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國際金價屢創新高,引發市場“淘金熱”。隨之而來的是,關於黃金消費的投訴不斷攀升,尤其是電商平臺更是成為投訴“重災區”。據媒體報道,在某電商投訴平臺,僅“假黃金”一項投訴,就多達5000多條。“近3萬元金手鐲,實際僅含足金十克”“‘假’金也不怕火煉”等話題不時衝上熱搜。
黃金騙局古已有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不過如今老騙局遇到了新平臺、新渠道,呈現出了新特徵,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一是黃金銷售“套路”更深了。“主播自掏腰包補貼福利”“不是足金,假一賠萬”……直播間裏,主播們天花亂墜的“寵粉”話術,讓人“瘋狂心動”的低價誘惑,加上質保單、出貨單等手續一應俱全,吸引消費者紛紛“上車”。然而,憑證都是假的,“寵粉”話術是蒙人的,你以為搶到了“足金”,一測全是“老鐵”。
二是黃金摻假“技術”升級了。你以為自己很精明瞭,交易的時候,檢查了證書、發票,還帶上了小秤去稱,甚至帶了火槍灼燒,均無異常。都説真金不怕火煉,殊不知,“假”金也不怕火煉,從摻“錸”黃金到鐵合金,從“金包銀”到含注膠“硬金”,一些摻假方式連專業無損檢測都未必測得出來,消費者根本傻傻分不清楚。同時,由於網路交易鏈路的複雜性,增加了制假售假鏈條上各方相互推諉的空間,消費者維權難度也大大增加。
假黃金貓膩怎麼破?讓消費者和不法分子比拼技術、比拼精明並不現實。假黃金“含金量”不足,關鍵還是要靠監管來補足。
假黃金在網路平臺“氾濫”,暴露出平臺對商家的監管存在明顯疏漏。根據國家法律規定,銷售金銀製品要經過中國人民銀行和有關主管機關審查批准,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發給營業執照。但這些售賣假黃金的店舖,不僅賣的是假黃金,很多店舖資訊也是假的,卻能輕易在平臺上註冊、營業,平臺方可以説難辭其咎。須知,無論造假手段怎麼高明,也不可能變成合法店舖。平臺必須對售賣黃金店舖加大資質審核力度,堵住假黃金“氾濫”的源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要規範主播話術、及時介入投訴、加強對商家失信懲戒。
另外,相關監管和執法部門也要加大對黃金制假售假的打擊力度,嚴厲查處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值得一提的是,在黃金售假案中,國檢證書、發票等全套“防偽憑證”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許多假黃金得以披著“合格”的外衣迷惑消費者。相關部門不妨順藤摸瓜,通過多方協作、線上線下聯動、打假關口前移等方式,斬斷背後非法利益鏈,讓假黃金貓膩無處躲藏。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浙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