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丨AI“復活”的當是生者的生活
發佈時間 | 2024-04-03 09:45:39    

   誰能想到,跨越生死之門“再見一面”,在2024年竟然變得如此不費吹灰之力。從幾段AI“復活”逝去明星的視頻抓人眼球,到最近低至千元乃至百元的“AI復活”産業,清明節的前夕,關於“AI復活”“數字永生”的關注討論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

  有人説,“AI”為我們面對死亡提供了“第二種選擇”。在人類這個生物有限的經驗裏,死亡從來不是一個選項,向死而生是每個人的必然命運,技術的發展只是提供了面對他人死亡的方式罷了。因為對逝者有遺憾、有不捨、有不解,所以就會有“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的留戀——再睹一次你的容顏、再訴一遍我的衷腸,那洶湧如海洋的思念才能暫時平歇,那黑暗如深淵的失去才不至於將我吞噬。

  正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會不斷經歷分別,所以這種“再見一面”的執著完全可以被共情、被理解。早在2020年,南韓MBC電視臺為了幫助一位母親走出失去女兒的痛苦,用8個月時間製作了一部互動VR視頻。當母親通過VR設備看到孩子、摸到孩子、與孩子對話時,千萬網友為之淚崩。然而這個視頻最讓人溫暖、最有力量的地方,不是母親那顫顫巍巍的手,而是互動的結尾女兒在完成與母親的“重逢”後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離去的一幕。有了這場具象的告別,這位母親終於在了卻遺憾後結束了長達三年多的消沉,重新將注意力投注到身邊丈夫和其他子女身上,開啟了新生活。

  數字技術“復活”的不是逝者的生命,而是生者的生活。如果從這個層面去理解和發展“AI復活”,或許更能推動這項技術健康發展,使之符合科學進步的倫理規範,也更符合康得所謂“人是目的”的道德準則。根據治療師的介紹,在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治療中,悲傷輔導也會借助逝者的照片鼓勵求助者與之對話,不過最終目的是鼓勵求助者以健康的方式告別,而非持續沉溺留戀。當“AI復活”用於重現數字親人時,它的技術宗旨也應當是促進生者的振作向前,改善生者的生存體驗。

  告別過去,才會和未來相逢。親人的離去固然不是一場暴雨,但是否可以避免成為一生的潮濕?去年4月那位最早因為復活奶奶而走紅的上海小夥吳伍六,就坦言“不會過度緬懷過去”,他在接下來的生活中,通過建立“數字關懷平臺”找到了新方向。于他而言,這項技術實現了自己的使命。

  清明,是物候,也是禪語。在這個時節我們不妨將視角拉遠一些,會察覺“AI復活”帶來的爭辯和思考,不僅限于需要這項技術的人群,也不僅是人與技術的關係,它所觸發的本質命題是關於如何看待生命。古往今來,無數關於死亡的哲思,對於生命奧義的科技探索,衍生出的大量以“重生”“復活”“永生”為主題的人文作品,都在折射關於生命的終極之問。尚在萌芽階段人工智慧,會不會成為那個打破生命有限性的“奇點”,言之尚早。但是以這類技術為原點産生許多新事物,確實頻繁刺激著我們去思考活著意味著什麼,去思考人與人的關係當如何,從而在當下去做些什麼。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既然結論如此清晰,既然我們是如此易於懷念,那不如盡可能珍惜與活著的人相處的每一刻,盡可能地把每個時刻活成人生中最好的一刻吧——人生一世,貴在清明。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評論員 張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