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杭州亞運會的東風,杭州和西湖,再一次綻放在世界面前。
歷史上,我們曾差點兒失去西湖,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在西湖成為西湖之前,又名“上湖”,其東北方向,還有一個水位差不多的湖,名為“下湖”。時至今日,下湖已杳無蹤跡。
在大自然的作用之下,隨著泥沙沉降,河床逐漸抬高,湖泊萎縮、消亡的例子並不罕見。
水光瀲艷、山色空濛的西湖,是怎樣“逃脫”自然規律的?它又有怎樣不一般的經歷?
一
西湖與下湖相鄰而居的格局,在唐代時還是如此。白居易到杭州後,為了調節西湖的蓄水量,在如今的少年宮一帶增高堤壩並增設水閘,作為與下湖的隔離。
西湖與錢塘江隔絕後,周圍山區溪流成為西湖的主要水源。但是,上游流入西湖的水中夾雜著大量泥沙,極易導致湖床抬升。
竺可楨曾斷言,西湖若無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
僅兩宋300多年時間內,有明確記載的西湖疏浚就有11次。比如,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西湖湖底泥沙淤積嚴重,靠近湖邊的地方,淤泥甚至露出水面,成了葑田。有人強佔西湖,在湖邊種植菱藕牟利,讓湖面進一步縮小。當時的臨安知府湯鵬舉組織人員,疏浚西湖,同時修葺“錢塘六井”。
又如,宋淳祐二年(1242年),逢大旱之年,西湖幾乎乾涸。臨安知府趙與籌奉命疏浚西湖,以解燃眉之急。趙與籌不敢怠慢,將淤泥堆放在蘇堤東浦橋向西到曲院一帶,修築了一條長二百五十丈、寬二十五尺的新堤,也就是趙公堤。
元代近百年裏,西湖無人治理。可想而知,到明代初期時,西湖經歷的自然退化和人為侵蝕有多嚴重。據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記載,當時蘇堤以西部分,幾乎全部變成田蕩,就連小船也無法通行,而蘇堤以東部分的湖面也因為淤泥堵塞成為小溪。
如果不進行人為正向干預,西湖很快就會步下湖的後塵,消失在歷史中。
幸好,在明朝中期,西湖遇見了杭州知府楊孟瑛和浙江巡按龐尚鵬。前者,以堅決的態度,收回被侵佔的田蕩,同時説服朝廷疏浚西湖,並用疏浚後産生的淤泥築起了長堤,也就是楊公堤;後者,制定《禁侵佔西湖公約》,刻成石碑,立於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旁,如有豪民屢教不改,將被控告。
在二人之後,浙江、杭州的主政官員帶領百姓又不斷地對西湖進行治理,西湖的“生命”才得以延續。
到了當代,1951年開始,西湖又接連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疏浚。
二
進入新世紀,西湖“怎麼變得更好”,又一度成為焦點。2002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實施。
據《習近平浙江足跡》記載,2002年11月2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考察杭州的第一站,就選在了西湖。站在楊公堤新西湖景區建設工地現場,習近平同志仔細看著規劃圖紙。望著眼前一片水光瀲艷的湖光山色,習近平同志看到的卻是更遼遠的未來。他對大家説,歷史文化名城是杭州的“靈魂”,西湖是杭州的“生命線”。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是德政善舉、得民心之舉。
一錘定音,西湖湖西綜合保護工程就此開工。21年後,再次回顧這項工程,筆者有三點感受。
還原了西湖“大生態”。工程在恢復西湖水域的同時,也將西湖南線一帶大片的沿湖房屋、圍墻拆除,外遷沿湖的單位和住戶,重現自然景觀。在湖岸,種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四季花卉,人們能從植物的花開花謝中感知四時的輪轉。
傳承了歷史“大文脈”。將西湖的園、亭、寺、塔與吳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相結合,促進自然與人文融合,讓百姓從一處處景物中感受歷史文化內涵和流傳千年的盛世韻味。如,雷峰塔、萬松書院重建,許仙與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説又在西湖南岸延續;又如,錢王祠、楊公堤復建,與蘇堤、白堤相互呼應,千年的西湖直觀展現在市民遊客面前。
小切口撬動“大民生”。西湖水域逐漸恢復明代時期的面貌,蓄水能力增強,提升了城市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還湖於民”後,西湖不單單是一個風景名勝區,還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更多人享受到西湖豐富的旅遊資源。
治理後的西湖,“一湖兩塔三島三堤”充分展現,“三面雲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間格局得以優化,恢復了白居易筆下“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的畫面。
三
如今的西湖,一邊為杭州百姓提供著生活、生産的必需要素;另一邊,由西湖構建的“湖城共生”生態體系,也在發揮重要作用。
未來,杭州人該如何與西湖相處,又該如何用好西湖這張“金名片”?
將保護西湖進行到底。從荒山還綠、名勝古跡的保護和修復,到環湖動遷和綠化,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西湖已經成為將自然與人文元素、將古韻與現代魅力融為一體的湖泊,但對西湖的保護和治理仍然不能停止,需要一直持續。
因此,除了繼續實施西湖綜保工程之外,一方面,在現有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做加法”“做乘法”,用細膩、細緻的服務,讓西湖與百姓日常生活的聯繫更緊密,形成“人民的西湖,人人都來保護”的局面;另一方面,不斷完善保護西湖的法律和法規,將保護西湖的責任意識滲透至百姓的意識中,也對少數人的不規範行為進行約束,為更多人留住西湖的美景。
從文化傳播上尋找新的突破口。西湖的人文精神滋養了西湖,也煥發了西湖在文化維度上的生命力,已成為西湖IP集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湖的傳説故事、文學作品裏的人物都具有“二次開發”的潛能,匯聚成一個巨大IP庫,産生更大的IP效應,不斷形成文化傳播的突破口。
此前,從西湖歷史人物和傳説人物中衍生出了《印象·西湖》和《白蛇:緣起》等文藝作品。未來,更多西湖IP集群中的人物也將走上舞臺,登上熒幕。這些由西湖誕生的戲劇、影視劇、攝影、繪畫等文藝作品,又將借助西湖的巨大IP,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與城市共生共榮共“富美”。西湖,如杭州之眉目,兩者可謂“美美與共”。從西湖的發展歷史中可以看到,越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時代,西湖之美也就愈加驚艷。同樣,美麗的西湖,也給杭州這座城帶來了無可比擬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帶動了杭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要按照“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的方針,實現西湖保護開放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共贏。
這世上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過去的一千多年,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精心呵護,才留下了“淡粧濃抹總相宜”的西湖,而未來,還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失去西湖”的遺憾永無可能,讓“一半勾留是此湖”成為每個人的念想。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之江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