遊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無論多少艱難險阻,在龍圖騰的鼓舞下,華夏兒女終能夠擺脫歷史泥潭,讓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龍文化頑強的生命力源於其本身已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已深深植根于華夏兒女心中。

  奮進向上的中國龍,蘊含著引發世界共鳴的人類共同價值。隨著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中國龍演繹出來的美好寓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接受。中國龍已經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重要標識。一些國際體育明星就曾將中國龍形象文在身上,寓意中國龍能帶給他們激勵。

  三

  Loong還是Dragon?為何要在翻譯上錙銖必較?

  有觀點認為,英語翻譯還是要按西方傳統語境來比較靠譜,這樣可以減少傳播的障礙。但也要看到,文化的國際傳播中,這種較真可謂比比皆是,因為這不是小事,而是事關文化定義主導權、話語權的大事。比如,日本在2019年向國際媒體提出了一項要求,更改日本人名字在英語翻譯中的順序,回歸日本人名秩序傳統。對於日本的新年號“令和”,日本專門給出了官方英語翻譯來解釋和規範,糾正部分國際媒體的錯誤翻譯。

  中國龍無論是外部形象還是文化內涵,以及從歷史演變的軌跡來看,和西方龍都有天壤之別。糾偏Loong與Dragon的混淆,有利於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其實目前Loong與Dragon的爭議話題也觸動了一些西方有識之士,對於中國龍的重新定義,在西方文化界已有動作。比如《牛津英語詞典》在2023年首次將“Chinese Dragon”收入其中,並作了正面性的解釋。

  叫響中國龍,更為重要的是積極講好龍的故事,讓龍成為全世界都喜愛的文化符號。

  中國龍文化源遠流長,讓中國龍的文化內涵深入人心,需要的不僅是常年累月的推廣,更要在創新內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找到合適的平臺和合適的人,才會事半功倍。比如2022年冬奧會,中國選手谷愛淩成為了中國龍文化的“代言人”,她的賽服、雪板、頭盔不僅有中國龍的圖案,還有“人中之龍”的英語表達。伴隨著谷愛淩屢獲金牌的表現,中國龍也刷到一波國際人氣。

  為中國龍正名,絕非小事一樁不值一提,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為了與世界的溝通更順暢,分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當歷史進入21世紀,步入新時代,諸君且聽這自信的龍吟,這正是響亮的中國之聲。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