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年味濃了,一些陋習也在蠢蠢欲動。
安徽有網民反映,當地“過年給孩子拿紅包攀比嚴重,漲到最低200元,給農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經濟壓力和煩惱”,對此,當地官方回應稱,將引導基層將壓歲錢的合理髮放納入村規民約。
200元的紅包看似不多,但架不住人多,一個200元,十個就是2000元,況且這還是起步價。很多農村老人本身就沒什麼經濟來源,親戚又多,沾親帶故的,壓力自然大。過年對他們來説成了一份沉重的負擔。年年為過年紅包發愁,給吧,實在給不起;不給吧,又怕遭到非議,臉上無光。
圖吉利的過年紅包之所以變味,與功利之心有關。似乎給錢才叫真誠,給得多才能體現感情。在一些地方各種人情往來中,老年人是被狩獵的對象,過年紅包只是農村比較嚴重的紅包陋習中的很小一部分。婚喪嫁娶、生日宴、升學宴,這個喜那個喜,每個都要到,每個紅包看似不多,但林林總總加起來就不是一個小數目,可想而知,負擔該有多重。
這更與攀比之風有關,把紅包大小跟經濟實力、面子、親情捆綁在一起,讓老年人無處可逃。有些小輩也沒能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難處,言語之間給了老人過多的壓力。也不止農村,許多城市居民同樣也要面對人情往來的巨大壓力。
紅包原本是表達情感、表達祝福的一種方式,重在心意,然而,標準過高、需要包紅包的場景太多,這樣一種風氣就違背了紅包的初衷,也逾越了合理的範疇。更有人將紅包當成了謀利的工具,大操大辦,這更不是社會可以包容的紅包文化了。
其實,紅包文化也可以很健康,很溫馨。廣東是我國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的省份,但廣東的一些地區過年紅包普遍在5元、10元、20元。當地更形成了傳統:紅包圖個吉利,不在乎金額。除了父母的紅包,廣東地區一般親戚給孩子紅包10元最普遍。可見,紅包大小與經濟實力沒有什麼關係,更與面子無關。10元紅包既表達了喜慶和祝福,又不形成負擔,何樂而不為?
過年本來就是與親朋好友團聚的節日,大家都把快樂放在過年本身上,問親訪友少了這份忐忑不安,少了一份算計和勾心鬥角,是不是更自在也更親切了?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區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正在花力氣積極面對。農村因為一些客觀原因改變起來更難一點,但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納入村規民約,提倡村幹部帶頭,都是比較有針對性的方法,但村規民約畢竟只是軟約束,要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還需要村民的支援配合。試著換種思路看待紅包,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高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