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主用AI生成視頻和聲音“復活”已故歌手李玟,相關話題衝上熱搜。視頻中“李玟”坐在鏡頭前,對粉絲們説:“我知道你們可能會感到驚訝甚至有些不真實,但請相信我,這是一個充滿著愛和感激的時刻。”對此,有網友十分感動地表示道:“看到你,聽到你説話的那一刻眼淚都出來了。”也有網友不贊成這樣的做法,認為不是她本人的意願。
該博主告訴媒體,視頻是受粉絲的請求義務做的。稱只要不用做商業用途,就不會有被逝者家人追責的風險。
這顯然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未經逝者家人同意,就將逝者肖像、聲音製作成視頻進行發佈,是對逝者和其家人的不尊重。同時,該博主在發佈的視頻留言裏,表示製作其他逝者視頻將收取588元的費用,這種招攬生意的行為也招人反感。多位法律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該博主擅自製作李玟形象和聲音的虛擬視頻,不管是否以商業營利為目的,都侵犯了逝者的肖像權和聲音權等。
技術再好,也當有敬畏之心,也不能逾越法律邊界。
近年來,在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浪潮之下,跨越時空與逝者“再見一面”,已經不只是科幻電影裏的場景。前不久,音樂人包小柏復刻出數字女兒,螢幕內的“女兒”還為媽媽獻唱生日歌;遼寧撫順一男子用AI換臉“復活”病逝的父親,以寬慰年事已高的奶奶。幾分鐘的電子生命,讓人感受到技術進步包含的潛在善意,聊以撫慰人心之痛。同時,也讓人不得不追問技術與倫理、法律之間的邊界。
有人用AI技術“復活”逝去的親人,有人讓喜歡的偶像在數字世界“永生”,還有人已經把AI復活技術做成了一門生意。一些電商平臺上,AI“復活”的商品標價從幾元、幾十元到上百元乃至數千元不等;據媒體報道,江蘇南京某技術團隊,在半年多時間內幫助600多個家庭實現“線上團圓”。當復活逝者越來越簡單,該如何確保逝者的肖像、聲音等隱私資訊被安全合理使用?不違背逝者本人意願?不被用於非法目的?
一般來説,AI復活如果用在親人與家屬身上,屬於個體範圍內的行為,僅僅是慰藉相思之苦,爭議相對較小。但如果跨過個人與家庭範圍,就可能會産生倫理和法律問題。
科技是把雙刃劍。一旦不合法合規使用AI “復活”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就很難關閉。在法律規範方面,我國已出臺了《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但尚無專門法律法規予以規制。AI“復活”技術野蠻生長,再次提醒我們,必須在更多人按下“復活鍵”之前制定更加詳細的標準與規範,比如對AI“復活”發起方的權責進行界定、明確哪些機構有資質從事技術“復活”生意、依法補充數字人享有的權益等。立法或許追不上技術進步的腳步,但也需要通過不斷“打補丁”的方式完善相關規範體系,守牢底線問題。同時,行業也當加強自律,制定相關倫理標準,為“潘多拉魔盒”加上一把安全鎖,讓行業在合法、健康的軌道裏前行。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評論員 朱浙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