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助學金不是“助玩金”
發佈時間 | 2023-11-20 16:53:53    

   一段時間以來,領取助學金的高校學生出現高消費的行為多次引發輿論熱議。

  據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佈的《202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各類助學金共資助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學生1380.71萬人次、資助金額499.77億元。可見,助學金問題是一個關涉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大問題。

  那麼,當助學金和“高消費”發生碰撞時引發了哪些爭議?該以怎樣的“打開方式”用好用活助學金?

  一

  關於助學金和“高消費”的討論,其實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而每當出現此類新聞,網上總少不了一番唇槍舌戰。

  前些年,一則“媽媽省吃儉用給我買了一雙500元名牌球鞋,學校就取消了我的貧困生助學金”的網文,在當時就引發熱議。只不過,在最近的兩起新聞中,名牌球鞋變成了“價格不菲的手機、電腦、平板、手錶四件套”和“自己賺錢買的異地演唱會門票”。

  前一名同學,所在學校核查後,認定其存在生活不節儉、過度消費的行為,並終止其助學金髮放。後一名同學,將跨省觀看演唱會資訊發佈在朋友圈,在輔導員對其作出提醒時不僅不以為然,反而開啟懟人模式,同樣引發了質疑。

  兩起事件雖然只是具體個案,卻反映了同一類問題。

  有人説:真正口渴的人是不會拿水用來澆花的,“家庭經濟困難”和“高消費”本身就是衝突的,家庭經濟困難就應該有困難的樣子,應該省吃儉用。也有人反問道:家庭經濟困難就得頓頓吃糠咽菜,就不配穿好鞋好衣服嗎?如果是親戚朋友贈送的呢?如果是自己勤工儉學賺來的呢?如果消費是為了專業和學習的需要呢?我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錢,為什麼不能買高檔商品?

  雙方觀點看似各有道理卻不免有失偏頗,但最終都集中在同一個焦點,那就是助學金到底是用來幹嗎的?

  二

  放眼全國,目前我們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十多年來,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實現了資助政策“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

  就制度設計而言,可以説,只要你能夠考上大學,就絕不會因為經濟困難而不能上學。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實際操作中,的確還存在極少數“領取助學金的學生家庭經濟不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領取不到助學金”的現象。出現這些現象以及前文所述的種種爭論,講到底還是需要厘清判斷標準。

  比如,什麼樣的學生才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有人認為,要認定一個學生是否家庭經濟困難並非易事,這會受到校園所在地和生源地經濟發展水準、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學校收費標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實際上,尺規早就有了。2018年10月,教育部、財政部、民政部等六部門發佈了《關於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全面規範了各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原則、依據和工作程式等,不可謂不詳盡,關鍵是如何把尺規用到實處。

  再如,什麼樣的消費才算得上是高消費?

  經濟條件不同的人,對於“高消費”的理解自然也不盡相同。對於家境較好的學生來説,一張跨省演唱會門票花費的或許只是日常零花錢,但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説,卻很可能是好長時間的生活費。

  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助學金不是道德枷鎖,但每個人對其都應該保持一份敬畏。如果不領取助學金,靠自己勤工儉學消費“價格不菲的手機、電腦、平板、手錶四件套”,這很值得尊敬。但如果一邊領取助學金,一邊高調炫耀觀看跨省演唱會,即便是自己勤工儉學得來,也不免會落人口舌,産生一種“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薅了助學金的羊毛”的錯覺。國家設立各類助學金是為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其出發點在於雪中送炭的“助學”,而非錦上添花的“助玩”。

  三

  道理講起來總是很簡單,但要解決現實問題就會面臨“既要、又要、還要”的多重挑戰。要尋得動態平衡,尚需多方共同努力。筆者想到四句話:

  “精準”方能定分止爭。2019年起,教育部調整政策,將高校學生申請資助時需由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予以證明的環節,改為申請人書面承諾。這一政策的調整是為了減證便民、優化服務,但對精準識別困難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實上,在一個班級裏,哪個同學家庭經濟困難,朝夕相處的同學最清楚,如果助學金落在真正困難的人身上,相信大家都會心服口服。這就需要完善助學金的審核、認定和動態監督流程,綜合運用系統比對、調查走訪、日常生活分析、同學評議等多種手段,把各類助學金精準“滴灌”給迫切需要的學生。

  “柔和”的愛更加難能可貴。有的學校在助學金評定時方式較為簡單,輔導員在班裏吆喝一聲“來,誰家困難,填表啊”,有的甚至公開在教室搞個“比窮”“比慘”的競選會議。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出於自尊心或礙于面子,如果沒有足夠勇氣,怕是很難站到那個講臺上。而有的高校則探索實施更加“隱形”的資助方式,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精準識別生活困難的學生,無須申請,悄悄將暖心的餐費補貼充到學生飯卡中,做到了涓涓暖流沁人心。

  物質脫困更要道德脫困。網上有人提問:“貧困生真的很丟人嗎?”這個問題下面有個回答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貧困生不丟人,那些打著貧困生的旗號,領著貧困生的補貼,然後買各種高檔商品的人才丟人。”明明家境貧困,因為害怕被人看不起而不敢尋求資助,這是認知上的問題。自信自強,才格外令人尊敬。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臺詞:“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反過來,明明不貧困,編造證明領取補貼,這就是道德上的問題了。這樣的學生經濟不貧困,但道德卻一直停留在貧困區。

  “消費觀”亦是大學重要一課。大學之大,要學習的內容遠遠不止于課本。不得不説,今天的大學生更加追求時尚、新奇和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有的甚至養成了過度借貸和超前消費習慣,陷入“校園貸”的套路而無法自拔,這就需要學校在物質助學的同時也要兼顧精神助學,加大對受助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引導,幫助其培養健康的消費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幫助。

  這正是:求學路上愁窮困,幸有國家助學金。雪中送炭要精準,真正幫助困難人。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