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浙江宣傳 | “特種兵式旅遊”為何爆火
發佈時間 | 2023-04-19 15:03:58    

   日行三萬步,48小時不睡覺,整趟旅程就花幾百塊,第二天還能準時趕上“早八”。這個春天,“特種兵式旅遊”在網路上很是火爆。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紛紛曬出自己獨特的旅行經驗,分享心情、分享快樂。“30小時往返1300公里遊6個景點”“挑戰24小時吃遍瀋陽”......隨之又掀起了一波出遊熱潮。

  不禁要問,“特種兵式旅遊”為何悄然走紅?走紅的背後,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

  一

  “特種兵式旅遊”,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這場高度濃縮的旅行中,年輕人選擇在週五晚上或週六清晨啟程,行程排得比課表滿,花最少的時間和金錢,遊最多的景點,週日再連夜坐車回來上班上學,日行數萬步而不覺疲憊。

  旅行不再是大家追尋的詩意慢生活,反而更像是一場對身體發起的極限挑戰,就像特種兵拉練一樣。

  有研究機構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剛開年,就有超過七成的年輕人把出門旅遊提上日程。“假期越短,玩得越狠”,他們今年計劃平均出遊3.7次,出遊17天。

  “特種兵式旅遊”,玩的是“一股衝勁”。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空閒時一拍腦袋,“要不週末去外面轉轉吧!”下一秒,就打開了購票軟體。

  他們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目的地是哪。有網友便是在高鐵站等待返程時,心血來潮跳上了另一趟列車,補票後才發現目的地是泰安,於是坦然迎接了這份“驚喜”,夜爬泰山看日出,轉場淄博擼一頓小燒烤。

  “特種兵式旅遊”,主打一個“濃縮就是精華”。年輕人的旅遊目的地,往往是熱門城市的熱門景點,比如武漢、長沙、重慶、南京、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杭州等老牌旅遊城市。這些城市景點密集,更方便把行程安排精確到分鐘。

  有網友就把幾個網紅城市“串”了個遍,在一個週末逛了上海外灘,看了天安門升國旗,又“閃現”在了長沙的橘子洲頭。

  “特種兵式旅遊”,追求一種“高性價比”。他們大多沒有專門旅行經費,錢是從父母給的生活費或者不多的工資中省出來的。大家開啟了省錢模式,從性價比上下功夫,能在火車上打發一晚的,不會花費住酒店的錢,麥當勞、海底撈等也能勉強湊合。

  二

  有人説,“特種兵式旅遊”,本質上是特定階段、特定人群的一種旅遊新方式、新表達。那麼,旅遊這件尋常事,為何會在當代年輕人的腳步下玩出新風潮?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四點。

  其一,文旅復蘇背景下,“出去看世界”的情緒得到釋放。

  今年以來,旅遊市場不斷升溫。春暖花開的季節,大家都想著出去走走。最新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國內旅遊訂單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200%,創五年來最高。這種情緒的釋放,在年輕群體中更甚。過去三年,因為疫情,許多年輕人幾乎沒有長途旅行的機會。“憋壞了”的他們選擇義無反顧地奔赴“詩和遠方”。

  大家熱烈地用青春擁抱世界,通過拍攝短視頻和vlog,帶火了不少城市和景點。比如泰山的一條狹長山路上擠滿了人,仿佛比地鐵早高峰還要擁擠。在這座堪稱中國最難爬的山上,他們曬出自己爬山的經歷,喊出“青春沒有售價,泰山就在腳下”的激情口號。

  其二,“沒錢沒閒”的年輕人,有著創造性極強的智慧。

  “閒”和“錢”都受到約束的情況下,趕場旅行或許不是最理想的出行方式,但已然是很多年輕人的“次優”選項。社交平臺上有許多大學生做的旅遊攻略,像“兩日遊遍XXX”等,看似折騰卻安排得有條不紊,時間之緊湊、花錢之節儉,都讓人感嘆年輕人的創造力。

  其三,年輕人對探索未知世界有著更強的內驅力。

  “再不瘋狂就老了”,沒有一個年齡段比二三十歲的年紀更適合去感知豐富的世界,嘗試新奇的體驗。最早的“特種兵”,或許是“浙江宣傳”此前寫到的明朝徐霞客。他第一次出遠門遊玩,就是在22歲。他在《浙遊日記》中寫道:“上午發舟。七十里,晚至昆山。又十余裏,出內村,下青洋江,絕江而渡,泊于江東之小橋渡側。”30多年時間,他跑遍中國,也成就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

  其四,地域通達性的提高,為大家最大可能節省了時間成本。

  面對繁重的學業和工作任務,年輕人的餘暇時間實在有限,但日趨完善的公共交通網路,又使得旅行的可達空間擴大、時間距離縮短,為短期異地旅行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於是,景點相對密集,火車、高鐵和市內公共交通便利的城市,就成了最受歡迎的目的地。

  不管時間多緊、路途多遠,在快節奏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通過“特種兵式旅遊”去調整狀態,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為青春留下更多記憶。

  三

  對於“特種兵式旅遊”,網上不乏爭議。羨慕的人説“年輕真好!”“這就是青春最好的模樣啊。”也有人質疑,“走馬觀花似的旅遊能得到什麼?”“是不是跟風?”

  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還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比如,安全怎麼保障?網吧、浴場、景區賓館大堂等場所魚龍混雜、人員密集,大學生們尤其是女性大學生選擇在這些地方打地鋪過夜,人身安全是否無虞?

  再比如,工作或學習如何平衡?由於缺乏休息,不少“特種兵”都在趕場後,留下了腿疼“一瘸一拐”、精力不支“頭暈犯困”的“後遺症”。可見,想要在旅遊與工作或學習之間找到平衡點,還是有一定難度。

  爭議的背後,不妨用更開放的眼光去看待這種旅遊新形態,通過更多理解和正向引導,把握好這一波“流量密碼”,努力實現多方共贏。

  對個體而言,每一個年輕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提前規劃,熟人搭夥,保持警惕,一旦遇到問題及時和家人或學校取得聯繫。奔赴山海浪漫,也要做好準備。

  對社會來説,不妨給予年輕人多一些人文關懷,多創造機會讓他們能更從容地感知世界。比如,高校可以嘗試設置一些適合青年學生的研學路線,或者放個春假,讓學生們去探索、去體驗。

  從城市角度而言,不妨多考慮如何圈粉年輕態流量。當前,各地已經推出不少個性化旅遊的優惠政策,比如提供經濟實惠的民宿和旅社、在熱門景區周邊設置公共休息區,或設計出適合年輕人打卡的遊玩産品等。即便是浮光掠影式旅行,年輕人從中感知到的,是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目光所及之處,關乎城市的“面子”與“裏子”。

  年輕人喜歡去什麼樣的城市工作、生活,也許這顆種子早在某次旅行中便種下了。擁抱“特種兵”,不正是迎接城市未來的有生力量嗎?

來源:浙江宣傳    | 撰稿:甬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